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的尾巴,每逢歲末年初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于回顧去年自己所做的一切,無論是視頻網站、音樂 app 的年度總結,還是工作上不得不應付的年度匯報。似乎在這個時間,回顧便是最該做的事情。
于是,我們邀請了少數派的作者們,請他們來分享一下自己今年用得最滿意、陪伴最久、用得最頻繁的數碼好物。一起來看看少數派作者們都買到了哪些好東西吧!
PostMeridyGalaxy Z Fold6
當少數派作者群里的 Pixel Bot 把年度好物選為 Galaxy Z Fold6 的時候,谷歌最好開始反思一下 Tensor 眼下德不配位的現狀了。
其實在我以前的文章里,我是一個豎折形態的擁躉,期望著折疊屏技術可以讓手機重回那個一手掌握、一手操作的黃金年代。然而現實還是殘酷的,豎折手機并不能算是「小手機」,甚至為了騰出足夠的內部空間,寬度往往會超過同配置的直板機型——這是我最無法接受的一點。不過到了橫折身上,三星甚至是那個以窄出名的選項,Z Fold6 這個 68.1 毫米的寬度搭配直角邊框,在單手使用的時候體驗其實是很不錯的。
因此,在放下了對于折疊形態的芥蒂之后,這臺八月買的 Z Fold6 終于讓我體驗到了一些以往沒有的全新使用方式,并在之后的三個月里一舉超越 Pixel 8 Pro 成為了我今年使用最頻繁的安卓設備。
猜猜是誰在拍照——Z Fold6
Z Fold6 相比之前用過的 Z Flip3 可以說「好」得非常直接,不像 Flip 那樣需要從日常使用和攜帶等場景去側面發掘,Z Fold6 最拿手也是唯一的重點就是這塊 7.6 寸的內屏,以及這塊屏幕帶來的純粹的顯示面積。這樣的優勢甚至是與 app 是否做了折疊屏適配無關的——在有些時候,純粹的面積大就直接等于體驗好,比如在看大段的文字內容或者整理照片的時候:
除此之外,Z Fold6 的耐用性也超出了我的預期。相比起曾經第一代 Galaxy Fold 堪稱災難的首發事故,我覺得可以不負責任的宣稱一句:在 2024 年,耐用度可以不再是購買折疊屏的首要考量之一了。因為在過去的三個月里,我對這臺 Z Fold6 可以說沒有任何特殊照顧,除了最初一周嘗試了一些手感糟糕的保護殼之外,后續一直都是裸機使用,既在酒吧的桌子上磕過,也在港鐵的地板上砸過。基本上我怎么使用左口袋里的 iPhone 就怎么使用右口袋里的 Z Fold6 ,在硬件的可靠程度方面是絕對沒有拖后腿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Z Fold6 身上也不全是優點,雖然它在 2024 年最后四分之一的時間里完全顛覆了我使用 Android 設備的方式,但它身上也有一些現階段不得不說的問題,希望可以為你提供一些參考:
拍攝表現和占地面積完全不對等的相機:雖然我可以理解折疊屏因為內部空間的限制而在相機表現上落后一到兩代,但是 Z Fold6 卻把問題的兩頭都占了——既沒有很好的拍照表現,又弄出來一個非常狐假虎威的攝像頭模組。結合折疊起來不到 70 毫米的寬度,平放在桌上使用外屏打字時的蹺蹺板效應非常過分,幾乎是不可用的程度。
Z Fold6 的內屏分辨率為 1856 x 2160 ,也就是說在軟件眼里它的內屏默認是一塊更接近正方形的「豎屏」,雖然這樣可以保證最大的兼容性,但是很多 app(也包括谷歌自家的大部分 app )必須在手動進入橫屏模式之后才會進入分欄模式,有時候多轉這一下還是有點煩人的。
KasperDJI Pocket 3
大疆的 Pocket 3 可以說是今年最火熱的數碼產品之一了,從發布開始就「一機難求」。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自然不自覺地看了許多數碼博主的評測,默默種下了草。不過我也從來不是一個視頻創作者,所以購買它還是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設。
▍我終于下定了決心
我家里其實是有一臺 Pocket 2 的,是之前隊友專門為了拍視頻斥巨資購入的。這一代的 Pocket 2 我最「嗤之以鼻」的就是那塊小的不能再小的屏幕了。對于習慣了手機屏幕尺寸的我來說,這樣一塊屏幕可用性簡直太差了。而 Pocket 3 我認為真正具有「革命性」的一個點就是它終于換上了一塊能看清內容的屏幕。而且更加有趣的是,這塊屏幕還被賦予了一個很重要的實用性交互性功能——開關。
