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聽鸝你好,《本地生活學:00后女孩給老爸上的十堂文旅課》這本書記錄了關于“本地生活學”的父女對話及思考,能談談最初寫作這本書的緣由嗎?
賈聽鸝:其實這本書也反映了關于兩代人不同的思維觀念。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拿我和我父親來說,我愛喝奶茶咖啡,我父親愛喝茶水,我喜歡節奏快的搖滾,我父親愛聽輕緩民謠。年輕一代和中年一代在生活方式上是迥然不同的,這種不同往往體現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父親他們的生活更加穩妥、平和,而年輕人這一代更加注重于自身的提升與新鮮感。
代際鴻溝其實是一場關于理解與成長的對話,生活就像一面鏡子,在這種代際差異背后,折射出不同時代的價值觀念。根據我與父母相處的經驗,要化解這種和長輩間的代際矛盾,關鍵在于理解對方,平衡雙方需求。盡管兩代人在觀念和生活方式上有諸多不同,但是大家對于生活的追求是一致的,那就是:追求美好健康的生活方式。
作為一名00后,年輕人的旅行態度正經歷著深刻的轉變,從單純的景點打卡到追求深度的本地生活體驗。大家可能更渴望通過旅行體驗展現自我,追求與眾不同的風景,以及個性化、獨特性的美學體驗。
我想記錄下來這些,并將其拓展到更高的層面,放到一個大的范圍,本地生活學將來會為城市帶來什么,因此這本書就這樣誕生了。書里一共有十個章節,也是十堂課的對話形式,記錄了我和父親的所思所想。
“00后的我,想自由自在像一朵云”
問:我們可以看到這本書它是十堂課這樣的一個形式,是出于什么目的來這樣設置的呢?
賈聽鸝:這樣的設置其實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框架體系,方便讀者去閱讀,章節內容有著明顯的遞進關系,也很有趣味性,我自己蠻喜歡。
在上海街頭,不同的交談場景切入,不同的對話主題,每一堂課它既是我們父女二人深度的文旅思考,也列舉了一些城市案例進行具體的分析。大家還能在書中看到我的部分真實生活體驗分享,比如這些年在國外國內的一些生活感觸,以及我們這代年輕人對于新興事物的態度和看法。
希望此書能給大家帶去些許內在的收獲。若是大家也覺得是本好書,建議把它分享給身邊的友人閱讀。想要了解本地生活學,這十堂課里就有很多精彩之處,希望大家能夠喜歡這本書。
問:您在書中寫道,“本地生活學理論的誕生,讓我們重新關注到城市的本地生活也是一種生產力,是創造城市經濟價值的新風口“。對城市來說,如何持續吸引年輕人是一個重要工程。作為一名00后,您認為城市該如何打造年輕一代的生活產品呢?
賈聽鸝:最近幾年,不論是圍爐煮茶、特種兵式旅游、Citywalk等新興旅游方式的異軍突起,還是大理、哈爾濱等目的地的火爆出圈,都離不開年輕人的熱情參與和有力推動。在這些現象的背后,恰恰反映了年輕人追求個性、自由、沉浸式的旅游方式。
現在的年輕人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僅喜歡新奇樂,也熱愛去體驗不同特色的本地生活,追尋地方的“煙火氣”。這些變化深刻影響了旅游市場的發展,也催生了很多的新消費和新業態。我認為,現在的年輕人是更傾向于為城市“體驗”而消費的。00后出生在互聯網時代,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比較豐富,更看重個人感受,樂于嘗試新事物,愿意為體驗感付費。
正因如此,我們才要打造本地生活。本地生活學打造的產品是類似人的“精神故鄉”。我在國外生活時間比較長,很多時候,我最想念國內的地方可能就是滿滿溢溢的人間煙火氣。每個人心底都有一塊柔軟的地方,充滿思緒。本地生活學其實就是人的生活場域,它已不僅僅是一種單一形態,更成為城市的一種綜合文化符號,同時也是真實生活與游客心中理想生活合二為一的快捷方式,通過聚焦于居民生活細節,給予人們日常的點滴溫暖。
所以一座城市想要構建吸引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首先就要打造沉浸式的本地生活。比如說我在書中也有寫過情緒消費的內容,就是結合情感訴求趨勢,打造年輕人喜歡的新生活方式,呈現生活美學地,建立起城市自身的競爭優勢。
“我中意城市墻角夾縫中的那株野草”
問:本地生活確實有著足夠的吸引,可是現今一些城市在追求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會忽略甚至破壞掉一些老舊建筑風貌,這樣反而會失去城市當地文化特色。如果能給城市管理者提一些建議,你從年輕人的角度看應如何保護好城市本土文化呢?
賈聽鸝: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全球化的推進,一些城市的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確實在逐漸消失。盡管城市生活十分便利,但鄉土文化的消失卻讓人感到惋惜。可以想象,如果這些生動的本土文化都不存在了,大家都會失去心靈的“家鄉”。一個沒有文化底蘊的空間,只會是一個蒼白的普通城市,它是無趣的,沒有意思的,這種生活不會吸引人。
千城一面是很糟糕的情況,我覺得十分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去保護城市特質和本地生活空間。比如說我的家鄉上海,作為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交融之地,文化充沛,上海話、滬劇、弄堂等都是上海重要文化符號,它們代表著上海的歷史和特色,如今被很好地延續下來。多少年來,多數上海人就是穿梭在這些狹窄而悠長的弄堂里,用上海話交談,在這里度過了漫長的人生,并且創造了形形色色風情獨具的弄堂文化。
所以城市管理應當延續城市文脈,讓城市留下記憶,增強人們對城市的歸屬感。比如在城市更新中不大拆大建、不拆真建假,不破壞傳統風貌,保護歷史文化遺跡、古樹古村落等。只有真實可感的幸福,才是最動人的本土煙火氣。
問:現如今旅游對于很多人的意義發生變化,大家都傾向于尋找慢節奏和沉浸式的旅行生活。針對這方面,本地生活學理論能夠為城市帶來什么新變化?
賈聽鸝:大家都向往“詩和遠方”,從旅行中獲得治愈感。本地生活理論就是在“生活學”的基礎上發展演變的。打造本地生活,也就是打造難以忘懷的地理記憶,反映了文旅的真實體驗,也成為代表城市的一種綜合文化符號。
本地生活致力于深入挖掘城市本地文化內涵、生活方式等核心內容,并將這些元素融入旅游產品和服務中,從而打造具有獨特魅力和市場競爭力的城市品牌,然后吸引更多人來到這里,并因為本地特色生活留下來。
所以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本地生活學未來將會推動城市堅持保留自己的溫度,保護當地文化特色,并因此實現“城市本地生活”產業的重塑。城市的發展,不應單單聚焦在那些光鮮亮麗的事情上,生活中其實有很多平淡卻美好的事物等待發掘。
我相信在更多同齡人的參與和推動下,旅游業也有望迎來更加多元化、個性化發展的新時期。年輕人的興趣和需求比較多樣化,以及他們對于沉浸式本地生活的追求,也為相關產業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文:秦文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