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說河南要再次崛起,原因是因為國家提出了全國產業大轉移,要把沿海省份的制造業轉移一部分到中西部做備份,其中河南可能就是轉移的目的之一,與此同時,河南還砸了1400去挖運河,想要通過淮河融入長三角,搭上海運經濟的春風。
基于這兩大原因,所以網上很多人說河南可能要再次崛起了,今天我就聊一下這個問題。
因為我喜歡研究歷史,所以我一直都清楚,河南可能是中國最失落的一個省份,曾經它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天下之中,是華夏沃土,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的美譽,甚至中國這個詞的首次運用,指的就是河南。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在古典中國時代,河南就是中國最重要的省份,沒有之一,但是河南這個省份從明清時代開始就光速衰落,一直到新中國成立都沒能再次崛起,現在很多人一提起河南,第一印象就是又窮又土,如此巨大的反差,讓很多河南人出現了強烈的落差感。
同時,也讓很多人思考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河南到底還有沒有機會翻身?
首先說下我的看法,河南當然是有機會崛起的,因為河南的衰落,是地理環境和歷史機遇不佳共同造成的,如今隨著國際國內環境的巨變,河南很可能會出現了一個新的歷史機遇。
為什么我這樣講?你看看河南衰落的歷史就清楚了。
在河南曾經有三個全國聞名的大城市,每一個都是當時的頂級都市。
第一個是安陽,很多人可能沒聽過這個名字,但你一定聽說過殷墟,中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甲骨文就是從這里發掘出來的,曾經它是商朝的經濟文化中心,只不過后來沒落了。
第二個是洛陽,在西周早期的時候,洛陽(洛邑)就被稱為“天下之中”,當時很多皇帝都想把都城定在洛陽,以強化自己政權的合法性,一直到唐朝時期,洛陽都是與長安并駕齊驅的超級大都市,當時很多外國人來中國,都說中國有兩個都城,東都洛陽,西都長安,由此可見洛陽的地位在當時有多高。
后面之所以會沒落,是因為安史之亂后,軍閥割據,河道疏于治理,導致嚴重淤塞,江南的糧食無法通過洛陽順利運往關中地區,因為這個原因,洛陽失去了河運轉運中心的地位。
這里還有一個比較有名的故事,說的是北宋剛建立的時候,趙匡胤想要把都城定在洛陽,結果遭到了弟弟趙光義的反對,他的理由也非常充分——定都洛陽,咱們連飯都沒得吃。
這就是洛陽衰落的核心原因。
在洛陽衰落之后,中原王朝很快就找到了它的替代品,那就是第三個城市,開封,由于河運發達,經濟繁榮,開封在北宋時期一直都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清明上河圖就復刻了當時開封的繁榮,的確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大都市。
那開封后來為什么又不行了呢?這就是整個河南衰落的一個縮影,也是我為什么要提開封的真正原因。
在北宋之后,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黃河改道,讓開封到黃河的距離,直接由幾百里縮短到了幾十里,這次改道直接造成了開封的全面沒落,因為只要黃河決堤,開封立馬就會被淹,根據歷史記載,僅僅一個清代,開封周邊就決堤了78次,幾乎是隔幾年就來一次,最嚴重的是1841年那一次,直接洪水圍城長達8個月時間,就這種環境,你說怎么可能發展經濟?
