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做一件事,功成不必在我;一件事做二十多年,功成必定有我。”
龍津村原黨委書記馮耀泉始終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擔當、基層村干部的創新精神,帶領鄉親們將龍津村從一個負債超4億元、管理不善的落后村,逆襲成為年收入超過億元的富裕村、鄉村善治樣板的和美村。
12月19日,佛山市禪城區舉辦村(社區)“兩委”干部“四個一”榮譽儀式,向今年光榮退休的村(社區)“兩委”干部,以及在村(社區)默默奉獻多年的“老黃牛”式干部頒發了榮譽證書和紀念章。馮耀泉老書記獲得表彰。讓我們懷著崇高敬意向這位扎根服務龍津22年的“老黃牛”式干部致敬!
圖/龍津村原黨委書記馮耀泉(右一)獲評禪城區“老黃牛”式干部
敢擔當,負重前行
扛起一個負債落后的村集體
1998年,面對家鄉龍津村欠債超4億多元且管理混亂的落后局面,馮耀泉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從一家企業的廠長回到家鄉龍津村擔任黨組織書記,并義無反顧地扛起這個負債落后的村集體。
如何化解集體債務,如何帶領村民增收?如何做好民生工作?成為擺在馮耀泉履新時的最大難題。
這一扛就負重前行了22年。
即使是在龍津村負債最重的時候,馮耀泉也是時刻把群眾冷暖放在心上,因考慮當時村民接送小孩遇到刮風下雨帶來的困難和安全問題,1999年仍然購置了兩部大巴接送村內的學生往返中小學,解決了村內上下學接送難題,為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圖/1999年購置兩部大巴接送村內的學生往返中小學
除了發展并壯大村集體經濟!馮耀泉意識到沒有別的捷徑可走。
馮耀泉帶領班子成員,摸索出“明確債權債務責任主體,積極溝通不回避”、“關停村辦企業,止損不增新債”、“轉制集體企業,保留物業所有權轉出使用權,讓集體物業持續產生租金收益”、“依法回購抵押資產,提升‘造血’功能”這四步走方略。
憑借對政策的敏銳度,馮耀泉緊緊抓住國家重大政策機遇,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依法對不良資產進行剝離、處置抵押物作債權包前,以龍津集團公司作為合法主體,提前介入進行商談處置,以花最少的錢辦成大事。
十年磨一劍。憑著無私敢為的精神和死磕到底的闖勁,馮耀泉帶頭頂住各種壓力,堅持原則,不徇私情,硬是把不良資產和集體債務這盤死棋下活了,2008年,他用10年兌現了自己對村民許下的諾言:終于將村集體欠下的巨額債務給處理好了。
卸下負債包袱的龍津村終于得以輕松上陣。馮耀泉將目光投向了“村改”,將其作為推動鄉村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新引擎。
村集體先后整合了村集團公司及村小組的集體土地,私人租用土地到20年后,所建物業收為集體所有不能再續租,由村集體改造物業,由土地出租改為物業出租,到2009年后基本全村以物業出租為主,沒有土地出租的概念。
憑借“養雞生蛋”的發展理念,龍津村集體收入20年來持續實現正增長,村組兩級經濟的年增速達到10%以上。村集體收入由20多年前的不足千萬元增加到2021年14874萬元,村民年分紅由1200元增加到2021年的3萬元,到2021年3月退休時,馮耀泉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高風亮節精神品格,給村集團公司積累了未分配收益1.65億元(可分紅的資金),留給新一屆班子作發展儲備金,實現了由“負村”向“富村”的華麗進階。
圖/龍津村集體經濟躍升情況
勇創新,大膽改革
實現由“亂”轉“治”的善治樣本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這是馮耀泉老書記履新龍津村第一人村委會主任在年終總結大會時向村民道出的抱負。
凡事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大破大立,曉喻新生。馮耀泉深知負債、落后的龍津要走出泥潭,必須從創新治理機制入手。
當面對10個村小組的物業租金沒有標準,村民分紅不平衡,集體經濟不透明、不規范,“煙盒紙寫幾行字就能成為一份合同”等桎梏時。馮耀泉大膽提出改革,于2003年帶領兩委班子成員經過一番研究,獨創“七個統一”經濟活動制度,即統一各類合同格式、統一地段租金價格、統一各村小組物業的租用年限、統一各村小組的物業租金遞增比例、統一保證金標準、統一先交租后使用、統一鑒證。
“七個統一”有效實現村集體物業租金水平與市場接軌,推動物業升級改造,確保收益最大化,也減少村組干部因人、因事、因地按不同標準執行的自由裁量權,防止“小微權力”濫用,讓村集體資產在陽光下實現了保值和增值。
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也衍生新的問題,面對全村1000多處大小物業,超10億元的集體資產(不含土地價值),如何把資金、資產、資源這些村集體的家底管好,是擺在馮耀泉等班子成員面前的又一大新難題。
為此,2014年,馮耀泉大膽創新在全省率先推出并實施了黨員村民代表責任制,推行“黨群結對”,村資共管。
圖/黨員村民代表結對巡查廠企店鋪
