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7日,在太空之中一架航天飛船與一座空間站以分毫不差的精密程度成功對接在了一起,此時地面上的控制中心內也爆發出了一陣喝彩聲。
這正是我國的神舟十二號航天飛船和我國的天宮二號空間站對接實驗,而這次對接成功不僅是我國航空器的一次成功,更是我國航空史上精彩的一頁,因為在這次對接之后,楊洪波等三位宇航員便將通過神舟十二號進入天宮二號,在這里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太空生活,這也是我國宇航員第一次進入我們國家自己的空間站。
在此之前,我們國家想要進行相關研究,只能是通過其他國家的空間站來小試牛刀,但借來的東西始終沒有自己家的好,如今我們有了自己的空間站,終于可以放心地進行各種實驗了,并且我們也決定開放空間站,讓其他國家的相關工作人員一起共襄盛舉。
果然在得知我國的決定之后,便有27個國家向我國發送了進入空間站的申請,經過研究我國同意了17國的申請,但這17國中卻沒有英美這個兩個世界上的主要大國,這兩個國家的相關人員在看到了名單之后,也是頓時睜大了眼睛。
沒有我們國家,卻有這個國家?這是什么意思!
“賭氣”造飛船,你上我也上
世界對太空的探索,其實時間并不長,在二戰之后才由美蘇這世界兩極正式興起,而這兩個國家探索的最初動機說起來也有趣——賭氣。
畢竟當時美蘇爭霸,都想證明自己國家更牛叉,自己的制度才是對的,所以從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各個方面兩者都是極力競爭,到最后地面上的東西沒什么可比的了,這哥倆一較勁,咱上天比比去。
1957年10月,蘇聯航空局率先出手,把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扔到了天上,這一下可把美國嚇得不輕。
萬一這顆人造衛星帶著核彈,直接從太空扔下來炸美國,這可怎么防!
萬一這顆人造衛星帶著掃描功能,直接從太空把美國全境給看光,這又該怎么防?
沒想不過一個月時間,就在美國如坐針氈之際,蘇聯再次爆出了一個大瓜。
1957年11月,蘇聯將一條名叫萊卡的狗送進了太空,并且宣布萊卡在太空中生活了一個星期(2002年俄羅斯生物醫學研究所科學家馬拉山科夫爆料,事實上萊卡在進入太空幾小時后就因為氣溫過高以及驚嚇,心臟衰竭而死了)。
這種事情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于是美國也是加足馬力,在1958年2月,將探險者號衛星送進了太空,總算得了一分。
1961年4月,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成為了人類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
拋除美蘇之間的爭霸等因素,這始終是人類歷史上光輝璀璨的一頁,是人類向星辰大海進發重要里程碑。
此后世界各國也都認識到了太空探索的宏偉藍圖,紛紛進行了航天事業的發展,我國的航天事業也正式拉開了帷幕,由錢學森先生掛帥,成立了航空工業委員會,開始了對太空的征程。
1970年4月24日,我國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進入了太空,這是我國航天重要的一步,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民族自信、國際形象等多方面都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影響。
甚至在當時因為我國和蘇聯關系已經交惡,所以蘇聯方面懷疑我國投靠了美國等西方國家,從他們那獲得了相關技術,美國則是覺得是蘇聯給了我們技術,雙方的“克格勃”和“FBI”還因此展開了一場調查。
這兩方互查一件沒有的事情,怎么可能有結果呢。
最終他們才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中國科研,不弱于人。