而且還不只是安全問題,每次決堤之后,黃河就會帶出大量的泥沙,導致開封附近出現大片的黃泛區,致使土壤出現沙化與鹽堿化,最后耕作困難,農作物無法存活,開封慢慢地就衰落了。
看完開封的案例你就清楚了,整個河南,都面臨著類似的困境,長期經受黃河水患,大量耕地被反復沖洗,所以宋朝之后,中國的政治中心直接轉移到了北京,經濟中心全面南移到了江南,河南就只剩下一個文化中心的虛銜了,自然就沒有了發展的內在動力。
你看下歷史就清楚,每次爆發全國性的自然災害,河南都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比如說清朝末年的丁戊奇荒,根據袁世凱的叔叔袁保恒的描述,他說:整個河南省,受災之地十之七八,吃人之事常有發生,肉眼所見全是尸體,災情之嚴重,是建國以來200多年前所未有。
還有抗戰時期的花園口決堤事件,以及震驚世界的1942年大饑荒,這些天災人禍全都發生在河南。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河南一個省,承受了中國一半的災難,雖然說這句話有點夸張,但也從側面看出河南人到底有多難。
終于,好不容易熬到了新中國成立,國家大力治理河道,河南人想著總算熬出頭了,這下總該輪到我發展了吧,可結果呢?兩個殘酷的現實擺在了河南人面前:
首先第一個是海運時代全面來臨,國家的資源大部分都傾斜到了沿海省份,再加上黃河河運量非常有限,所以導致河南完全吃不上這波紅利。
第二個是國家對河南進行了精準的定位,農業大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個定位直接就把河南給牢牢的按住了,導致河南成了功能性的產糧大省,而做農業怎么可能致富。
很多人可能不清楚河南受這個定位的影響有多大,我有個朋友是河南的,他跟我說河南為什么那么窮,他提到了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河南要保證全國的糧食安全,必須在產業上做出犧牲。
具體是什么情況呢,比如說啊,你現在有塊耕地,看著種蘋果和梨子行情還不錯,應該能賺錢,于是你就準備改種果樹,結果正當你準備實施的時候,工作人員就過來告訴你,除了小麥玉米這種主糧之外,其他一律不允許種,而主糧的收購價大家也清楚,壓根就賺不到錢,這就是很多河南務農的人貧窮的真正原因,被產業定位給限制死了,所以他們要么就是北上去北京,要么就是去上海,或者就是去深圳,除了打工別無出路,而河南人又多,差不多一個億,出去打工的人多了,很多又確實是比較貧窮的農民,所以導致外省人對他們的印象不好,提起來就是又窮又土,但是很少有人去認真研究,為什么河南人在當地難以致富。
所以不是河南人不勤勞,也不是大家所說的當地的文化、規矩多啥的,而是地理位置和國家定位,直接就圈死了河南的發展上限。
河南人很清楚問題在哪里,所以每次只要有一丁點機遇就會趕緊抓住。
比如說當年富士康準備從深圳搬遷,想要引進富士康的省份有很多,但只有河南成功了,你知道為什么不?答案是河南是舉全省之力在爭取,從企業審批、海關備案到土地供應和稅收優惠,能給的福利基本全給了,這才讓富士康答應落地鄭州。
富士康去了鄭州之后,直接就解決了河南30萬人的就業問題,如果再算上上下游企業,恐怕能帶動百萬級別的就業,河南也因為富士康,成為了中部第一外貿大省。
所以不是河南人不行,而是實在沒有多少發展的機會,這才是河南經濟不太行的重要原因。
國家可能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最近幾年搞出了兩個大動作,一個是我前面說的拿1400億去修47條運河的事,這件事主要有兩個目的:
一個是想辦法緩解河南的水患,讓河南的工農業環境更加友好。
另一個是借助黃河、淮河、大運河南段,將河南的河運接入長三角經濟區,讓河南也能吃到經濟增長的紅利。
熟悉河南歷史的都清楚,這才是真正在解決河南根上的問題,不信你看看這兩年河南的新聞,是不是一下大暴雨就到處發洪災,這個問題不解決,河南的發展的確是舉步維艱。
當然,除了修運河這件事之外,另一個就是國家主導的產業大轉移了,目前上面明確指出的是,要把東部沿海的產業備份一份到中西部地區,之所以要這樣干,可能是出于安全的考慮,就和當年的大三線建設一樣,萬一哪天真發生了戰爭,我們也不至于沿海城市被打擊后就毫無還手之力。
所以這輪產業轉移對中西部省份,的確是一個歷史機遇,雖然說上面沒有明說會轉移到哪里,但目前呼聲最高的就是河南、四川、湖北、貴州等省份,只要河南能吃到這輪紅利,完成產業升級,再度崛起的確是有可能實現的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