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追溯到三千多年前。面對殷商的威脅,垂暮之年的周太王憂心忡忡。一個念頭在他腦海中久久盤亙不去:讓十分賢能的三子季歷繼位,并讓他和商朝大奴隸主貴族通婚,以實現周、羌聯盟,從而建立起牢固的統一陣線。這樣也能保證賢能聰慧、頗有王者風范的孫子姬昌(即后來的周文王)能夠順利接替執政,繼承王位,達到發展壯大周部落,從而推翻商紂王朝的目的。
周太王的大兒子泰伯和二兒子仲雍看到這種情況,十分理解父親的苦衷,為顧全大局,給弟弟讓位,兄弟倆悄然離開陜西岐山下的周原,經過了千山萬水,來到了被稱為“荊蠻”的江南地區。
當時的江南,正處蠻荒之地,舉目所見,茂密的森林覆蓋著起伏的丘陵,平原上湖蕩棋布,河網稠密,芳草搖曳,野獸出沒,一派原始荒古的景象。他們尊重當地風俗,毅然“斷發文身”,與土著居民融為一體,開發了江南,帶來了中原的文明,并且建立了吳國。這就是著名的“泰伯奔吳”的故事。孔子曾經說過:“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br/>
有關泰伯奔吳的落腳地,亦即泰伯當時所奔之“荊蠻”到底在何處?史學界一直爭議不斷,《史記》中也沒有記載。到了春秋末年,吳王夫差北上爭霸,卻被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趁機滅國,于是我們知道了吳國的終點,但卻始終不知道吳國的起點。吳國是商周時期的一個諸侯國,也是吳文化的源頭??墒浅鮿摰膮菄烤乖谀睦铮?/p>
2007年的夏天,一個重大考古發現震驚了中國考古界:在江蘇丹陽,發現了距今3000多年的吳國古城,這也是考古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吳城!
于是,丹陽葛城,一座堙沒在雜草灌木叢中的吳國古城遺址,赫然闖入人們的視野中。
這是一個位于丹陽珥陵東南6公里的偏遠鄉村,多少年來,當地的村民被一道厚厚的土墻包圍著,在里面勞作、生活。直到1976年,村民們搬離了圍墻。為了種植,2001年,圍墻被推倒了。之后這里人跡罕至、雜樹叢生。
沒想到,沒過多久,一波又一波的考古專家來到了這里,然后一個個對這里都發生了濃厚的興趣,認為考古價值極高。那是掩映在葛城樹林中的一個神秘地帶。一個高出地面4米左右的臺地,四面環水的大土墩,中間洼,四周高,只有西邊還殘留一段城墻,它東西約200米,南北約120米,呈不規則的長方形。
雖然“葛城”幾乎從地面消失,但古城的輪廓依稀可見,護城河清晰可辨。只不過,曾經高達10多米、寬約24米的城墻,已經被楊樹林替代,至今仍然有約50米的城墻佇立地面,只不過地面高度只有7米。
考古專家認為:以城墻來看,這里只是內城,西周時這么大的內城規格已經很高了。和現代城市不同,古代的城有城有廓,即內城和外城,“筑城以守君,造廓以衛民”,普通人不可能住在內城里。葛城的形制很獨特,水和城環環相套。根據種種跡象推測,葛城可能有三層水三層城,總面積在4平方公里以上。這種水環城、城環水的結構和后來發現的常州春秋淹城一樣。目前發現的吳國城址有安徽的南陵牯牛嶺城、蕪湖鳩茲城以及江蘇的高淳固城、溧陽平陵城、武進淹城、無錫闔閭城、蘇州吳大城,但是這些城址都建于春秋時期,而葛城的年代最早,建于西周。
1
2007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兩次組織人員對“葛城遺址”進行大規??脊虐l掘,發現葛城遺址有西周至春秋時期的早中晚三期城墻,每道城墻外都有與其對應的城壕。是一座東西長、南北寬,不太規則的長方形城址,東南西北均有城門,城門寬約6米左右。四門之間有斷續存在的東西、南北向道路,寬3至4米。城墻寬18至40米不等。城內西北角探明一處東西長22米、南北寬18米的紅燒土堆積。東西門以外一、二道壕溝之間均有寬8米左右的道路。遺址還發掘出200多件陶器,三個青銅戟刺以及磨制的石器。豐富的出土文物有力地證明了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先人在這里生活和生產。
經過考古專家、學者對該遺址地形地貌和地面遺存、遺跡分布現象的分析,初步判定該遺址為西周中期至春秋末期的古遺址,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就在對“葛城”的調查取得重要進展時,在與葛城相距不遠的地方,又發現了與葛城同時代的另兩處古城址,這就是珥城遺址和神河頭遺址。
2
葛城遺址、珥城遺址、神河頭遺址,三處遺址僅相距千米,組成了丹陽吳國城址的一個壯觀景象。
珥城遺址為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大型臺形聚落遺址,文化層遺存有紅燒土塊、夾砂陶炊器、泥質灰陶、幾何紋硬陶器等,紋飾見有繩紋、云雷紋、方格紋等。
神河頭遺址是一處方形大土臺,是與葛城城址在長時間內有關聯的祭祀遺址,對研究吳國禮制具有重要意義。這是一處大型人工堆積的祭祀神臺,從西周早期使用至戰國早期,比葛城的歷史還要長。神墩的中心有一個約400平方米的大祭祀坑,深達3米,圍繞著它還有數十個小祭祀坑,坑內出土的有鬲、罐、豆等盛器和炊器,祭坑內有非常多的火燒痕跡。在大灰坑的中央,一把青銅劍孤獨地斜插在土里。這是吳國的祭祀場所的首次發現。一般的城是沒有資格舉辦祭祀活動的,這證明了以葛城為主的丹陽吳國城址的規格之高。專家稱:神墩是罕見的一大發現,不僅對吳國禮制的研究是考古學上的第一次發現,而且在中國商周時期的禮儀制度方面也是極為少見的發現,為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素材,意義非凡。
通過對出土陶器的分析,可將葛城文化遺存分為三期:早期為西周中晚期,中期為春秋前期,晚期為春秋后期,三者之間連續無缺環。經與江、浙、皖地區同類吳文化遺存對比,可推知丹陽葛城古城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延續使用時間最長、規格最高、面積最大、保存狀況較為完好的吳國城址。其時代從西周延續至春秋,貫穿整個吳國歷史。通過葛城遺址,可以追尋吳文化的發祥之謎以及太湖流域人類的遷徙之謎。文博界眾多專家經過論證,一致認定:葛城遺址可稱作 “吳國第一城”。
3
2013年5月,葛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接著,中央電視臺播出了以丹陽葛城文化遺存為主要內容,反映丹陽歷史文化的紀錄片《吳地話丹陽》。
原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研究所所長 ,中國古建筑學家羅哲文認為:“從建筑史上來說,‘吳國城址’(葛城、珥城遺址)的發現也是了不起的。作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它填補了東南部地區西周到春秋時期的一個空白,它的價值非常高。從發掘的陶片、青銅器殘片看,它的規格是很高的,是一個政治活動中心,從建筑上來看,筑城的技術含量很豐富,價值很高?!?/p>
圍繞考古發掘和專家論證,有關丹陽葛城遺址的發現不斷浮出水面,這座歷史最悠久的吳國城址所蘊含的歷史信息是巨大的,它所留下的太多的謎團正等待人們去破解。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