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東諾夫
安德烈·普拉東諾夫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切文古爾鎮》《基坑》《原始海》。他被譽為“杰出的作家”“散文大師”和“當代偉大的藝術家”。他最富盛名的就是被后世文學研究者稱為普氏反烏托邦三部曲的《切文古爾鎮》《基坑》和《原始海》。這幾部作品可以稱得上是普拉東諾夫文學風格最為成熟、創作筆觸最賦神意的巔峰之作,同時也是普拉東諾夫一生創作主要思想的集中體現。
《基坑》
《基坑》是普拉東諾夫最為杰出的作品之一,小說完成于1930年。小說的故事開始于30歲的工人沃舍夫的失業,他整日什么也不干,只坐在那里為尋找生活的真諦而沉思個不停,而這“非常”的遐想也成為了他被機械廠解雇的原因。為了尋找生計,他來到鄰鎮,被雇傭去從事挖土工作。
在那里,所有人都參與到工程師普羅舍夫斯基的偉大計劃之中,他們要建造一座獨特的供全體無產階級居住的大廈,想以此代替人們分門獨戶居住的舊城。幻想十年二十年之后,另一個工程師將在世界中心建造一座供普天下勞動人民永遠而幸福地居住的高塔。
然而,挖基坑的工程卻緩慢而艱難,艱苦的非人的勞作消耗了人們的精力和體力。所有貧農和中農都拼命干活,似乎要在基坑的深淵中求得永遠的解脫。“仿佛他們的生命中沒有任何其他多余的存在”。
悶悶不樂的鋼廠工人科茲洛夫“晚上在毯子里愛自己”,瘸子扎喬夫大吼大叫著要殺死所有成年人,而工程師普魯舍夫斯基則每天都夢想著死亡,不時哀嘆著自己被人像扳手一樣使用,卻從沒有人“考慮過他是否開心”。
為了幫工友們打起精神,薩夫羅諾夫在地區工會委員會的倡議下打開了收音機,讓大家一起“聽聽國家的成就和下達的指示”。在殘疾的建筑工人扎喬夫的建議下,奇克林在舊瓷瓦廠中收留了一個孤兒女孩娜斯佳,盡管她年紀小,但受過革命思想教育,娜斯佳已經成為基坑的建設者們對美好未來希望的生動化身。
到了冬天,基坑上的工作停止了。所有人的牲畜都被集體化,一場富農清算運動也在奇克林的指揮下開始了,奇克林把當地的“階級敵人”們打得落花流水。娜斯佳跟著奇克林和沃舍夫一同參與了這次斗爭,然而很快娜斯佳就一病不起,這個時候根本沒有人來關心她,包括奇克林在內的所有人腦子里都只有集體化和斗爭,最后這個可憐的小姑娘也在清晨到來的時候靜悄悄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故事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不但這座宏偉的大廈沒有建成,而且那個代表社會未來接班人的孩子娜斯佳也病弱死亡。
這部小說是普拉東諾夫在蘇聯社會改造趨于最頂峰的時期寫的,當時蘇聯經歷前所未有的廢除自由經濟體制、強化國家權力壟斷、推行國家工業化、大搞農業集體化、讓反對者消失、控制言論最為強烈的年代。整個社會的狂熱和權力前所未有的滲入讓社會窒息,最終演變成了一種極權行為。
忽略個體的宏大的敘事最終走向了極權
這部小說延續了普拉東諾夫一貫的風格,那就是對那個時代,那個社會,那個特殊年代的揭露和批判。忽略個體感受的宏大敘事,最終走向了極權。
我們能理解俄國人的奴役、壓迫和剝削,他們長期受專制統治,很想在短時內快速改變現狀,遠離曾經那個剝削和沉重奴役的時代,一是為了快速擺脫這種困境,他們選擇了冒進的方式,利用一種狂熱來進行,最終這種嘗試以失敗告終,他們走向了極權。
權力壟斷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所有人都被宏大敘事所“綁架”,成為社會的奴隸。那些將自身束之高閣、逐漸脫離了民眾、忘記了初心的官吏階層不想民之所想、慮民之所慮,只知道向人民頤指氣使地不斷索取,沉浸在自我滿足自我欺騙的世界中無法自拔。
高壓、強權之下,整個社會人心惶惶、氛圍低沉,人民生產積極性遭受了重大打擊,國家生產力不增反降。面對這樣的慘況普拉東諾夫無法靜觀其變,于是將自己的經歷和思考反映在這樣一部開創性的作品中表達出自己的聲音,這部作品也代表了二十年代后期蘇聯內部個人與日益集體化的國家之間發生的沖突。
本文參考文獻:
普拉東諾夫.《基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