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詩詞獵奇
關注讀書狗子
眾所周知,二十四節氣本是季節、物候現象、氣候變化的一種簡單歷法,但在這24個節氣中卻有兩個節氣最為特殊,這兩個節氣都演變成了節日,他們就是清明和冬至。
今天就說冬至,冬至是一年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古人認為這一天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因此稱為"冬至"。在古代,冬至不僅僅是氣候上的節氣,還是一年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
早在先秦時期,冬至就被作為一年之始的新年元旦,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稱為“冬節”、“賀冬”!到了漢代,由于歷法的改變,冬至日不再是歲首新年,但依然是大吉之日的節日。這一天朝廷君臣有祭天大典,民間百姓也要祭祖、團圓、拜長者、說賀語,熱鬧程度不下于過年。因此,冬至又被稱為“小年”,其重要性幾乎與春節等同!
因此,古人在冬至日若是羈旅在外,不能與家人團圓,便思鄉甚重。比如白居易就曾寫過一首《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還有《冬至宿楊梅館》等等都是冬至思鄉思親的詩作。
更夸張的是,古人過冬至,就如同春節一樣,要分節前、節日、節后來過節。冬至日前一天要過“小至”、冬至日當天便是“至日冬節”、冬至日后一天則是“至后”!今天咱們就來欣賞詩圣杜甫所作的三首冬至詩——一首《小至》、一首《冬至》、一首《至后》:
小至
唐·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浮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后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見三秦。
至后
唐·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長,遠在劍南思洛陽。
青袍白馬有何意,金谷銅駝非故鄉。
梅花欲開不自覺,棣萼一別永相望。
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凄涼。
這三首詩中《小至》和《冬至》都是安史之亂后杜甫流落夔州時同一年所作,而《至后》是其流落劍南所作,雖非同年之作,卻都是詩人漂泊異鄉的感慨之言,按時間順序讀來倒也很恰當。
《小至》所表達的是世人漂泊異鄉的鄉愁,首聯從冬至“陽生春來”點起,緊接著頷聯和頸聯分別通過節令特征和自然景物來表現“陽生春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浮灰”意為冬至后白晝逐漸變長,刺繡的女工要每天多繡一線,而預測時令的樂器中相應的蘆葦灰也會飛出;“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描繪出一派春臨大地的勃勃生機。
從前幾聯可看出詩人對冬至是很期待的,但冬至也是極易引發鄉愁的,尤其是冬至后“陽生春來”,詩人卻流落異鄉,更易生出感慨。尾聯“云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便表現出面對異鄉之景的鄉愁。
第二首《冬至》則從表達鄉愁升華到憂國憂民。首聯開門見山:“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敘述出詩人漂泊無定的生活,營造出愁苦孤冷的氛圍。頷聯和頸聯進一步勾勒這“窮愁”的形象:客居、獨老、凄清、落魄,并且將眼前之“窮愁”與昔日“鳴玉朝來散紫宸”對比,引發出思長安的情愁。
最后尾聯“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見三秦”承接此意,表達出詩人想要結束這漂泊生活,歸國回鄉卻路迷無處尋,這“窮愁”更深一層,真個“窮愁泥殺人”!
最后一首《至后》是杜甫在流落劍南時所作的,所表達的也是思鄉之愁和懷念兄弟之情,與《小至》詩很類似。不同的是《小至》頗顯樂觀,而《至后》則極為凄涼。
詩中首聯同樣是先點出冬至的特征和“思洛陽”的主題。洛陽非故鄉,但杜甫青少年時期是在洛陽度過的,與李白的相識也是在洛陽,因而“思洛陽”也是眷戀鄉土、懷念兄弟。緊接著頷聯化用“青袍白馬”、“金谷銅駝”的典故表示自己漂泊離亂、而洛陽也在安史之亂中遭亂,人事鄉土,都不如昔日了。
頸聯“梅花欲開不自覺,棣萼一別永相望”以開花繁盛緊密的棠棣起興,表達對洛陽兄弟的思念。最后“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凄涼”,詩人思鄉思親之愁無以派遣,便作詩聊以藉慰,然而詩成之后卻轉凄涼、愁更愁!
三首詩中,每一首都蘊含著杜甫深深的鄉愁,可見古時候冬至對人們的重要性。你還讀過哪些關于冬至的詩詞呢?留言一起欣賞吧!
↓↓↓更多唐風宋韻,關注讀書狗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