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場上所售的金包銀飾品品種繁多、款式豐富,其逼真的視覺效果和超高的性價比,吸引眾多消費者選購。有業內人士預測,從目前的市場行情及消費者的購買熱情來看,金包銀飾品的銷售熱度有望延續至春節后。
“金包銀”變“鍍金銀”,消費者很難分辨
在當前的購物潮流中,“金包銀”首飾因其獨特的金玉結合魅力而廣受網友喜愛。對于消費者而言,1000元的預算能得到一款類似幾萬元純金效果的飾品,自然吸引了大量的目光。
網絡和媒體平臺上經營此類商品的品牌不多,商家大都采用宣傳策略來吸引客戶,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真假摻雜,許多號稱手工“包金”的飾品實際上更多的是鍍金產品。當面對“金包銀”這類產品的購買時,消費者需要保持警惕和理性。
據中國消費者報報道,某些商家所稱的“金包銀”飾品中,金的重量和銀的重量并沒有明確的規范標準。在詢問價格和具體重量時,商家給出的答案往往含糊其詞,甚至有誤差。此外,一些商家提供的鑒定證書也與實際產品存在出入,如證書上標明為“鍍金足銀手鐲”,但商家仍把“手工包金”說成“金包銀”為賣點進行宣傳。
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由于缺乏專業知識,很難分辨“包金”、“鍍金”和“金包銀”的區別。即便是在線下珠寶店或網絡渠道購買,也需要謹慎對待。在網購平臺上,許多“金包銀”視頻是擺拍,消費者收到的成品金重銀重全憑商家說。市場上大多數“金包銀”產品其實是鍍金產品而非手工“包金”。對于“金包銀”和“鍍金銀”的區別,普通消費者難以分辨。銀制品穿上“黃金外衣”或只是表面涂一層金粉,其真實成分難以確定。珠寶行業專家也難以分辨其金重銀重,消費者購買時需謹慎。建議選擇信譽良好的商家,并要求查看產品詳細信息及鑒定證書。
標注不規范誤導消費
在市場監管方面,需關注商家對“金包銀”商品標簽標注不規范的問題。此產品并非黃金的等同物,也不具備黃金的金融屬性。市場上,因缺乏統一標準,“金包銀”產品參差不齊,甚至存在質量問題和虛假標簽問題。顧客抱怨頻頻,投訴涉及商品變色、鑒定證書失真及誤解購買的黃金首飾為“金包銀”等問題。此外,有不良商家以“金包銀”冒充黃金進行回收、抵押借款等行為,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與“金包銀”相關的投訴頻頻出現,至今已有近千條記錄,此類投訴中的爭議焦點,絕大多數都集中在產品金含量、掉色以及真假混淆等問題上。與此同時,一些不法分子也開始利用金包銀首飾開展違法犯罪活動,通過典當行抵押、二手平臺交易、七天無理由退貨等途徑,實施詐騙和消費欺詐。
圖片源于小紅書
業內人士指出,由于制造門檻低、缺乏明確標準和規范,市場上金包銀首飾的質量參差不齊。不少商家以金包銀為名,實則銷售的是銀或合金鍍金產品,甚至有些產品根本不含金銀成分。這類產品在線上直播間頻繁更換賬號,當消費者察覺受騙時,直播店鋪往往已消失無蹤,導致維權舉證變得十分困難。
對于購買此類首飾的消費者而言,更需要保持警惕。由于金包銀首飾的克重和含金量難以明確,商家往往無法提供相關檢測證書。這導致其回收價格往往只等同于銀價,與消費者期望的保值升值相去甚遠。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
在選購金包銀首飾時,消費者應選擇信譽良好的商家和品牌,并要求商家提供明確的檢測證書。同時,應了解產品的工藝和成分,避免被商家的宣傳所誤導。對于金包銀首飾的鑒定,雖然表面含有黃金的鑒定結果看似令人心動,但并不能證明產品實際使用黃金的真實重量。因此,消費者在購買時需保持理性,不輕信商家的夸大宣傳。
規范落地,促進行業發展
為了構建誠信經營、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促進黃金珠寶產業的健康發展,今年10月,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了《關于規范鍍金銀首飾生產、銷售行為的行政告知》(以下簡稱《行政告知》)。該《行政告知》的發布,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清晰、準確的鍍金銀首飾產品信息,也為珠寶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對加強市場監管,規范市場秩序,提升行業整體的誠信度和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表示,對于未落實上述要求的生產、銷售單位和檢測機構,將依據相關法律法規進行查處。
