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2月19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出席了年度新聞發布會。這次發布會上普京金句頻出,讓他的支持者大呼過癮,仿佛俄羅斯未來的局勢已是一片光明。
在談到正在進行中的俄烏戰爭時,普京強調俄羅斯愿意同烏克蘭進行談判,但前提條件是“烏克蘭放棄加入北約,境內不準有任何西方軍事基地,也不能允許外國軍隊在烏克蘭境內參加軍事演習,而且,烏克蘭軍隊必須撤出烏東四州。”
同時普京還表示,根據烏克蘭的法律,澤連斯基已經超過了總統任期,因此他不是烏克蘭的合法總統,俄方只會同烏克蘭的合法領導人進行談判。
但他回避了記者的反問,因為根據烏克蘭憲法,如果烏克蘭進入戰時狀態,烏克蘭最高拉達和總統的選舉將延后。對于這一點很早就在烏克蘭國內和國際上都達成了共識,哪怕是不怎么看好澤連斯基的特朗普也沒有質疑過他的身份。
另外普京還對戰爭的進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提議要與西方在基輔搞個“導彈攻防決斗”。基本意思就是在基輔確定某個目標,集中所有的“愛國者”等防空系統保護這個目標,看俄羅斯能否用“榛樹”摧毀這個目標,“我們愿意做這個是實驗,另一方愿意嗎?”
對于普京的這一說法,澤連斯基回應稱“人們正在死去,而他卻覺得有趣,瘋子!”
普京這一表態其實也符合他對戰爭的一貫看法,很早他就表示俄烏戰爭對俄羅斯沒有“任何損失”。可見對于戰爭而言,只要沒有損害到他的直接利益,他都可以“不惜一切代價”。
至于他說的所謂導彈對決,其實俄羅斯有多少“先進武器”在這場戰爭里被撕下了偽裝?以前吹得神乎其神的“匕首”“鋯石”哪個不是被一款上世紀的防空武器給擊落的?
現在又搞出一個“榛樹”,結果第一次出擊的輝煌戰果就是摧毀了一棟民用建筑,以及第聶伯河里的幾條魚。在這之后俄軍再也沒有發射過類似導彈,反倒是烏軍沒被嚇到,天天向俄境內發射無人機和導彈進行報復。
因此普京說的導彈對決也只是一路口嗨,俄羅斯現在有多少實力從敘利亞的一路敗退就能看出來。只是出于自身面子原因,普京也不得不粉飾敘利亞慘敗的結果。他宣稱俄軍之所以離開敘利亞是因為那里的恐怖分子已被消滅,俄軍完成了在當地維護和平的任務。
至于被以色列摧毀的大量裝備,以及在敘利亞內戰中被打死的大量俄軍官兵并不是什么的值得提及的事情。“這是一次體面的撤軍”,普京如此強調。
另外普京還談到了俄羅斯現在的經濟問題,他表示當前俄羅斯的GDP已是歐洲第一,世界第四,不出意外的話將在2025年超過日本。
關于這一點有經濟學常識的人都比較理性,自然知道長期戰爭對一個國家來說意味著什么。何況這個國家最為依賴的能源事業正面臨著嚴重的沖擊,國內貨幣貶值的速度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14盧布兌換1美元的懸殊情況。
在這種時候面子依然是帝國的顏面,所謂的外部制裁、經濟危機都是不存在的。俄羅斯正在堅定地實現“越打越有錢”的戰略目標,超越美國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為了配合這次年度新聞發布會,俄國防部也發布了對烏克蘭戰爭的最新戰報。國防部長別洛烏索夫在俄羅斯國防部部務擴大會議上宣稱,“僅在2024年,烏軍死傷人數超過56萬人,而在整個特別軍事行動中,烏軍死傷人數已近100萬”。
俄軍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在為駐俄羅斯使館的各國武官舉行的吹風會上也宣布,烏軍至少損失了100萬人、2萬輛坦克裝甲車、19500門火炮、1500個火箭發射器。
他強調,僅在庫爾斯克地區,烏軍就損失了4.2萬人,1800輛坦克裝甲車。光聽數字會以為俄軍已經把烏軍打得徹底絕種了,可實際上這些數字稍微想想就會覺得有些不對勁。
整個西方的火炮加起來還沒有19500門,至于坦克和裝甲車更不可能達到2萬輛之巨。烏克蘭有這個體量的武器裝備的話,現在就不是俄軍在進攻,而是烏軍在進攻了。
針對俄國防部放出的數字,特朗普任命的俄烏問題特使,退役陸軍中將凱洛格表示“俄羅斯的人員損失比烏克蘭高出5倍!”這一點從最新的烏軍戰報就能看出,昨日俄軍人員損失達到了創紀錄的2200人之巨。
假如烏軍真的損失了超過100萬人,那么戰爭早就以俄軍占領基輔結束了。結果呢?現在借助著朝鮮人的援助,俄軍的幾十萬大軍還在烏東平原上慢慢地磨蹭,每一平方公里都要付出幾十人的生命為代價,現實就是這么奇特。
當普京在新聞發布會上揚眉吐氣時,俄羅斯的現狀究竟是好是壞通過對比自然就能明白。這世上從沒有通過戰爭能富強的國度,承諾的20年早已過去,那個承諾中的強大富裕的國家在哪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