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春梅狐貍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冬至到了,傳統上便開始數九,意味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即將到來。
對于農歷而言冬至的日期并不固定(農歷以冬至節氣所在月為子月,即農歷十一月,見《》),而冬至相對于地球公轉卻是相對恒定的,所以用冬至為基準估算每年寒冬到開春的這段時間就相對準確(現在我們使用陽歷“數九”更多是一種習俗的保留)。
民間一般將冬至后的日期以“9”為周期劃分,9*9填的“數九”周期完成后絕大多數地區都可以看到春天相關的物候。“數九”風俗在中國絕大多數地區都存在,也會有當地特色的“數九歌”,這也是農業社會消磨寒冬的方式之一。
一九、二九,招喚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
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
七九六十三,布衲兩頭擔;
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
——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
(明憲宗《冬至一陽圖》)
但數九究竟是從哪一天數起呢?是冬至當天還是冬至的第二天呢?
如果看我們現在的電子日歷,就會發現是當天數起的,但如果檢索一些資料,則會發現很多地方寫的都是第二天數起的。
這是因為資料多采用《清嘉錄》里的這段文字里的說法,甚至直接省略《清嘉錄》將此記在《荊楚歲時記》名下。但現存《荊楚歲時記》里并無這段記錄。
《荊楚歲時記》謂從冬至次日數起,至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吳俗則從冬至日數起,故有“春打六九頭”之諺。
——《清嘉錄》
還有一種說法是按照冬至日的單雙不同來區分。如果冬至逢單日,就從當天數起,稱“聯冬九”;如果冬至逢雙日,則從次日數起,稱“穿冬九”。比如今年的冬至是農歷十一月廿一,就是逢單日,就是當天數起。這種說法見于一些民俗書籍,但都沒給出處。
還有一個更麻煩的算法,是“逢壬數九”,也就是從冬至后的壬日開始數。今年冬至是12月21日,第一個壬日是12月24日。
壬日這種說法來自于干支紀日,雖然在一些農歷上仍可以見到,但幾乎不在日常使用,只在節日“上巳”中可見遺跡(見《》),在三伏算法上依然使用,所以民諺有“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相關內容見《》)。
與“數九”有關的活動莫過于“消寒圖”了,其實就是為了讓日子有盼頭而做的一種類似進度條記錄工作。一般是準備81個“空格”分成9組用于填空,有文字和圖像兩個大類,一天填一“格”。還可以用顏色或填充方式來區分當日天氣以作記錄。
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有直作圈九叢,叢九圈者,刻而市之,附以九九之歌,述其寒燠之候。
——《帝京景物略》
(各種消寒圖)
所以這篇的彩蛋就是做了今年可以用的“消寒圖”,以冬至當天數起,樣式參照清宮版本。為了方便大家“數九”,每個字的起筆和末筆用數字標了公歷日期。
另外做了一個圖畫版本。大家都是涂梅花之類的,我這樣的財迷要做就做“搖錢樹”,仿東漢搖錢樹座拓片……祝大家消寒添財!
另,需要無水印高清大圖及PDF版本在后臺回復“消寒圖”領?。ㄗ杂没蛩腿穗S便印,但不可商用)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如無另外標注,文章為 春梅狐貍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并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以協商相關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貍 傳統服飾
臉著地的藏狐,故紙堆里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