為了能夠讓手頭的 Pocket 2 做出它最后一點貢獻,我們選擇了大疆的實體店去做了置換,整個過程還是比較絲滑的,唯一一個能夠讓我吐槽的點就是,大疆的置換需要你提供所有的配件才行,哪怕是一個小小的三腳架。專門提這個是因為一開始這個配件沒有找到,后面還專門去送了一趟。在交了定金差不多三個多星期,終于等到了我的 Pocket 3。
必要的步驟
因為相中了一些必要的配件,所以直接選擇了全能套裝。除了標準版的零件之外,還多了一個 DJI Mic 2、一個續航手柄、一個迷你三腳架、一個增廣鏡以及一個能把它們都裝進去的很實用的收納包。這里要特殊提一下這個迷你三腳架,比上一代的好用太多了,相信用過的朋友都能體會它設計的詭異之處,要為這次的改進給設計師一個大大的好評。
店里取貨的時候,還是被店員問及了一個靈魂問題,那就是是否要購買 DJI Care。作為一個成熟的消費者,我還是給了他一個既不確認也不否認的答案,那就是:我有多長時間做這個決定?在店員給我的答復是一個月的時候,我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氣,至少我還有些時間再考慮這個問題。當然,最后我還是購買了DJI Care,原因是我對于云臺這個脆弱的東西實在是不抱有太大的信心,以及這個屏幕是不是會因為我的手滑而直接搶地而亡。
原來它不止拍視頻好用
得益于升級之后的一英寸傳感器以及 2 英寸 OLED「大屏」,它于我而言就不僅僅是一個拍攝視頻的小玩具了,而是一個可以正經拍些照片的新奇小相機。我的攝影工作流,本來已經從繁重的 Raw 格式到了現在索尼 A7C2 直出 JPEG,現在有了 Pocket 3 我甚至可以直接用視頻里截取的畫面作為照片,加上它的大師濾鏡。我感覺我出門的重量又進一步得到了減輕。
顯而易見,相比于相機來說,它更是輕若無物,真正做到了可以隨手塞進口袋。上面的照片就是我在一次臨時出門逛公園時用 Pocket 3 拍攝的視頻里面截取的照片。值得一提的是,它甚至可以截取 Live 圖,可以說是熱衷于發 Live 朋友圈和自媒體的朋友的福音了。
一些實用配件
除了全能套裝里面的一些基礎配件,我還買了幾個很有用的配件,這樣就基本上能夠做到隨時隨地能夠拍攝了。一個是電動的真空吸盤,一個是磁吸支架,這兩個搭配起來使用,效果基本上就相當于隨身帶了一個全尺寸三腳架。只要有平面或者鐵的東西,就可以用這兩個配件來把 Pocket 3 固定住進行拍攝。
剩下的就要看自己了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應該是我等裝備黨最熟悉的宣言了。一直以來作為一個拍攝靜態照片的人,猛的拿到這么個小東西,總有點想拍很多有趣東西的沖動,但是拍出來的畫面又不盡如人意。看來視頻和照片雙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剪輯視頻的時候,能夠剪出符合自己的畫面審美、音樂審美的片子真是一件頂難的事。所以接下來呢,就是向內修煉,多看多學。
??
胖魚要進步Apple Watch Series 10
計劃在今年更新換代 AW 的時機,因為一些功能的差異讓我「第二時間」找朋友拿下了港版的 Apple Watch S10。當然,像快充或者其他健康功能的日常體驗,或許大家早有體會,這里也不再多贅述。但今年讓我感到驚喜的則是S10 非軟件端的「音頻外放」功能。在我看來,它打破了以往智能手表必須依賴耳機或者手機的局限性,開拓了一種讓你減少手機屏幕使用時間的「外部控制力量」,在提升使用便捷度的同時,也在側面保護著我們的健康。
減少醒來看手機的壞毛病
現在很多人習慣性地睜眼第一時間就拿起手機刷消息通知、看社交媒體,我也不例外。但這種方式往往會讓我們大腦沒有得到一個更舒適的「清醒過程」,反而容易很快陷入信息過載,甚至一大早就讓情緒中夾雜了一絲焦慮。
而手表的外放功能,讓我找到了一種更輕松且健康的喚醒方式。清早睜開眼的時候,我不再第一時間摸手機,而是直接抬起手腕,通過手表播放一首輕音樂或者自己喜歡的播客。讓輕柔的音樂旋律或者人聲討論的語調,幫助我慢慢從睡意中清醒,讓自己不過于急躁地開始享受新的一天,同時身心節奏也變得更舒緩。
一人食也可以更優雅
我是一個吃飯基本不會看手機或者刷視頻的人,吃飯在我看來,更重要地是享受當下美食帶給我的味覺盛筵。清晨是我入腦知識吸收最高效的時段,基于不愛看手機吃飯但又想學點習的需求,居家早餐(即不打擾到其他人的情況)時用 Apple Watch 原生「Podcast」應用來播放播客,已成為我這幾個月以來的習慣。不管是打算聽英文播客來磨耳朵,還是通過一些生活方式或科技趨勢來短暫獲取新資訊,外放音頻功能配合可調節倍速的小細節讓體驗更完美。
手表端原生「播客」應用界面
這些音頻不僅填補了獨自進餐時的空白感,也讓我在好好享受早餐食物時并沒有被「科技設備過度打擾」。
「無聊時刻」的小救星