深圳市監局發布關于規范生產、銷售行為的行政告知
據了解,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深圳經濟特區產品質量管理條例》GB11887-2012《首飾貴金屬純度的規定及命名方法》、QB1131-2005《首飾
金覆蓋層厚度的規定》的相關規定,對鍍金銀首飾的名稱、標簽標識、印記、檢測證書等提出了明確要求。在產品名稱方面,《行政告知》明確要求,除采用機械加工方法將金箔牢固地包在銀飾品外,其他工藝制作的首飾不得稱為“金包銀”,鍍金工藝的產品須規范命名為“鍍金銀××”,如鍍金銀手鏈、鍍金銀項鏈等。在標簽標識方面,要求鍍金銀首飾須有標簽,并注明產品名稱、廠名廠址、執行標準、總重量、合格證等信息。
此外,在印記和檢測證書方面,《行政告知》明確要求,鍍金銀首飾的印記只能標注主材及純度,檢測證書上的產品名稱要規范,與實際產品名稱一致,且未經檢測不得在備注欄中以企業標稱等形式標注金、銀重量,如需標注,應出具檢測依據并能提供檢測原始記錄,檢測需經抽樣及破壞性檢測驗證。同時,受委托的檢測機構須對檢測結果的真實性負責。
圖片源于國家首飾質量檢驗檢測中心
隨后,在11月7日,國家首飾質量檢驗檢測中心也發布了《關于“金包銀”首飾的說明》(以下簡稱《說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GB11887-2012《首飾貴金屬純度的規定及命名方法》及其第1號修改單、QB/T1131-2005(2024)《首飾金覆蓋層厚度的規定》的相關規定,對鍍金銀首飾的名稱、標簽標識、印記等相關要求進行明確。《說明》中明確指出,當前,市場上出現的大量采用電鍍或化學鍍等加工方法,將金覆蓋層鍍到銀基體上的所謂“金包銀”首飾,并非是一種新產品,但相關方在命名、標簽標識、印記等方面存在的不規范表述及標注金覆蓋層的質量(重量)等行為,可能使消費者對產品的實際貴金屬種類、純度產生誤解,引發糾紛,不利于首飾行業的健康發展。
《說明》強調,金包銀產品的本質是銀首飾,應按照GB11887-2012及第1號修改單中的相關規定執行。其中,銀的純度不應簡單以基體的純度作為該首飾的純度進行命名,而要綜合考慮基體的銀含量和金覆蓋層質量占首飾總質量的比例。按照QB/T1131-2005(2024),包金覆蓋層的定義為“采用機械加工方法將金箔牢固地包在首飾制品基體上得到的金覆蓋層”,鍍金覆蓋層的定義為“采用電鍍或化學鍍等加工方法得到的金覆蓋層”。目前市場上出現的所謂“金包銀”產品,其金覆蓋層大多采用電鍍工藝,依據其金覆蓋層厚度應屬于鍍金首飾或薄層鍍金首飾。按照GB11887—2012及第1號修改單的規定,電鍍工藝不應參與命名,但可以在適當位置注明鍍金或薄層鍍金。
圖片源于國家首飾質量檢驗檢測中心
《說明》要求,此類銀首飾應有標簽,標簽上須注明產品名稱、廠名廠址、執行標準、總質量、合格證。如有充分證據證明金覆蓋層的純度、質量,可予以標示,相關方應對標識內容的真實性負責。同時,此類銀首飾印記只能標注為銀(或S、Ag)與純度的組合。例如,基體銀(銀含量不低于990%)質量為30g、金覆蓋層質量為1g的首飾,其材料與純度印記應標注為“銀(或S、Ag)925”。
對此,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金包銀工藝并非是“粗制濫造”的代名詞,更不應成為假冒偽劣產品的“遮羞布”。金包銀是傳統金工技藝中的一個工藝門類,具有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工藝內涵,很多傳世古董首飾中都使用了金包銀工藝。匠人將黃金薄片包裹在白銀表面,制作出精美的首飾,不僅滿足了人們對于黃金飾品的需求,同時大大降低了首飾成本,更彰顯出金工匠人的勞動智慧。然而,近年來打著金包銀旗號的劣質首飾大量泛濫,給金包銀這門傳統金工技藝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如何讓消費者明明白白地購買到合格的金包銀產品,不僅是黃金珠寶行業關注的問題,也成為傳統金工行業關注的焦點。
此次,多個部門先后發文,規范了金包銀首飾的產品屬性,明確將電鍍金工藝排除出金包銀的范圍,此舉不僅更好地維護了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更為傳統金工技藝的健康發展凈化了市場空間。
素材來源于中國消費者報、消費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