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密碼》卷起來了:北宋風貌的生動再現
鬧市,晴天,一艘滿載的巨船行至東京地標虹橋時,忽然失控打滑。彼時桅桿猶挺,未及放倒。若匆忙轉舵,恐又觸于側畔之拱橋。此情此景,如何應對?
舟上眾人,一邊急放桅桿,一邊呼號警告。情勢危急,險象迭生。如此驚心動魄的場面,正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的組成部分,于1101年在北宋畫家張擇端的筆下誕生。
而在近1000年后,國產劇集《清明上河圖密碼》延展了此時此景的空間與時間,并引申出一樁大案、詭案:梅船案。
在圍觀群眾的歡呼聲中勉強脫險的船只行至橋下,突然濃霧四起,遠處,彩云忽現,又有慘叫一片。霧散之后,巨船已無蹤影,唯見一葉扁舟,懸豬首于其上,血字赫然:“替天行道、貪豬待宰”。水面之上,尸骸零落,隨波漂浮。
為了破解謎案,前大理寺貼書吏趙不尤找來了當時在汴河的畫師張擇端,借助其在案前記錄的《清明上河圖》草圖,通過畫卷移動的敘事方式,追循其中景、物、人的布局變化,尋找證據,推進劇情。
導演楊帆透露,在電視劇《清明上河圖密碼》中,畫師張擇端的設置承擔了雙重功能。一是充當攝像頭,為偵查人員提供了重現歷史現場的可能;二是呼應原著主旨,“清明上河圖里真正的密碼是市井煙火的美好,張擇端在這個故事里,其筆觸真正承載的是這個故事的靈魂——人。”
這種創作思路也孕育了本劇的最大亮點:北宋時期市井生活的生動再現。
為了盡可能還原張擇端筆下《清明上河圖》中的北宋風貌,制作組與當地政府合作,在周莊建立了“周莊數字夢工廠影視基地”。耗時241天復原了121個宋朝生活場景和21條街道、152處建筑,包括樹136棵,花草灌木3500多株,和各類動物13種、共計143只,可謂“一部劇,一座城”。此外,他們還邀請非遺傳承人參與劇集的制作過程,還原出現在宋朝古畫中的諸多中國傳統表演項目,如大門處的“藥發傀儡”,瓦子里的“撞肚皮”、“血社火”等,無比誠意地向觀眾傳遞穿越千年的“煙火氣”,彰顯中式美學獨特魅力。
精于細節,而不終于細節。《清明上河圖密碼》的懸疑部分仍然是本劇一大看點。
巡判失蹤、汴河祥瑞、糧船慘案、水匪進城行兇,短短幾集之間,一個又一個的埋點和反轉,剝洋蔥一般層層揭秘,緊張感不斷升級,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終的兇手嫌疑人,竟然指向了趙不尤自己的家人。回頭,張望遠處操縱著這一切的幕后黑手。個人的恩怨情仇,皇城的安危與秘密,悲與歡,國與家,精妙絕倫的情節設計、復雜多變的人物關系、鞭辟入里的社會寓意漸次露出。
隨著故事情節的逐步推進,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期待,這場關于正義與邪惡、忠誠與背叛的較量,將會帶給我們更大的驚喜與震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