除了一些高效使用場景外,外放音頻功能偶爾也可以緩解「無聊空檔期」。比如當你走進自家衛生間卻發現忘記帶手機,或者偶爾想暫時逃離手機的束縛,卻又怕不看手機時不知道做點什么。
這種時候,抬起手腕你會發現一片新天地。點開手表端的各類音樂軟件,即可不需要任何額外設備就獨享美妙節奏。目前手表的音樂外放功能支持 Apple Music 直接播放(已訂閱 Apple Music 的情況下,無需下載歌曲),而對于網易云等其他音樂平臺,需要提前在手機端音樂軟件中將音樂提前下載到手表端,之后便可以無需手機也可以直接在手表端播放音樂。手表的外放音效雖然簡單,但音質完全夠用。
手表端網易云界面
更重要的是,這種方式解放了我的耳朵,不再需要佩戴耳機,尤其是在洗漱或者做其他家務時,就顯得額外實用。
眼睛與耳朵的雙重解放
在這些場景中,今年的 Apple Watch 外放功能不僅提升了我的居家生活便利性,更讓我收獲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健康益處。通過這個「外部力量」,也在讓我慢慢減少日常高頻率依賴手機的現狀,減少對屏幕的依賴,讓眼睛得到片刻的放松。同時,也為長時間佩戴耳機容易造成耳朵不適的狀態下,提供了一種在個別場景下更貼心和使用的音頻體驗。在不需要「額外聽視覺設備」的同時就能享受這些小樂趣,進一步強化了 Apple Watch「抬起手腕,便捷生活」的標簽。
??Voyager_1Apple Watch Series 9
今年大多數時間我都享受著 Apple Watch 的陪伴,它能給我帶來小幅度的健康小管家的價值,剩下的時間我還是將它作為智能手機的備用載體在使用。
▍智能手機的備用載體
這一點其實頗為重要,說起來也不過是看時間、鬧鐘、刷地鐵、倒計時而已,但確實能解決很多場景下的難題。
如果你恰好和我一樣使用的是米奇表盤,點擊表盤米奇就會為你報時,親切地問候「早上好,朋友」。電動車通勤常常會出現卡點打卡的問題,再加上懶得早出門,每次離公司還有幾個路口的時候就要決定是「動力」騎行還是「舒適」騎行,可以在等紅綠燈的時候看下時間。冬天既有擋風被又有手套的阻礙,用手機看時間實在費勁,我會首選 Siri 詢問時間:「Siri,幾點了?」,這讓我免受缺勤和電動車快騎的風險,畢竟冬天實在不想早起。
米奇表盤
鬧鐘也是一種早晨的時間提醒方式,手表鬧鐘比手機鬧鐘更好的地方在于分開喚醒,尤其是伴侶休假而你需要上班的時候。相比于手機鬧鐘的強制地獄提醒,手表喚醒的震動確實輕柔很多,能夠避免很多早上一起來就被鬧鐘氣到的風險。
刷地鐵的使用場景我必須得多說兩句。近期去一些場所出差工作,由于無法使用蘋果手機,只能通過臨時換一臺安卓手機的方式勉強保持溝通。受限于時間和老設備的孱弱電能,舊手機登錄刷地鐵應用太麻煩,Apple Watch 簡直就是我的地鐵卡救星。值得一提的是,我的 13 Pro NFC 刷地鐵偶爾還會掉鏈子,Apple Watch NFC 感應的成功率則一直是 100%,穩定靠譜以至于我有手表后再也沒打開支付寶刷地鐵。
此外,大家經常提到的找手機、倒計時也是非常實用的小功能,就不多贅述了。今年更新的 watchOS 10 增加了通過智能疊放和實時活動查看最新情況的功能(和手機同步),非常適合我使用 番茄鐘 時不想看手機的場景。
番茄鐘實時活動
▍健康小管家帶來的情緒價值
說到近半年 Apple Watch 最火的功能,非 HRV(心率變異分析)檢測莫屬,在 StressWatch、Grow、OtterLife 等一眾熱門甚至不熱門的應用中都能尋到蹤跡。我使用 StressWatch 的檢測功能時,確實能在不同的時間段感受到幾乎同步到檢測結果,比如即將面對周一的周日晚上,睡前壓力會陡增,但是過完一周快到周五的晚上時又會輕松下來。這些接近我們情緒的反饋提醒,一方面通過可愛的文案和 UI 帶來情緒價值,另一方面我們在主動的意識到當下的狀態后,進行一次深呼吸就能改善狀態。
StressWatch App 截圖
當然,你也可以跟我一樣只是把這類檢測當作玩具來看個樂,通過健康 App 的真實記錄才能還原我們自己感知到的情緒狀態,現代人面對工作的壓力不能一直忽略,更要主動讓自己看見。推薦在健康 App 的心理健康一項開啟一天結束時提醒記錄的通知,這樣通過手表可以更加方便地回顧一天的感受。
情緒記錄截圖
最后一個就是睡眠和運動的監測,這也是大家提到最多的場景。關于睡眠監測,我自己是保持監測但偶爾看的類型,因為我已經養成了比較好的睡眠習慣當然運動習慣還是比較差,所以我會配合 Gental Streak 要求自己做適量的運動。運動這方面現在有超多的博主在做科普的工作,App 工具能把理念和應用結合得很好的卻鳳毛麟角,Gental Streak 絕對算頭部的一款。通過 Apple Watch 做的運動 Gental Streak 都會同步后做可視化的展示,每個月還會自動生成直觀且清晰的月度總結。值得一提的是,借助 Apple Watch 上的同名應用可以獲得更多健身類型和更加直觀的心率數據表盤界面。