責任制通過發動46名50歲以下黨員、及村民大會推選的69名村民代表,共118名責任心強、履職能力強的黨員和村民代表通過結對方式,分片區對村小組出租、承包、合作等集體資產和物業進行跟蹤管理,人均負責對接走訪6家廠企店鋪,每月溝通聯系不少于2次。
如今,通過每個季度的戶主述職會,村民代表做了什么,龍津村的全體村民都對集體家底一清二楚、了如指掌,有質疑當場提,當場解答,誤會逐漸消除。
圖/村小組每季度開展戶主述職會
1999起,馮耀泉還頂住壓力,堅持將“村內無出租屋制度”寫入龍津村村規民約,嚴格執行,第一個在佛山實行村內無出租屋的城中村。
在此基礎上,村集體通過統建“新龍津人”公寓,統一租給外來務工人員,規范化管理。而公寓帶來的租金收入,每年以年終分配的形式分給村民,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又促進了發展,既改善了村容村貌、又穩定了治安,有效排除治安隱患,平衡了利益,實現了多贏。
圖/龍津永紅公寓
幾項治理制度的創新實施,均切中了龍津的“痛點”,逐步形成村情共知、村業共謀、村資共管、村利共享、村責共擔的鄉村善治格局。
好的鄉村治理經驗值得借鑒與推廣。2018年,馮耀泉書記受邀參加全國村官大講堂,代表廣東省的村干部作主題發言,無私地分享了龍津如何走上村興民富的善治經驗。
圖/2018年,馮耀泉參加第六屆全國村官大講堂,代表廣東省的村干部作主題發言,分享龍津村實現村興民富的經驗做法
重文化,深耕文明
共譜一曲和美團結的時代弦歌
在不少外人眼中“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很土”的刻板印象中,馮耀泉老書記算是一個另外,他不僅十分重視文化,還帶頭提出了“明德、愛家、孝義、傳承、謙信、互助、和美、共融”十六字箴言,成為“和美龍津”的核心文化理念。
一條嶺南古村之所以吸引人,不僅在于它的外表形象,更在于良好的內涵。
馮耀泉帶著村民富裕起來后,更將重心轉移到精神文明建設提上。
2015年,他提出并啟動了美麗鄉村建設計劃,并提出“鄉村即景點”的工作思路。通過以“一心一帶一軸兩片三區九景”規劃為引領,將文化元素與生態環境融合,打造“和美龍津”。
圖/龍津村村容村貌煥發新顏
作為一個開埠建村有著7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龍津村的文化底蘊深厚,留下了“興學重教、勤耕苦讀”的優良傳統和“明禮重學”“耕讀傳家”的家訓家風。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在馮耀泉眼里恰恰是祖先給后代龍津人留下來的瑰寶。
2016年,在馮耀泉的牽頭下,龍津村聘請了專家團隊將藏于族譜中的千字《龍津古訓》挖掘出來,并通過重新編譯和印制,1000多戶龍津家庭,每戶一套,學習傳誦,為今日家風之傳承提供了珍貴的指南和啟示。
古訓留香,入木三分。對于中國現存唯一的一篇完整散體《龍津古訓》,如何充分活化、利用,馮耀泉尤為重視。
圖/《龍津古訓》授書儀式(左五為馮耀泉,左十為上海大學終身教授,中國社會學會顧問,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鄧偉志)
通過充分對標龍津古訓的內容,龍津村先后開展了“和美家庭”系列評選、古訓誦讀、家風文化節等一系列主題活動,真正把好家風“曬”出來、“亮”出來、“傳”開來。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馮耀泉始終堅持以環境“美村”,以“文化”美心,既要“面子”,更兼顧了“里子”。
母親節鮮花義賣、端午節包粽送粽、“迎國慶”環村跑全民健身活動、三人草艇賽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過去龍津村的熟人社會,開始向新龍津的“好人社會”轉變。
圖/2019年9月,龍津村開展”和美家風“實踐成果分享會(左二為馮耀泉,左四為錢學森之子錢永剛教授,右二為國家一級演員、毛澤東特型演員韓中)
通過鄰里互相影響,一個“家風正、民風淳、村風清”的“村美人和”美麗鄉村建設樣本得以塑造,“和美”弦歌代代相傳。
“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對村有情懷、有責任、敢擔當,有為集體建功立德的心、有值得被人記住的作為。”是這位老書記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正因為他腳踏實地帶領全村黨員、村民代表為集體盡力、為村民盡心、為廠企服務,將龍津建設成為新時代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廣東省鄉村治理示范村”“廣東省城鄉社區治理創新經驗”“佛山市超贊平安鄉村”“佛山市五好新村居”等榮譽接踵而至。
一路走來,馮耀泉初心不改,牢記使命,全心全意貢獻全部力量,將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嶺南小鄉村帶向有著“全國農村幸福社區建設示范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國家風文明示范村”等“國家級”光環而聞名全國的先進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