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藏到一張1955年的“鎮江市織布機登記證”,分享給大家。
企業名稱叫:隆鑫布廠 ,廠長叫莫宗鑫,廠址在正東路14號。創立時間為1949年9月,資產總額為102元。廠里設備很簡陋,沒有鐵木機,只有一臺木機。
我找了找關于鎮江布機的一些資料,發現了一篇潘春華老師寫的《鎮江織布機坊拾憶》,潘老師今年要有八十歲了,筆耕不止,留下了很多老鎮江的回憶。
鎮江織布機坊拾憶
文/潘春華
舊時,鎮江棉織業頗為興盛。據《鎮江市志》記載:“抗日戰爭前夕,鎮江僅有7家規模很小的織布廠和幾十家家庭布廠、10多家手工染坊、3家毛巾廠及70余家家庭織襪作坊。到1949年,紡織業有小作坊、小工場452家,織機800余臺,除利民、利華等幾家廠有40臺舊電力織布機外,其余都是人力腳踏機。”城里南門大街、梳兒巷、中營、丁家巷、石頭巷、酒海街、正東路、東門坡、藥師庵巷、剪子巷一帶遍布手工織布機坊,從事棉布染織業的機坊織工、雇工達兩千余人。因此,舊時鎮江城里有“家家設機坊,戶戶聞機聲”之說。
一
聽健在的織工講,民國末年,鎮江棉織業界頗有名望和經營實力的大戶機坊業主有范紹甫、許達云、王仲鶴、徐達禮、謝慕奇、付金富及景國泰、景國榮兄弟倆等。業主范紹甫經營的機坊叫潤華織布廠,地處緊鄰解放路北端的藥師庵巷內,此人處事公道,善于經營,頗受業內推崇,鼎盛時發展至織機6張,曾任鎮江布業公會會長。新中國成立初,機坊業主許達云也曾任過一段時間布業公會會長職務。
鎮江布業公會最初設在山巷附近布業公所巷26號的布業公所內,后遷至緊鄰新馬路的小孟湖。布業公所是當年鎮江布業行業經營者會商的場所,建于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是一幢三間兩廂二層樓房傳統徽派建筑,前后共有兩進,南為院落,磨磚雕花門樓,十分考究。
抗戰勝利后,在鎮江城里,東門附近中營巷內的織布機坊比較集中,短短不足200米長的巷道,就聚集了10多家規模不等的織機戶,約占巷內住戶六成,巷東頭有潘家、景家、化家,巷西頭有徐家、鄭家、戴家、馬家、姚家、王家、田家,就連坐落于巷內的伽藍庵主持松華尼姑也開機坊生產機織布,整個中營巷內共有八十余張織機。
這些機坊,多是木織機手作,少數鐵木織機手作,此歇彼興。熟練織工一臺手工腳踏木機,每天以織布12小時計,可織土布二丈五尺,約3天織一匹,計七丈五尺,合30碼。如織細布,每天只可織二丈,約5天織一匹,計十丈,合40碼。布的寬幅通常為二尺七寸,還有一種寬幅為三尺三寸的細布,主要用于制作床單、被里,但產量不大。一匹布重約6斤,售價15元至20元不等,業主利潤平均占售價的四成,生計尚可。
機坊機織棉紗的來源,少量是從鄉下購買的,大部分用紗直接到坐落于城外萬家巷口的花紗布公司購買,那時上海、無錫、丹陽產的“金獅”“太湖”“丹陽” 牌細紗量多價廉,是眾多機坊的首選。如丹陽紗每包售價19元3角,一件紗合40包,每包20把紗,12把紗可織一匹布。土布一般用十支紗,細布常用紗是十六支、二十支,少量用三十二支紗。
二
手工織布既是一項細活、累活,更是一項技術活,每一道工序都需十分認真。機織土布首先需將棉紗用面粉或豆粉漿涮。如織細布,還要根據所需色彩先染紗、漂洗,再行漿涮。舊時,染紗必用銅綠,同時必須控制水溫和浸泡方法,據說可保持染料的穩定性,減少色織布掉色。漿后上大竿繃曬,干后“挽經紗頭”。一般土布五百至八百根紗頭,細布約一千五百至兩千根紗頭。布幅越寬,經紗紗頭也就越多。后再理紗、上經車整經、穿筘、上機頭、上織機,紡紗錠。經紗在織機上把正后,梭櫛內裝入緯線錠并置于梭盒,腳踏布機兩根踏棍控制經線,手拉木梭引牽緯線,便可穿梭織布了。
織一種顏色的平板布,通常只需一把織梭,如若織方格布則需一種顏色一把織梭,多時可達四把織梭在同一臺織機上作業,既要理清顏色,又要記清編織緯線的次數,使之保持緯線上方格大小一致,否則便會產生次品,非技術熟練的織工是難以勝任的。