健身圓環配合 App Gental Streak 配圖
??irisleileiApple Watch Series 9
▍姨媽神:經期跟蹤
「經期跟蹤」是屬于蘋果自帶的「健康」App 中的一項功能。在連續記錄幾個月月經周期后,Watch 會根據個人特質形成較為準確的月經數據,形成佩戴習慣,記錄得越頻繁精確,則 Watch 預測得越準,屬于我的超準「姨媽神」由此誕生。
開啟 Watch 通知后,Watch 將化身姨媽守護神,在該來的日子前后會直接彈窗提示你「經期開始了嗎?」,日歷的最近兩周將會顯示「虛線顏色的紅色圓點」表示「可能來月經的時間」,真是女性之光。
記錄月經的方式非常簡單和方便,在提示界面點擊「橢圓形」變成實心紅點,即記錄「有出血」的癥狀;向下滾動可以選擇血量類別,如「量大、中等」;甚至還有更詳細的選項進行記錄,如癥狀(腹痛、頭痛等)、因素(哺乳、避孕)。個人認為如用來預測和提醒月經來潮,則記錄是否「出血」就足夠了,操作簡單易懂,前提是要保持佩戴和記錄習慣。目前實踐來看,Watch 預測的可以說是非常準,幾乎都是在預測的時間范圍內來月經。
同時,可以在手機界面查看「經期歷史」(甚至可以導出 PDF),從理性的數據中,可以很好的自我觀察月經是否規律以及月經周期問題,一定程度地提醒自己注意身體健康,以及對自己的身體有更深入的了解。
▍喜靜音人士:如何 Standby
我是一個極其厭惡鈴聲、手機常年靜音的人,但工作性質卻要求下班后仍然 standby,需要及時接電話回信息(非常痛苦)。盡管經歷了幾次上級因為我電話靜音找不到我而發飆,我還是沒有形成開啟鈴聲的習慣,Watch 宛如救命稻草。
Watch 在非勿擾、非睡眠模式下,均可設置震動,不會錯過重要工作電話(盡管手機也可以設置震動,但是手機不能隨時拿在手里)。更重要的是,需要隨時待命的打工人,在運動或者外出觀影等沉浸式社交活動場合忽然被工作奪命催(就是這么慘),Watch 可以隨時提醒來電,并能看到來電人,同時還能接掛電話(如不重要的垃圾電話、客戶電話直接掛斷;領導的電話隨時也能 Watch 接起)。
化學心情下2LG QNED 電視 65QNED86TCA
要說到 2024 年我的「年度好物」,那一定就是我在 11 月下單的 LG QNED 電視 65QNED86TCA 了。
我每一次換東西都會考慮到更換成本和是否可以和我現在的需求匹配,畢竟現在家里的「客廳娛樂系統」是基于這個樂視超級電視的,那么這個超級電視會影響到哪些層面,我從 10 月開始列出了未來客廳電視機的需要滿足的需求:
支持通過同軸收看 DTMB 電視。
至少兩個 HDMI 輸入,鏈接我的 Switch 游戲機和我的 Sony BD 播放機。
可以連接我的書架箱,以前少數派送我的 Audioengine 音箱要能繼續用。比如通過 3.5mm 輸出或者是藍牙連接都可以。
開機不能有廣告,系統要盡可能足夠干凈。
支持安裝 App 收看國內的視頻節目。
可以播放我放在 NAS 中的視頻電影劇集等,原生支持 Plex 最合適。
電視要上墻。
列出來之后其實不難發現,上述很多需求大部分國產的電視品牌都可以支持,唯一比較難的就是「系統盡可能干凈」—— 畢竟電視機用的 Android 系統,很多品牌都或多或少帶點私貨,即便國家層面上要求電視開機不能有貼片廣告,但不妨礙品牌自己在其他地方加廣告,要是有些功能還需要開通會員——想想就覺得憋得慌。
所以我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想,如果都是 Android,那么大不了我選擇可以換區的電視機——換區后就是原生的 Android TV,總比那一票國產的魔改 Android 系統要好,然后從我派的一篇電視換區的文章中看到了 LG——等下,要不試試 webOS?
除了對這款系統的情懷讓我動心之外,經過仔細的調研對比之后,我發現 webOS 確實是滿足我前面的那些需求,首先就是開機沒廣告,系統純凈的很,大部分我想看的國內視頻平臺都有對應的 webos 客戶端,也支持通過同軸口看 DTMB 電視。其次就是有三個 HDMI 輸入,雖然沒有 3.5MM 的輸出但是有藍牙,甚至支持 aptX,所以聲擎書架箱可以繼續用。最后唯一難點可能就是安裝 App 這件事,相比大部分品牌使用的 Android,使用 webOS 就只有 LG,自然為此開發的應用就很少,好在我需要用到的應用(比如看 NAS 里面的視頻用的 Plex)還可以通過換區解決。
▍LG 的 WebOS 電視好用么?