1999年,我國的神舟系列飛船閃亮登場,2003年,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成為了我國首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
2011年我國的天宮一號空間站進入太空,終于開啟了我們的“太空駐軍”時代。
就是這么一步,我們也是走的如履薄冰,因為空間站的歷史的確太危險了。
“高處不勝寒”的危險
之前我們已經說了,蘇聯的加加林成為人類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之后,各國也紛紛開始了對太空的探索,美國更是如臨大敵,加緊了自己的“阿波羅計劃”。
“阿波羅計劃”也就是登月計劃,咱也不知道為啥登月計劃要叫西方太陽神的名字,但美國這項計劃還真的成功了。
從1967年的阿波羅1號到1969年的阿波羅11號,在付出了幾十名宇航員的生命代價之后,阿姆斯特朗終于踏上了月球的表面,說出了那句名言:“我的一小步,人類一大步。”
而后進行了科研發掘,返回地球。
在這之后的幾十年里,也有無數的人對美國這次登月持有懷疑態度,包括但不限于從風向、重力表現、背景的星星、光影痕跡、回程火焰和帶回來的月球土壤巖石標本等多個角度質疑美國登月的真實性,覺得美國是對世界撒了一個彌天大謊。
后來自稱參與了阿波羅計劃工作的比爾·凱恩更是寫了一本《我們從未登上月球》爆料美國登月其實是在南極進行的一場表演,宇宙飛船根本沒有落到月球上。
雖然是眾說紛紜,但這件事情也是著實刺激到了蘇聯的神經,同樣是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蘇聯開始了空間站的建造。
能上天算什么本事,我們不僅能上天,還能在天上不下來!
1971年4月,蘇聯發射了人類首個太空空間站“禮炮一號”。
6月6日,蘇聯的“聯盟11號”宇宙飛船載著三名宇航員進入太空,與“禮炮一號”對接,這三名宇航員進入空間站后,在此進行了23天的科研生活,隨后乘坐“聯盟11號”返回地球。
在飛船進入大氣層前,需要把返回艙和軌道艙分離,此時“聯盟11號”使用的依舊是傳統的爆破分離,也就是把兩個艙的鏈接處炸開。
但或許是因為爆破威力太大,返回艙內的減壓閥被震動崩開了一個缺口,瞬間艙內的空氣“刷刷的”從缺口出飛速流失,整個艙內頓時成了真空狀態。
在檢測到飛船故障后,醫護人員也早已趕到了降落場待命,但打開艙門后還是一切都晚了,三名宇航員因為急性缺氧而去世了。
其實如果這三名宇航員是穿著宇航服返航的,那也不會出事,但因為“聯盟11號”返回艙內過于狹窄,穿著厚重的宇航服根本坐不下三個人,所以才出現了這場悲劇。
在此之后各國的飛船返回程序中也加了一條,宇航員在返回前必須穿上航天服,蘇聯付出的代價,成了世界各國的警鐘。
1973年,美國不甘示弱,發射了“天空實驗室”號空間站,這個空間站各個方面便是比較完備,進行了大量的科學實驗。
1986年,蘇聯發射了“和平號”空間站,這次的空間站沒有出現任何問題,甚至比蘇聯活的時間還要長,一直到了2001年才正式退役。
此時對于太空的探索,也早已成了全人類攜手并進的任務,不再是國家之間“賭氣”的行為。
小同志,你這態度有問題啊
1998年11月,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和歐洲等國際勢力的空間局聯袂行動,設計出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座空間站——“國際空間站”,并在2011年送入太空投入使用,預計使用壽命將在2028年終結。
到了那時,太空中尚且能夠使用的空間站,便只剩下我國的空間站了,而很多國家便開始了申請,希望能夠在國際空間站墜毀之后進入我們中國空間站繼續科研。
在我們收到的27個國家申請之中,我們通過了俄羅斯、日本、印度、墨西哥、秘魯、沙特、肯尼亞、巴基斯坦、荷蘭、比利時、法國、德國、瑞士、波蘭、西班牙、意大利、挪威這17個國家的申請,并沒有通過英美這兩國的申請。
寧可讓肯尼亞這種落后的非洲小國進空間站,而拒絕了英美,難道這肯尼亞的航天技術比英美的都要發達嗎?
