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球商業評論
然而,我早已看穿了一切
吾球商業地理:
十年磨一劍。2025年,正是《中國制造2025》要兌現諾言的一年。那么,這十年我們到底做得怎么樣?是令人振奮、差強人意還是得報以愧色?但不管如何,我們依舊在路上,依舊得為民族的圖存圖強而努力。更重要的是,作為這個世界負責任的大國,我們不能像舍燃油車而取新能源汽車那樣“投機取巧”,而應該像馬斯克那樣,帶領人類,不斷探索人類認知的邊界,讓人類不再是地球上的“井底之蛙”,不再為有限的存量資源而你爭我奪,而在未來世界擁有無限的可能……
采寫/朱亞棟;
主編/王千馬;
圖片/網絡(侵刪);
編制/大腰精+牛兒響叮當+喲嚯
2024年末,我們的監管機構發了一回狠,宣稱針對美國企業英偉達開展反壟斷調查。對方之所以得罪大國,肯定是少不了地緣政治的原因:作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芯片生產商,隨著中美科技競爭和貿易摩擦的持續升溫,英偉達不可避免地成為了美國政府在半導體領域對中國實施戰略遏制的重要棋子。此前,便曾一度傳出英偉達表示由于美國出口管制措施將停止向中國市場供貨的消息。但打臉來得太快,英偉達股價應聲下跌。有人猜測,出于抗議,以及表明自身某種態度,中國也不能不拿出點手段,不然以后什么貓啊狗啊都往自己身上爬,但也有人猜測,那是因為我們自己的芯片也開始起勢了,就連英偉達的高管稱,禁止將先進AI芯片賣給中國,將促進中國AI芯片的發展,最終將使美國企業永久失去這一市場。
還有一個好消息,是從成都桐城商會于2024年末舉辦的會長辦公會議上聽來的。新當選的副會長——威華機電的老總施照國吐露說,在液壓扳手這個領域,2010年之前國內只有以美國凱特克、恩派克為代表的進口設備。我們因為制造和材料受限,就沒有人愿意嘗試這種短板小眾賽道研發,但是威華沒有放棄,集中精力,孤注一擲,投身其中,后嘗試用高級航天鋁鈦合金材料代替鋼制外殼,引進德國加工工藝流程,采用最先進的加工技術,打造了一臺性能指標都優越于國外進口設備的成品。幾年來,為我們國家的各類型企業每年進口這類產品直接節約上億資金。身為文科生,與施總的專業有點距離,但這不妨礙我在聽說中國的產品把國外的產品的價格給打下去,所帶來的興奮。
改革開放這些年來,中國在各種比較優勢下,建立起了自身相對完善的工業體系,曾一度被譽為“世界工廠”。但問題是,在很多地方,尤其是高新產業領域,來自西方大國的限制甚至敵視,還是讓我們如鯁在喉。
我們把它叫做“卡脖子”。
01.