我最終從價格定位以及自身需求出發,選擇了 65 英寸型號為 65QNED86TCA 這款電視。恰巧購買的時候可以使用家電補貼,最終 5500 元拿下。
那到時候就是好一陣子的適應,畢竟上一次體驗 webOS 電視已經是久遠的 2013 年(那時候是在家電賣場體驗,還寫了一篇體驗的帖子發到當時的煮機論壇),雖然遙控器依舊是那種「魔術遙控器」,不過整體系統操作上已經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早期 webOS 還延續了之前 HP 時代的 應用 Dock 欄,而在現在 webOS 系統已經和很多的 Android 電視系統類似,應用的 Dock 似乎消失了,應用在首頁呈現就像是卡片一樣,然后點擊遙控器的返回后直接可以退出,而不是像之前可以最小化到 Dock 欄中。
除了最直觀的應用和首頁布局,其實包括系統設置以及菜單上都和 Android 很相似,比如你點擊遙控器中的「設置」之后,彈出的菜單項目就像極了 Android 的快捷設定或者是 iOS 上的控制中心,只能感慨最終各種電視大屏用的操作系統最終還是趨同,留不下什么太多自己本身的系統的獨特性了。
而就最為關鍵指標畫質上,直觀的就是 QNED 技術帶來的色彩更純正,加上 HDR 10 的加持,看電影的感覺會更接近小包廂看電影的感覺,至于體育節目的觀看上,樂視電視存在的掉幀自然不存在,高刷新帶來的優勢還是很明顯的。
至于內容支持上,首先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這些國內的主流流媒體都有對應的客戶端,可以根據自己需要在 App 應用商城下載。這些客戶端在 webos 上的使用感受其實和 Android 電視版也沒有太大的區別。至于觀看我之前存在 NAS 中的劇集和電影,實際上最終我并沒有選擇換區下載 Plex 客戶端,而是通過在 NAS 上安裝 jellyfin 服務,在電視上通過開發者模式安裝 jellyfin 客戶端實現。
▍總結下這次好物的感受
這臺 LG 的電視機算是我今年各種新購產品中最讓我滿意的,首先就是電視上墻將我原本不大的客廳騰出空間,再者就是從視覺上給我的影音娛樂做了一次升級,看電影看節目終于可以舒服的坐在沙發上觀看了。因為我還有看本地直播電視的習慣,現在打開電視到看到今天的電視節目可以更快(15秒之內),沒廣告自然體驗也更好了。
當然我又再一次用回了十多年前的 WebOS,雖然也有些唏噓,不過這次用開發者模式安裝應用是真的讓我再一次開始用上了 ipk 格式的軟件包,還有各種添加軟件源的折騰,真的是夢回當年我在煮機論壇跟著學添加 Palm Pre 第三方源的那種感覺。
宛潼小米的 75 寸 Mini LED 電視
盡管現在很多人都覺得電視不再是一個必需品或起居室的中心,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這一年里買的最好的產品就是小米的 75 寸 Mini LED 電視。
此前家里一直用的是投影儀,但投影儀除了投影的大和便攜之外,真的就沒什么優點了。尤其是在白天,投影儀的亮度也嚴重不足,幾乎沒法看清楚內容,因此哪怕是租房我也早就有了換成電視的想法。恰好彼時小米剛剛推出了 S Pro 75 Mini LED,把 Mini LED 電視的價格達到了 6K 以內,因此就把它帶回了家。
也許是過去和家庭那種相對嚴肅氛圍的場合,或者是打工人下班之后狹窄的房子,以及各類屏幕設備的出現和短視頻的流行,讓電視不再是必需。在我看來,一些內容就是需要一塊大的屏幕,加上那種正襟危坐或攤著享受一樣的「儀式感」才能體會出來的。
從投影儀換成電視之后,最大的感受真的是清晰和漂亮。它們也分別對應了一塊屏幕的核心參數:分辨率和色彩,而投影儀在這兩個維度里都并不占優。一個售價上萬元的投影儀,它的分辨率和色域色準很可能并不比 3000 多塊的電視好到哪去,且對觀看環境也有很高的要求。此外, Mini LED 本身亮度也非常足,部分白光甚至可以高達 2000nit,仿佛是真的能感受到是在直視太陽,亮的晃眼。當然,亮度高最大的好處是在白天看也絲毫沒有問題,再也不需要拉上窗簾了。
搭配這臺電視使用的是第三代 Apple TV 4K。得益于高素質的屏幕,它能夠直接開啟 Apple TV 的杜比視界格式,解鎖各個流媒體平臺的最高畫質。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小米電視 S Pro 75 Mini LED 對 HDMI CEC 的支持很好,我可以直接用 Apple TV 來操作電視的開關機,也能用小米的遙控器來控制 Apple TV,非常方便。
電視后面有三個 HDMI 接口,都支持 4K 144Hz 輸入,并且配備了 eARC 接口。不過我平時也不玩主機游戲,因此視頻輸入接口對我來說綽綽有余。對我來說,最棒的用法是把 Apple TV 接到支持 eARC 的 HDMI 2 接口上,并配對一對 HomePod 來充當電視音響。這樣,就算沒有進入 Apple TV,HomePod 也能播放來自電視的聲音,例如,我可以通過這個方式,在電視自帶的 Android 系統裝上網易云、QQ 音樂和國內的一些流媒體,同時通過 HomePod 播放聲音,彌補 Apple TV 的不足。