這其實也是另有隱情。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我們沒有拒絕美國的申請,因為這份來自美國的申請,并不是由美國官方相關機構,也就是“NASA”發來的,而是由一些美國企業支持的科研機構發來的。
連正式的官方機構都不是,何談拒絕美國呢?
在這次空間站合作項目上,我們綜合考慮了四條準則。
首先就是要和平開發、平等互利,不違背聯合國相關規定;再者就是進行的科學研究要是有領航作用的,要是展望未來的先進技術;第三是科研過程是安全的,不能對空間站造成破壞;第四是相關經費由研究國自行承擔。
可見我們對這次合作的把握是非常嚴格的,因為在國際空間站墜毀之后太空中就剩下我們的中國空間站了,如果因為某些原因出了什么問題,那絕對是全人類的損失,所以嚴格把握是重中之重。
美國提交的申請材料之中,卻很少有現有技術的應用與說明,反而是有很多天馬行空的設想甚至假想。
這個態度就有問題啊,合著我們是同意你上來進行猜測驗證的?驗證成真了那就是美國科研強大,失敗了反正損失的又不是美國的儀器,這算盤打的我隔著太平洋都聽到了。
反觀肯尼亞等其他國家的申請材料,雖然在技術方面不是那么先進,但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并且人家國家是帶著一五一十的誠意來的,不會說不是自己的車就站起來拼命蹬。
二者相比,誰更能獲得我們的青睞,那就顯而易見了。
那么為什么美國的官方太空機構不向我們發送正式的申請呢?
這純粹是美國自己把自己的路給堵死了。
真正的開發推動真正的繁榮
2011年,美國通過了一項《沃爾夫條款》,這個條款是由美國共和黨前議員沃爾夫提出的,美國國會正式通過的。
這個《沃爾夫條款》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呢?
很簡單,禁止美國太空總署(nasa)與中國從事航天方面的交流。
我們的技術這么先進,如果中國人偷了我們的技術怎么辦,我們不要和他們進行航天技術的交流了。
在當時美國依舊抱著世界霸主的心態,同意了這項條款,完全沒覺得有哪里不對,更不會考慮以后他們空間站過期的問題。
可都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今也不過十余年的時間,兩極反轉了,太空中空間站的買賣,就剩下我們一家了。
美國的NASA受制于當初自己家通過的法律,還真就張不開這個嘴,于是只能由美國的民間機構或者組織來進行這項合作了,但合作他們卻又拿不出什么誠意,只想著空手套白狼,天下哪有這等好事呢。
這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啊,不要說什么合作的問題,美國的諸位科學家們,我們還是比較喜歡你們當初那桀驁不馴的樣子,麻煩你們恢復一下。
可以說如果美國相關的工作人員能夠遇見沃爾夫的話,那么真的是連掐死他的心都有。
所以說其實并不是我們拒絕了美國的合作請求,是他們自己把自己給拒之門外了,根本不存在什么我們故意報復美國。
我們國家的航天事業從當初的一無所有走到今天的獨立潮頭,這一過程上可以說是篳路藍縷,這是我們無數相關科研工作者們的辛勤研究,是無數相關產業工人們的汗如雨下,是千萬萬中國人民的眾志成城。
我們承認太空探索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我們應該站在人類歷史的角度開放交流、共同發展。
但我們不能是以開誠布公換敝帚自珍,以千金一諾換背信棄義,以推心置腹換陽奉陰違,只有其他國家也和我們一起真正地同心協力,人類航天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人類歷史才能踴躍向前。
參考文獻:
外交部:17國項目確定入選中國空間站——新華網
重磅!中國空間站向世界開放 17個國家參與 官方發布震撼宣傳片——燃新聞官方號
17國獲準使用中國空間站,俄羅斯喜提“單間”,美國被拒之門外——栗子評述(艦載武器雜志社官方賬號)
17國申請進駐中國空間站,中方決定誰能入選:美國不在名單之內——中宏網官方賬號
中國發布丨中國已同17個國家、國際組織達成國際月球科研站聯合設計等合作——中國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