那些被卡脖子的日子
Made in China 2025
這種卡脖子,曾經在汽車領域上演。
加入世貿組織之后,我們曾一度幻想“用(西方的)技術換(中國的)市場”。30多年前,長春,中國一汽與奧迪在此簽署了“關于在一汽生產奧迪的技術轉讓許可證合同”,和大眾公司向中國一汽轉讓南非工廠奧迪100車身舊模具的合同,這是中國汽車工業史上第一個豪華車技術轉讓合同。據悉,中國一汽與奧迪合作之后,數千噸的圖紙資料從德國奧迪總部英戈爾斯塔特運到了長春。但是,這樣的蜜月是不長久的。
慢慢的大家就會發現,西方提供給中國的技術永遠是過時的,也就是有代差的,而且,最為核心的技術,中國人也碰不到的,比如說發動機技術,變速箱技術——至今,中國還搞不定汽車的發動機,而消費者對國產車的雙離合變速箱技術也一直存在一些質疑和批評,逼得很多有些雄心壯志的中國的車企像吉利,最后只能出國并購。
在機床領域也同樣如此。盡管1958年,在蘇聯的援助下,我國研制出了第一臺數控機床,后來還誕生了18家部屬機床廠,也就是俗稱的“十八羅漢”,但是隨著中蘇關系的破裂,西方對我國實施技術封鎖,再加上自身經營管理上的不足,體制上的不匹配,這些問題疊加在一起,讓機床行業一度跌入谷底,陷入了所謂的“中低端陷阱”。
【中國機床18羅漢的命運匯總/來自網絡】
剛在網上刷到這樣一個故事,說有家企業引進了日本數控車床,一開始的確盡心盡力,為工廠每天生產幾千個精確無誤的零件,然而有一天,它突然罷工了,而罷工的原因也很離奇,那就是被自己的系統給鎖住了。后來找原因,發現是跟移動了它的位置有關。而移動位置,不為別的,僅僅是為了優化車間布局和生產流程。但這就讓它跟孩子一樣耍起了小性子。原因又何在?那就是機床的出口國擔心我們私自拆卸機床偷他的技術,還防備我們將機床用在科工等高尖端制造領域。當然,它們有時給機床上鎖,也是逼著購買方在分期付款時,要記得按時還款。
不得不說,正是依靠著這種卡脖子,西方得以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作為被動接受方,我們只能聽從它們制定的規定。在2015年前后,大街上跑的都是日本和歐洲車,天上飛的是波音和空客的大飛機,工廠里用的都是日本和德國的機床,就連咱們的手機、電腦里,裝的也都是美國的芯片和操作系統。就連我們銀行使用的數據庫也是依賴跨國公司進行編碼和保護的,當時的我們可以說是要啥啥沒有……
我們當初耳熟能詳的品牌大多數都是日本和歐洲的,我們的制造業淪為替它們代工的命運!
還是在2004年年底,中國宣布對鎵和鍺等重要稀有金屬實施出口管控,多少找回了點場子。但是,這畢竟只是資源,不屬于高科技能力。很多人期盼的是,中國在高科技產業上也能揚眉吐氣。
這也就是我們之所以在2015年5月印發《中國制造2025》的一個根本原因。這個由國務院部署的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的戰略文件,是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但轉眼,2025年就到了。
02.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
Made in China 2025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清楚地記得這個文件的內容,不妨在這里簡略地復述一遍:
它提出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其戰略目標是: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該戰略明確了9項戰略任務和重點,包括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中國制造2025》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天航空裝備等十大重點領域,并提出了五大工程: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業強基工程、綠色制造工程及高端裝備制造工程。
這些重點領域和工程的推進,將有力推動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以實現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使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
【《中國制造2025》相關內容/來自網絡】
這些字眼到今天還冒著熱氣,讓人熱血沸騰。想當年,中國一窮二白,受盡了欺辱,只是圖存,就花費了幾代人的心血。如今,我們不僅要圖存,更要圖強。
但也顯然,這個戰略也是動了很多人的奶酪。美國日后看我們怎么看怎么不順眼,也許跟這個戰略有很大關系。2018年美國聲稱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是對美國的“直接威脅”,隨即就發動貿易戰,加收關稅直指“中國制造2025”。而繼特朗普之后的美國拜登政府依舊延續了特朗普時期大部分對華貿易政策,甚至進一步對中國實施芯片禁止措施。如今風水輪流轉,特朗普又回來了……
然而,正如英偉達面對大國的禁令心存猶疑一樣,大國越被封鎖,越沒有依賴,越激發出自身的能量。就像華為,這幾年來一直過得比較艱難,不僅缺芯片,還缺其它零件,但為了生存,華為不惜一切代價,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在很多領域,都有了自主研發的能力。相反,我們最怕的就是“溫水煮青蛙”。這又得說回到汽車領域,因為抱著西方的大牌,即使拿不到核心技術也賺得腦滿肥腸,所以忘了“換技術”的初衷,干脆就躺平了。所以,中國很多合資的油車最近的日子不好過,不僅因為是新能源汽車的沖擊,也跟自己的無能有很大關系。
如果說,2015年,我們提出了目標。那么,到今天,我們又實現了多少呢?顯然,我們多少應該感到一些滿意。香港的《南華早報》早就通過多方權威消息梳理出:當時我們制定了260多個小目標,截至2023年底,我們已經完成了86%以上。在機器人、農業裝備、生物制藥、海洋工程等領域,中國設定的目標均已實現,而在電力設備領域,中國甚至已經成為全球領軍者。
我們的體感也沒有欺騙自己:在我們即將步入2025年之際,中國制造已經代替日本、歐洲的品牌充斥在我們平常人的生活當中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品牌幾乎好像一夜之間都是中國品牌!