當然,光是這些冰冷的參數并不足以讓它成為我過去一年最滿意的數碼產品,能拿下這個獎項還得有「軟實力」。如同上面所說,電視給我最大的改變是一種「嚴肅」的「觀看氛圍」,這是過去的產品所沒有的。而投影儀雖然有,卻因為各種條條框框讓我用著很不舒服,或是受到限制。從買這臺電視到如今的這一年里,我在這臺電視上看了 50 多部電影和 10 多部劇,遠超我過去用電腦或移動設備的觀影總和。
更難得的是,圍繞著這臺電視,還誕生了許多難以忘懷的回憶。在我被情感虐待的那段時間里,我在電視前追完了《超感獵殺》《大法官金斯伯格》和《漫長的季節》以療愈自己;在送別朋友的前夜,我們一起圍坐在電視前用 Apple Music 唱歌一起大展歌喉,祝愿朋友未來前程似錦;在冬夜的時刻在屏幕里點亮一把壁爐火,放著舒緩的音樂,開著暖氣圍坐在地上暢聊心事——很多事情看起來不是非電視不可,但往往很多時候,沒有它,我們就想不起要做這些事情,沒有了這種「必然性」。
這臺電視的不足更多只是沒有那些「錦上添花」的東西,也符合小米一貫性價比產品的風格:把錢花在刀刃上。就像是我和朋友吐槽過無數次電視的腳架,雖然我覺得這種人字形的腳架丑,也很想要類似索尼那種平放的腳架,但它其實并不影響任何使用體驗。也有測評說它的喇叭不夠好,但我用 HomePod 作為音響,也不在意這個問題,何況隨便幾百塊的音箱,其實都要比大部分電視自帶音響好。
唯一比較遺憾的可能是系統。這是第一代搭載澎湃 OS 的電視,原以為后續還能繼續升級獲得新體驗,沒想到一年后就被拋棄了。澎湃 OS 2 只適配了第二代的 S Pro Mini LED 電視,目前也沒有任何給老電視升級的計劃。盡管我用 Apple TV,也盡管我比較少用小米的設備,但我可以不用,你不能沒有。能把電視做到「一年淘汰一次」的產品思維,無論放在哪個廠家身上,我都覺得不可思議。
總的來說,我與小米電視 S Pro 75 Mini LED 電視相處的這一年還是很開心。就算每次搬家我都覺得麻煩,也擔心它被磕壞,但我還是覺得,我已經不能再沒有一臺電視了。
Kostya15 英寸 MacBook Air(M2,2023)
今年的「年度好物」,那必須是我購自 Apple 官方翻新商店的 15 英寸 MacBook Air 了。
▍購買的心路歷程
配置與需求
日常工作生活中對于電腦的需求基本是輕到中度的,一方面需要比較良好的性能來應付 Office 三件套(再加上 Outlook),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夠有足夠大的屏幕、兼顧便攜性,但又不想太貴。此前對 iPad Pro 的幻想隨著近年來 iPadOS 不斷的擠牙膏破滅后,還是覺得只有 Mac 能搞定我想要的這些需求。而 15 英寸的輕薄本,放眼整個筆記本電腦市場也是不多見的,15 英寸的 MacBook Air 繼承了 13 英寸 Air 的幾乎一切優點的同時,把屏幕放大到了 15 英寸;這似乎也是 Apple 第一次嘗試較大屏幕尺寸的 Air 機型(隔壁 iPad Air 也推出了較大屏幕尺寸的 13 英寸版本,看得出這并非是 Apple 一時興起而已)。
購買渠道
一年前的今天還沒有國補這么香的選項,為了盡量靠譜還能選到大內存,我蹲了蹲 Apple 官方在線商店的翻新板塊,最后是選擇以 24 期分期的形式買下了 24GB 內存+1T SSD 的銀色 15 英寸 MacBook Air,價格大概是原價的 85%,已經算不錯的折扣了。
到手時的狀態
▍MacBook Air 的靈活性
2021 年,iPad Pro with M1 推出的時候,我曾斷言這是 Apple 最具靈活性的設備。不過如今,我可能要把這個稱號換到 MacBook Air 頭上。在今年一年的使用中,我的三大場景:工作、在家、在咖啡館,實實在在地印證了這一點。
Mac@Work
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文字處理、表格編輯,偶爾涉及到編輯設計等,需要比較大量地使用 Outlook。從工作的角度,MacBook Air 已經完全可以滿足我對于性能的需求。工作中我一般是外接 1 塊屏幕,從這塊屏幕使用我的 MacBook Air。MacBook 通過 USB-C 也可以比較方便地外接到顯示器,不過 M2 MacBook Air 只能驅動內置 + 外接 1 臺顯示器一共兩個顯示器,考慮外接顯示器使用的小伙伴可以看看 M3,或者等等近期可能就要推出的 M4 版本的 MacBook Air。
由于 MacBook Air 的無風扇設計,其持續性能自然不如 MacBook Pro,但一般只有在處理視頻渲染的時候才能感受出來。對我的工作需求來說,現階段更需要的還是更大的內存 —— 尤其是隨著越來越多的 app 都在使用 Electron 架構基于瀏覽器來搭建,內存會成為更加稀缺的資源。24GB 的 MacBook Air 內存已經完全滿足我的工作需要了,內存壓力日常在 20%-40% 左右;如果開了很多 Excel 表格,或者 Outlook 窗口,那么壓力可能會飄黃。
Mac@Home
