和媽媽上街,看到路邊一個玩具,很好奇就想買回家看看。媽媽不給買就哭。
在公園玩,跑累了想喝飲料,媽媽給水不喝。不給買飲料汽水就哭。
上學了,回家想玩、不想寫作業(yè)。媽媽催了幾次,還是不想寫,就哭。
看到同學有一條漂亮的裙子,自己也想要一條。媽媽看剛買的新裙子,跟孩子說“已經(jīng)買新裙子了”,孩子就開始抽抽噎噎。
威脅孩子,再哭就不給買了。孩子馬上不哭,然后說“你給我買吧!”
跟孩子商量“不買”,孩子就眼淚不止。一哭就是幾個小時。哭得大人心疼又心煩。
當哭泣成為一個孩子有效達到目的的手段,孩子就會屢用不爽。
1.讓“愛”有邊界,不是用來達到目的的手段。
孩子一直哭,就是在利用大人的心軟。用自己的健康“威脅”大人達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孩子知道,哭沒有用,慢慢地就會換一個方法。
有的媽媽擔心——把孩子哭壞了。
網(wǎng)上有句話:沒有哭壞的孩子,只有氣壞的家長。
怎么讓“愛孩子”有邊界?
孩子看到新玩具就要買。
“我們今天沒有計劃要買玩具哦!”
“我就是想買”然后孩子開始醞釀情緒,眼淚啪嗒啪嗒地往下掉。
(說不買就不買。)
“媽媽今天不能買新玩具,你很傷心。我很抱歉。你想哭,就哭吧。媽媽陪著你。(拉起孩子的手)什么時候你覺得整理好了情緒,我們再去……”
不發(fā)脾氣,不批評,不指責,就這樣陪著孩子。(當然如果是在大街上,把孩子落在一個角落,避免被圍觀,也避免有“好心人的好言好語”)
幾次下來,孩子知道哭沒有用,發(fā)泄完情緒,就干干嘛干嘛了。哭的時間越來越短。
2.讓“愛”有力量,不是被孩子牽著走。
孩子一直哭,就是在挑戰(zhàn)大人的底線。你不答應,我就一直哭、一直哭。
愛孩子不意味著什么條件都答應。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有原則的、有引導性的,幫助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幫助他們在成長的路上走得更堅定、更遠。
孩子用哭達到自己的目的的過程,是一種探索的方式,也是在逐步自我認知的過程。而父母的反饋,可以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正確與否。
讓愛有力量,堅守自己的原則底線,才能讓孩子明白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為是要改正的、不被接受的。
當孩子想要一個玩具、一條新裙子,我們打破了之前說好的規(guī)則,答應了孩子。那下次說不想寫作業(yè)、不想學習,不同意就一直哭,我們該怎么辦?
堅持底線、不跨越,讓愛更有力量。
3.溝通方式是值得父母注意的技巧。
不同的說話方式,可能會收獲孩子不同的反應。
- 直接拒絕——會激化孩子的情緒。可能會哭得更激烈。
- 阻止孩子哭——孩子的情緒得不到發(fā)泄。負面情緒越積壓越多。
- 同理心——會讓孩子沒有達到目的的心稍微得到安慰。
一定要讓孩子把“愛他”和“給他買東西”、“無條件滿足要求”區(qū)分開來。
愛,不是無條件、無底線的滿足。
《夸孩子我有1000句》有效利用語言技巧,達到溝通的目的,為孩子成長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
比如上面的話術(shù),就用到了書中第三部分“孩子耍賴,先肯定他的情緒,再解決問題”。
當孩子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世界中,是很難聽進父母說了什么。但如果我們先肯定他的情緒“沒有得到自己喜歡的玩具,你很傷心”,孩子就會覺得“其實媽媽很懂我”,“媽媽不給我買,應該是有原因的”,“媽媽不給我買,不是不愛我了”……
在親子矛盾、親子沖突發(fā)生時,與孩子“頂牛”真的是不理智的溝通方式。其實我們利用一點點語言技巧,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
肯定孩子、鼓勵孩子、看到孩子的努力、改變孩子的悲觀情緒等等,語言真的很有力量,可以讓孩子越來越優(yōu)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