根據資料,在芯片和計算機領域:世界排名前500的超級計算機中,中國占據了188個,接近38%,超過了美國,中國自主研發的“天河”系列超級計算機更是多次登頂全球超算500強榜首!從2021年到2023年間,我國各大企業瘋狂吸收芯片領域的人才,兩年間芯片人才的數量硬生生多了一倍,整個行業的工資漲幅達到了80%以上,行業平均年薪更是達到了50萬元以上。
【天河超級計算機/來自網絡】
雖然我們在高端芯片研發制造方面依舊比不上高通、谷歌、英特爾、AMD、臺積電等,但是在中低端芯片研發制造方面,我們絕對能夠自主,不會再出現曾經華為被高通、谷歌卡脖子的事,而且最近出現全球芯片巨頭英偉達被中國市場監管總局因為壟斷立案調查的事情,這在過去可能是幾乎不敢想象;
在新能源領域:得夸夸中國的光伏和風電項目。中國控制了全球超過80%的光伏產業,并在風電、鋰電池等領域也占據了全球主導地位——“吾球商業地理”特約觀察員朱亞棟作為從光伏相關專業畢業的文科生,見證了中國光伏產業從高光到低潮又到高光的時刻——高中時,光伏和畜牧是熱門專業,但等大學畢業時,光伏巨頭似乎都遇到了麻煩,記得有兩個班的同學去常州天合光能實習,生產了兩三個月到半年的光伏面板,也抬了兩三個月幾十斤的高溫面板組件,但一畢業,就各奔東西,如今留在光伏相關行業的寥寥無幾。而如今光伏產業從山東到甘肅、內蒙、新疆再到江蘇、江西,又眼見著重新回暖。所以他很感慨,我們成為這個行業冷暖自知的犧牲者,也成為了這個行業起起伏伏但最終領跑的見證者。
除過光伏、風電和鋰電池,如今新能源行業的領跑者可能就要數新能源汽車。中國的汽車在發動機時代籍籍無名,但是通過新能源時代用電代替油,讓中國汽車行業真正的實現彎道超車。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占到了全世界的63.5%,顯示出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如今西方在這個產業中沒有拿得出手的品牌,即使特斯拉,也是在中國市場上成長起來。而在2024年全球品牌銷量中,比亞迪和吉利更是成功殺入世界品牌銷量前六和第十九位,這讓人不禁感嘆,從汽車誕生到今天,中國的汽車品牌終于在世界汽車榜單上有名了!當然,除了整車制造這一塊,新能源汽車所衍生的產業鏈,如電池技術、電機制造等領域,也在全球擁有著相對出色的技術水平和綜合實力;
【2024年1-5月全球新能源品牌銷量/來自中汽數研】
在通信技術領域:2023年基站已經超過了200萬個,覆蓋范圍之廣前所未有,從繁華的都市到偏遠的山村,5G信號的觸角幾乎無處不在。中國在全球通信設備市場份額處于第一,占比達到了45.2%,中國通信硬件服務商華為和中興不僅在服務中國更是服務世界,如今的華為更是成為世界通信領域不可忽視的巨頭,從通信基站到通信硬件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再到操作系統鴻蒙全覆蓋。除過華為外,通信硬件領域還有小米、Oppo、vivo等品牌,如今,世界除過蘋果和瑟瑟發抖的三星外,中國的手機廠商幾乎橫掃;
在航空航天領域:中國C919大型客機的成功交付和商業運營,這款完全由中國自主研發的大型客機,打破了波音和空客在全球大型客機市場的壟斷局面;AG-600大型滅火飛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水陸兩棲飛機,其零件自主率高達98%;“中國制造2025”已經將北斗和空間站送上了太空。中國在大飛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火星探測、北斗導航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據澎湃新聞報道,2023年5月28日,中國東方航空使用中國商飛全球首架交付的C919大型客機,首次商業載客飛行/來自澎湃新聞】
