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持續推動研究所青年科研人員多學科交叉,進一步拓展科研寬度,深化縱深發展,強化科研中堅力量,擴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影響力,中國科學院青促會地環所小組秉承和發揚研究所《古今風云》論壇的精神與風格,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籌辦《古今風云·青年論壇》。論壇將通過多學科融合,擴展科研維度,孵化新思路、新方向,打造青年學者蓬勃發展的新勢力、新局面。
《古今風云· 青年論壇》第二十期將聚焦同位素示蹤環境變化,包括從深空到深地多尺度的物質元素循環、碳循環及環境演化等方面開展深入交流。歡迎各位老師和同學參加!
時間:2024年12月25日(周四)14:00-17:00
地點:地環所巖心庫大樓1103會議室
邀請人:張飛、汪進、賀茂勇、金章東
受邀專家及報告題目
*備注:20分鐘報告+10分鐘交流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黃土科學全國重點實驗室(籌)
中國科學院青促會地環所小組
中國科學院青促會地學分會
邀請專家個人簡介
東北亞大地幔楔水循環空間差異與深部效應
王楓,男,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2020)。2008、2010和2013年先后在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2014-2017年,在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017-2019年,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同位素實驗室開展合作研究。長期從事俯沖帶演化、物質循環及其地質效應的研究工作。近年來,圍繞東北亞多構造體制疊加轉換、東亞-東北亞大地幔楔形成-演化過程及其地質效應等方面取得了新認識,相關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發表在NG、Geology、ESR、JGR、CG等期刊。
嫦娥樣品研究的進展與困境
田恒次,男,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天體化學和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工作。2012年和2017年分別在河北地質大學和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獲本科和博士學歷。2018-2019年,在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訪問交流。2021年1月任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2024年12月晉升研究員。曾獲基金委優青項目資助(2024)、博士后創新人才項目(2017)、第20屆侯德封青年科學家獎和第四屆高山青年科學家獎。近年來,在利用玄武巖Mg同位素示蹤深部碳循環、月球火山活動成因及月表水的分布和來源等方面取得了創新性成果,以第一/通訊作者身份在Nature、NC、PNAS、EPSL等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
碳酸鹽巖風化過程中化石有機碳的降解與歸宿
崔行騫,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長聘教軌副教授,博士生導師,2021年入選上海市海外高層次人才,2022年入選國家海外高層次青年人才。2016年博士畢業于美國佛羅里達大學,2017-2019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主要從事現代環境體系和地質歷史時間尺度的有機碳循環和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啟明星等項目,近年來在PNAS、Science Advances、EPSL等期刊上發表論文30余篇,引用次數1000余次,目前任海洋學權威期刊《Marine Chemistry》副主編。
熱液礦床中稀散金屬超常富集機制
朱傳威,男,博士,長安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熱液礦床中稀散金屬及其穩定同位素研究,2023年入選陜西省三秦英才引進計劃。2009年和2014年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分別獲得學士和博士學位;2014-2024年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歷任助理研究員和副研究員;2016-2017年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麥迪遜分校做訪問學者;2018-2020年在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做在職博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獲省部級一等獎一項(R8),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在《GCA》、《ES&T》、《G-Cubed》、《JAAS》等期刊發表論文23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