新中國成立前,鎮江有十幾家規模較大的織布廠備有染坊、經車,而一般家庭機坊則付資請人代為染紗、整經。民國期間,鎮江染布業主要為本染和洋染兩種。在當時出版的《鎮江指南》中寫道:“鎮埠染業,可略分為本染、洋染兩種。營業極形復雜,有專染綢貨者,有專染布貨者,更有專染絲經者,其營業范圍稍大者則首推潘合興,合興隆、汪義盛等次之。”所謂洋染,當是清末鎮江通商后引進的染布技術。在此之前,土布染色用的染料,大都以天然礦物或植物染料為主。土布織好,按尺碼折疊。如作衣物、被里等用的細布,還要踩光。踩光后在布端印上廠名標記,再折疊,訂封待售。
踩光是布匹織成后關鍵一道工序,看起來繁重,但對技藝嫻熟的織工來說,卻如同游戲一般。他們邊唱邊踩,神態自若。踩光的工具是元寶形的碾石、凹槽形方石及圓木。平時碾石斜靠于支架上,碾石下是槽石,石上置有圓木。使用時,織工攀架而上,雙肘扒于架上,一腳踩碾石的一角頂端,碾石立刻直壓墊在下面的圓木上。這時織工立刻將另一只腳踩向碾石的另一端,使其平衡。接著,隨著織工兩腳不停地來回踩動,圓木便在與凹石之間需踩光的布面上來回滾動碾壓。每碾好一段,即將碾石踩停靠于原位。織工下架收疊起這段布后,再抽出下一段準備碾壓的布段,鋪于槽石上。這樣將布一段段地向前踩碾、收疊,直至一匹布踩完。碾后布面光麗美觀,似熨整過一般,布眼緊密、堅牢。
舊時,鎮江織布機坊產品品種以本白、毛藍、藏青及雜色黑、灰、紅元平板布較多,檔次稍高的機坊也織男女線呢、絲光布、斜紋布和紅白、藍白條布以及藍白相間、紅白相間的格子花布等。這種格子花布頗受年輕婦女青睞,特別適用于做襯衣、墊單、頭巾、圍腰、窗簾等。黑斜紋布厚實,多作為鞋面料。
三
機坊生產的棉布通常利用四種方式進行銷售:一是交給花紗布公司經銷或代銷;二是賣給大市口、大西路上的德昌、宏大等布號;三是由跑單幫的客戶或貨郎擔(鎮江人稱“布鐺子”) 遠銷蘇北、安徽等地;還有一種是由業主肩扛布包走東鄉、跑南鄉行銷,或在城內的街頭路邊擺布攤自銷。該四種銷售方式中,自銷方式利潤相對稍高,但較為辛勞。
鎮江的家庭機坊業主,多為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一般先是自織一張機,有的這時收徒習藝。通過資本積累,再兩張織機、三張織機地請人干起來,慢慢由木織機更新為鐵木織機。根據織機多少及產品市場需求,業主通常會選擇雇用數量不等的織工和雇工。織工的藝徒及業主雇用的雇工大都是鎮江東鄉、南鄉的農家孩子或蘇北棉產地的孩子,他們來到機坊后,頭兩年干日常雜活,第三年才準上機學藝試織。滿師后按件計酬,他們為能多攢點錢帶回鄉下去養家糊口,多織至深夜,機杼之聲不絕于耳。
當時坊間曾流行一首民謠:“前世打老子罵娘,今生投胎機坊,冬天不能烘火,夏天不能乘涼,每晚織到三更,頭頂星星起床。”說明雇工們工作非常辛苦。業主家人則成天染紗、漂洗、搖緯錠、倒紗錠、燒茶煮飯。業主主要忙于采購原材料、產品銷售、應酬客戶等。
新中國成立前,城東中營巷內有一家叫潘樹記織布廠,業主叫潘樹林,13歲便在青云門鼓樓崗紡織三工場學藝,學成后靠多年賣醬油積累的資金自辦織布機坊,自產自銷。創業初期十分艱辛,只有兩張木機,家人們忙于搖緯錠、上機織布,無論酷暑寒冬業主皆肩扛著兩三匹布的布包、衣領口插著布尺,行銷于鎮江東鄉大港、姚橋等地。平時,潘樹林講信譽,為人和善、樂于助人,竭力幫扶中營巷內的多家機坊業主,每年還賑濟10擔米,救助困難百姓及鄉鄰。
1956年,鎮江全面實行手工業合作化,全市大小手工織布機坊被合并為5個棉織生產合作社,后又公私合營成立了鎮江染織廠,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
從此,鎮江手工織布機坊便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家庭機坊的漂染、織造技藝,在鎮江得到了長期滋潤、交融和弘揚。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