在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領域:中國在高速動車組領域不斷取得突破,例如設計時速620公里的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等先后下線。中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不斷加大國際市場開拓力度,參與國際項目建設,例如印尼雅萬高鐵是中國高鐵第一次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出海”;
在海洋工程裝備與高技術船舶領域:中國成功研制了極地破冰船、萬米下潛器、大型油氣平臺等高精尖裝備,世界造船工業“皇冠上的三大明珠”——航空母艦、大型郵輪、液化天然氣運輸船(LNG船)已被中國全部集齊,標志著中國成為全球唯一一個目前同時建造航空母艦、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大型郵輪的國家,是中國由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邁進的標志性一步;
在生物醫藥領域:近年,AI技術開始應用到藥物研發上,大幅縮短了研發時間。國內企業研發的抗體藥、中藥、新型疫苗等成績喜人。而在醫療器械上,CT高端醫療設備也同樣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去年,核磁共振研制成功,打破了卡脖子的問題,有望加快國產替代;
在高檔數控機床以及機器人領域:國內在中低端基本已經實現國產替代,在高端上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數控機床參數逐漸追平國際一流水平,但精度仍然需要打磨;
在人形機器人方面,基本由中美兩國主導。中國的宇樹科技、優必選、達闥、小米、小鵬等與美國的特斯拉、波士頓、英偉達、Figure AI等人形機器人相比,有所差距,但發展速度很快,不過目前還沒有誕生一款顛覆性的產品;
【據新華社報道,2024年8月24日,觀眾觀看“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展廳中的仿生人形機器人/來自新華社】
在民用無人機領域,大疆幾乎發展和延伸了從航拍、城市治理到農業應用的各個領域!而最近“低空經濟”概念火熱一時,也讓很多布局低空經濟的頭部企業從幕后走向了前臺。
你還會發現,像廣汽、吉利這樣的汽車制造商,也在致力打造能飛行的汽車。未來,能路上行駛、天上飛行、水里游潛的交通工具,也一定會誕生在中國人的手中。到時候,中國將改寫這個世界的交通……
03.
未來在星辰和大海
Made in China 2025
這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好,讓我們也很感激國家的布局,和前人的努力,讓我們逐漸走出受制于人的困局。
但也有很大問題,首先就是我們在中低端芯片研發制造方面雖然有了點積累,但是在高端芯片與半導體制造、核心工業軟件、高端醫療器械以及新材料等領域,仍存在不足,如7納米以下制程的先進芯片,仍主要依賴進口,自給率較低。要依賴進口的另一個原因,就像高端機床被德、日壟斷,制造芯片的光刻機核心技術也被捏在外人的手中。
其次,如CAD、CAE、CAM等核心工業軟件,仍主要依賴進口,而國產軟件的市場份額較低,無法滿足高端制造業的需求。前者主要受到技術壁壘、研發周期長以及國際合作限制等因素的影響。后者則主要是由于技術積累不足以及市場需求與供給不匹配等原因造成的。
還有,在高端醫療器械領域,如高端影像設備、體外診斷儀器等,進口品牌在中國高端醫療器械市場中占據較大份額。它主要是由于技術與品牌積累不足以及臨床試驗周期長等因素導致的。在部分關鍵新材料領域,如高性能碳纖維、特種合金等,自給率較低。同時在關鍵零部件、基礎工藝等方面也存在“卡脖子”問題。
再說回到新能源汽車領域,“吾球商業地理”更擔心的是,繁華是建立在一片松散的沙土之上。最近幾天,極越的暴雷,讓人想起了當年賈躍亭造車不歸,許家印幾千個億雨打風吹。也許“內卷”還是小意思,它的最大問題,有可能讓中國的汽車工業走入了另一個誤區,那就是“變道超車”。這容易讓我們“舍難取易”,徹底放棄發動機等動力總成的研發。
那么,我們真的不需要在這方面努力了么?