當初買 MacBook Air 之前,我在辦公室用著一臺 M1 Mac mini。記得說服自己購買 MacBook Air 的理由之一就是「想要回家也用上 Mac」。在家,我的 MacBook 主要是承擔(相對)大屏娛樂設備的角色,包括輕度的游戲、用 Infuse 看劇、聽音樂看 B 站等。此外,我還有一些視頻剪輯需求在家完成,現階段也是通過 MacBook Air 來做的。
我經常趴在床上用 MacBook Air 碼字或者看劇
MacBook Air 沒有風扇的設計,讓它在家中的任意表面都可以順暢運行,不用擔心風扇氣流問題可能會造成積熱。我是記得之前用過一款筆記本,因為我把它放在了一塊毛毯上運行游戲,直接就過熱到關機了。因此,你會在家中的各個角落看到我用 MacBook:床上看《老友記》的我,廚房做菜的我,餐桌上辦公的我,沙發上看電視的我,書桌上剪視頻的我。
Mac@Coffee House
最后,這一年我也常常把 MacBook Air 帶出去到咖啡館寫字做筆記。15 英寸的大小真的不算小了(但搭配我 192 的身高還是合適的),所以日常帶出門還是需要一個稍微大一些的包。但作為 MacBook,我最滿意的地方可能還是它的離電性能和續航達到一個平衡狀態 —— 做我做的這些事情,是真的用不完電池的。一年來,我 MacBook 的電池循壞 78 次,每天使用電量極少超過 50%。
macOS 15 Sequoia 的 Macintosh 系列壁紙/屏幕保護程序是我的最愛
另外,一個 30W 的充電器就可以喂飽 MacBook Air,即使是 15 英寸也可以(就是充電速度不如 70W 的快)。所以我也比較喜歡 15 英寸 MacBook Air 附贈的 35W 小型雙口電源適配器,能夠同時給 MacBook 和 iPhone 充電。對我來說,咖啡館是一個特別好的環境,可能是因為周圍的嘈雜形成了一種白噪音,我也常常會比在家更專注。
▍一些迷思
工作環境變化帶來的問題
今年年底,我經歷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換工作,目前剛剛入職新的單位,都還在適應中。第一天使用 MacBook Air 辦公,我就遇到了 macOS 和辦公室使用的打印機無法兼容的問題,即使按照官網下載的驅動也還是無法正常使用。不過幸好單位會給配備一臺 Windows 電腦,后續可以使用這臺電腦作為我的主要辦公設備。
Windows 11 開始菜單還是要出現在 MacBook 上
那 MacBook 呢?我覺得上面所說的靈活性終究會給我答案,但我現在還沒有想好自己應該如何利用手頭現有的設備和情況來提高工作效率。記下了自己目前的思路:
用 MacBook Air 作為會議記錄、培訓筆記等專用的筆記本(實際是否與現在的單位相容,還有待考證)
在家、在咖啡館還是可以繼續用 MacBook Air,包括處理單位的工作
▍面對范式轉換的個人思考
在不同的工作環境、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工作模式,然而手上的設備不一定能夠完全兼容當下的環境,這就要求工作者的「范式轉換」。轉換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迎合適應新的環境、工作方式,乃至領導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找到讓自己舒服的方式。
工作沒有定式、工具沒有完美的,但人是最大的靈活性 —— 這也是我使用 MacBook Air 一年來體會到的。我可能無法擺脫 Windows(甚至我 MacBook Air 也不得不裝一個 Parallels 虛擬機),但我希望我能夠靈活地在兩者之間找到合適的協作方式。上一個階段探索的結果是我全面擁抱 macOS,但現在可能無法做到這一點 —— 那就要看如何更好地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程天沖Syitren 賽塔林 PARON 黑膠唱片機 + R300 復古 CD 機
想來想去,今年的年度好物決定給我的黑膠唱片機和 CD 機的組合。
▍PARON:入門者的選擇
我從去年開始入坑了黑膠唱片,于是就一直想著要買一款合適的唱片機。研究了一圈,小紅書上被推薦的最多的就是鐵三角,但仔細做了功課以后發現,賽塔林的入門款好像才最適合新手。
首先,很多黑膠唱片機是不具自帶揚聲器的,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自己先有有線或者藍牙音響,如果沒有,那就又要花掉很多時間去研究什么音響適合自己,而賽塔林的這款 PARON 就是一個集成的一體機,自帶音響,省去了很多決策成本。其次,顏值過關。這款唱片機的設計也頗有木質系的感覺,可選的基本都是木質配色,對于很多極簡風格的家庭來說,不管放在哪里都能很好的融入。最后,這款唱片機的唱針也是標準配置,購買配件也很輕松。對于新手來說,我們還不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來選擇專業的唱片機和音響,不如這個一體設備幫我們一鍵搞定。畢竟對初學者來說,先入了門再說,入門以后再慢慢進階。
▍R300:高顏值,有性價比
