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齊史蹤》作者:劉燕
腹有史書氣自華
——劉燕和她的新著作《古齊史蹤》
文/ 張富英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辨。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培根《論求知》)。
我想讀書人都知道這段話,或曾把這段話記取下來,或當作座右銘,或好為人師時去拿來教誨學子后輩。
中華燦爛的文明史,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滋養著炎黃子孫,華夏兒女最引以為豪的,就是我們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經久不衰且歷久彌新。山東是中華文化圣地,齊魯大地,自古圣人輩出,這些賢能影響了整個中國文明史,也對人類文明有著不可低估的意義。
魯中淄博,齊之發源地,“從公元前1046年武王封齊,到公元前221年齊王建死于松柏之間,齊國經歷三十六代王,八百二十五年,給中國古代史留下了一份十分輝煌而有值得驕傲的一頁。同樣,也為后人留下了一份值得鑒鏡的寶貴遺產”。
這段話出自《天齊史蹤》,作者劉燕。她是一位文博學者,是從一名講解員成長起來的文博研究員,這得益于她是一位有心人,“處處留心皆學問”,她自撰的講解稿多次獲獎;更得益于她是一位有情懷的人,她不滿足于東拼西湊的講解稿,無數觀眾的一次一次提問,促使她萌發了系統整合齊史的決心,正是因了她的這一初心,于是出版了美譽博物館的專著《繆斯女神的使者》繼而又出版了《史海追夢》、《創新為魂》等專著,還主編了文博《理論與實踐》等多部論文集。
《天齊史蹤》是她在文博文史這方寶地大展拳腳掏出的更大的寶藏。這里與她集各史料、各出土文物實證、各研究成果,講解好才能傳播弘揚好的情懷,一脈相承;是她的心血結品,是她的十年磨一劍。
行文通俗易懂、引人入勝,得益于她多年講解員的底子。我們只看到了許多藝術家、學者的成就,往往忽略了他們的“童子功”。
“說起齊桓公,就不能不先說說他的左膀右臂......”評書般的語調就十分引人入勝。你讀的是“說說”,看的是“寫寫”,似乎聽著是“表表”!也有接近文言的敘述用詞,如“是年,魯莊公去世,魯國大亂”“夏,齊伐后不克,救徐而還”“今始復通,以修舊好”。
“又過了兩年”在這樣一本書,這樣的敘述顯然是大膽而新奇的,你不禁會想又過了兩年的這一年到底是公元哪一年?于是在從之前故事中推延。歷史還可以精確如日記:“晉軍休整三天......到了六日班王師回國。二十七日,晉文公到達衡雍.......在這之前......五月九日晉文公和鄭文共在衡雍結盟。初十日...... ”令人驚嘆
常有考據,常有據載,常有《史記》中說......,也有譯敘:周公聽后十分感慨“哎呀,只恐怕魯國早晚要受制于齊呀!治理國家的方法要簡便易行,讓老百姓便于接受,這樣,百姓才能聽你指揮”簡直如聞其聲了,當然,也有發揮詞:只是......尤其......,更有引領總結語:總之......。
全書采用的“紀年大事記”體例,脈絡清晰,繁簡相宜,且重史有據。史實、故事,獨特的學術思想,完美融匯。如涉大政方略,有時冷靜地作歷史陳述者:“歷經八百年的春秋戰國結束,一個統一的秦朝出現在華夏大地上”;在人情世故上,有時作者的喜惡評判:“輔助成就千秋大業”“他賤妾生的兒子”......也在不自覺中投射出來。最后的總結也以“定格”收官,簡明利落,歷史的偶然與必然,逝者如斯,俱往矣!《天齊史蹤》堪稱是對齊文化研究的豐厚獻禮!
越是大貢獻者越是謙虛,自謙為小學生的劉燕,在業務上,曾是各級講解大賽的獲獎者,學者、奪冠者,品行上,曾是各級明星、服務員的評比表彰者、榮譽獲得者,她的追求顯然早已超越了這些。古云:江南多才俊,齊魯出圣賢。今說:山東女子旺夫。皆是美譽不虛啊!
再就是為本書插圖的更是了得,所有美圖皆是著名的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閻先公先生的佳作,一本好書加好圖,精美的文字與精美的插圖圖解相融合,更增加了該書的史料性、藝術性、閱讀性、趣味性、科學性、收藏性,真可謂是珠聯璧合、日月互照、星光互映,相得益彰。
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
劉燕更是“腹有史書氣自華”啊!史蹤路且長,劉燕是一個不斷的自我超越者,前途無量!
(作者張富英 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任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劇本評介中心副主任、華文作家網、《作家報》總編輯,世界華人聯合總會詩書畫院北京分院執行院長)
編輯 文瑞
編審 韓家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