要知道,發動機是工業發展的核心,除了汽車之外,它還見于各個行業。毋庸置疑,發動機和變速箱技術也是一個國家科技力量的體現。業內有句話說,能造出好的AT變速箱的國家,不會比能造核彈的國家多。而發動機看上去不大,但它的主要零部件如曲軸、氣門、增壓器、散熱器等,都有著極高的精密度要求。這無疑考驗一個國家的工業生產水平。另外,高質量的發動機需要高質量的原材料。所以,研發發動機,不僅會推動我們的精密零部件研發、制造技術,更能推動我們材料科學的進步。可惜的是,我們今天選擇了“投機取巧”。
這也導致我們民族燃油車品牌打不過別人,在其它行業上同樣受制于人——就像我們的挖掘機行業,看上去在全球遙遙領先,但您知道么,它們所使用的發動機大多還是采用日本品牌,如洋馬、三菱重工,以及五十鈴等。所以,在“吾球商業地理”看來,所謂的“變道超車”有時是個偽概念,最終它會反噬自己。
【中國汽車發動機趕不上其它國家,并不意味我們就要放棄它/來自網絡】
不得不承認,“中國制造2025”計劃實施以來的這十年,中國制造業還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追趕者到引領者,從模仿到創新,中國制造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轉型。它不僅改變了中國的產業結構,也正在重塑全球制造業的格局,中國品牌中國“智造”開始在世界范圍內被逐漸認知和認可!
現在的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最成熟的產業工人和全球范圍最為龐大的受過高等理工類教育的青年群體,前十年的工業制造遺憾,我們未來十年絕對能夠突破它!
畢竟,我們不僅在AI、大模型等新興產業上與時俱進,更在電業等傳統產業上擁有著巨大的體量——要知道,算力的盡頭是電力。據報道,ChatGPT 每響應一個請求平均耗電2.9瓦時,每天響應約2億個需求消耗超過50萬度電。這也是光伏等新能源產業在我國遍地開花,而貴州成為“東數西算”重要節點城市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正如“中國制造2025”的三步走一樣,計劃還在路上。我們不僅要繼續追趕、突破,為日后能立足世界的民族之林而準備,更要將目光投向星辰與大海——2024年,我們數次被馬斯克的星艦給點燃起了熱情,讓我們體會“只有那些瘋狂到認為自己能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變世界”的同時,也一并理解“成功不是終點,失敗也不是致命的,重要的是勇氣和毅力”。
更重要的是,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我們也有責任帶領全球不斷探索人類認知的邊界,讓人類不再是地球上的“井底之蛙”,不再為有限的存量資源而你爭我奪,而在未來世界擁有無限的可能。
附件
《潮起潮涌》
王千馬 著,紅旗出版社出版
即將上市,敬請關注
《城市戰爭:
國運、時代及世界三重奏下的中國區域沉浮》
入選:
“新華薦書”2023年度十大好書
中國出版集團2023年度優秀主題出版物
及2024年度全民閱讀書單
第五屆“全民閱讀·書店之選”人文社科類
十佳圖書候選作品
人民日報圖書館2023年6月“金臺好書榜”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23第一季度影響力圖書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中國式現代化”主題重點推薦書單
當當、京東、文軒網,以及線下各大書店均有售。
- THE END -
吾球商業地理
見城市生長和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