和唱片機搭配出現的,是后來作為生日禮物收到的賽塔林 R300 復古 CD 機。市面上 CD 機可以說都是大差不差,畢竟都要靠自己的音響,所以選 CD 的第一要義就是顏值。考慮再三,為了能和我的木色唱片機完美的搭配,同品牌的白色 R300 是最好的選擇。白色的機身簡潔大方,搭配上黑色的內飾,從視覺上也有讓人回到 21 世紀初的感覺。我記得早在 2019 年,就在無印良品看到過售價 999 的壁掛 CD 機,而這款湊湊單 500 左右就能拿下,可以算得上是一款有性價比的產品了。
▍重燃對實體音樂的熱情
這套音樂設備組合對我最大的改變,就是讓我重新燃起了對實體音樂的熱情。作為一個多年的音樂愛好者,曾經我都只是在耳機上下功夫,總是覺得唱片沒什么特別的。如果不是當時搬家的時候剛好 618,我可能也不會閉眼購入唱片機。但真的用了一年以后,才覺得確實是相見恨晚。
黑膠唱片的音質不同于數位音樂,聽起來并不是那種錄音室的精修感,反而多了一點參差和沙啞的感覺,幾乎可以讓任何音樂本身都多了一點點神秘感。一些歌手的聲音優勢會因為這種特點而無限放大,原本一些不太感冒的歌曲也可能被黑膠渲染出一種新的氛圍。與之不一樣的是,CD 機的音質聽感就與數碼設備無異,只是如果追 K-pop 那似乎也只有 CD 可以買。
因為這兩個設備的出現,我開始在旅行的時候花三四個小時去唱片店淘自己喜歡的膠片,去找最新 K-pop 專輯的首發。那種在唱片店里尋找到自己喜歡的實體音樂的感覺,是大幾千塊的耳機以及無損音質的 App 永遠不可能提供給我的。有了它們 ,我才有機會在今年重燃對實體音樂的熱情。年度好物,實至名歸。
斯利普固鋁型材 DIY 的顯示器支架
今年買的數碼產品不多,但是自己 DIY 了一個顯示器支架,可以稱得上是我的 2024 年度好物。有多好呢?安裝好之后用了幾天,我就打算繼續保留 iPad Pro,放棄了置換 iPad mini 的想法。
之所以想要用鋁型材 DIY 一個顯示器支架,其實是想給未來自己裝修 DIY 家具練手。感覺這個小東西相對比較簡單,同時也能涉及到鋁型材 + 面板 + 連接件這些基本構成要素。做好之后,用它給我的桌面進行了小小的升級,以及增加了一些功能性擴展。
▍功能
雖然它看起來結構很簡單,但是卻擁有眾多實用的功能與擴展:
抬高顯示器,預防/緩解頸椎不舒服。
抬高后,支架下方空間增加一層置物空間。
可將筆記本合蓋立在一側。
可將手機立在顯示器下方。
厲害的來了:可將 iPad 立在顯示器下方,用隨航作為第二屏幕。
為什么說第 5 個厲害呢,因為它改變了我使用 iPad Pro 的形態,瞬間提升利用率。具體功能的展開,后面詳細說說。
▍DIY 制作
由于構造相對簡單,我在小紅書看了幾個成品之后,就開始動手建模。建模軟件就用了工作最順手的 Rhino,當然還有一些更加方便使用的軟件(能夠方便導出材料清單),這里就不再贅述。即便不用電腦,就用紙筆稍微畫一畫,也是可以的。
建好模型,制作好材料清單后,我在線上工廠、淘寶等渠道分別購買了鋁型材、連接件、固定件、面板等全部材料后,就開始準備上手組裝。這個過程由于經驗不足,我分批多次買了很多微小的零件,也看了一些教學視頻才搞清楚諸如螺絲螺母如何對應等方法。
等到周末所有材料都到齊了,我就開始了組裝。整個拼裝的過程還是比較解壓的,有一種在玩定制樂高的感覺。
▍讓 iPad Pro 重獲新生
使用上這個支架之后(需要搭配購買支撐配件),我的 iPad Pro 就找到了一個專屬位置 –– 顯示器正下方。結合鍵盤、觸控板和「隨航」,我可以使用電腦的外設來控制 iPad Pro,也就是類似 Smart Keyboard 使用 iPad Pro 的狀態。但是我并不需要花 2000多元買一個單獨的鍵盤+支架,我只需要想辦法將 iPad Pro 架在一個合適的高度,然后用原有的外設操控它就好了。
之前我一直覺得 iPad Pro 的使用率不高,原因是覺得它在家里使用還是太大了,走來走去拿著不方便,甚至一度想要置換成 iPad mini ,覺得這樣 iPad 足夠手持了,就能夠提高利用率。
但是有了這個支架,一方面 iPad Pro 成為了我的桌面主機的拓展,可以設置副屏,也可以就保持使用 iPad Pro,但是去操作一些諸如「音樂app」這樣的相對獨立的軟件(就不用在 mac 上面再另外開一個播放音樂的 app)。而且,這樣也可以利用「桌面」和「平板」不同的特性,去分別應對不同的場景。我甚至可以用一個相對舒服的姿勢,坐在電腦前,打開 iPad Pro 上面的讀書軟件,開始沉浸的閱讀。
▍DIY 的樂趣
通過這次小小試煉,我確實體會到了一絲絲 DIY 的樂趣。它可以讓我系統的思考這個產品的每個細節、用途以及影響,哪怕是幾厘米差距。同時我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來制作屬于我自己的產品,這感覺很不錯。這種事先構思、設想,然后想辦法落實,最終實現目的的過程,是令人愉悅的。
你今年買到了哪些好東西?你的 2024 年度好物是什么?歡迎在評論區與我們一同分享。
作者:Matrix機器人
責編:Lotta
題圖來自 Unsplash:@snik3r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