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世紀初,關外的后金集團日漸壯大,漸成尾大不掉之重患。貌似強大的明朝則完全陷入守勢,幾乎在任何方向上都處于被動挨打狀態。唯有皮島這類孤懸海上的小聚點,具備超出其體量的戰略牽制作用,遂成雙方反復角逐的焦點。
例如1631年的第一次皮島之戰,就是滿洲歷史上少有的跨海進攻行動。
創建東江鎮的毛文龍 因涉嫌擁兵自重遭袁崇煥處決
早在1622年,大將毛文龍就以皮島等據點起家,建立起至關重要的東江鎮。不僅可以獨立威脅敵占區,還能有效幫遼西防線牽制后金主力。但終究受限于體量不足,以及其他同僚的嫉妒排擠,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關外危局。相反,還被污蔑為擁兵自重的潛在軍閥,淪為袁崇煥搞寧遠議和的犧牲品。
位于遼東和朝鮮之間海岸的皮島
不過,皮島仍舊牢牢控制在明軍手中。由于后金軍隊缺乏船只和水戰經驗,不太敢冒然發起大規模強攻。直至1627年首度入侵朝鮮,逼迫李朝國王停止對明朝的戰略協助,依然期望靠招降納叛來根除頑疾。于是秘密聯系守將劉興治等人,簽訂所謂“盟誓”,準備里應外合清除掉東江鎮殘部。奈何計劃提前敗露,被從錦州調來的參將黃龍率部平息。原本負責接應的200八旗騎兵,也在即將登船時遭突襲團滅。
朝鮮雖遭后金入侵 依然在心理層面偏向明朝
既然軟磨硬泡難以得手,后金方面只能嘗試強取。公元1631年5月,皇太極任命總兵楞額禮為右翼主帥、喀克篤禮為左翼主帥,率領1500騎兵+4500步兵渡海南征。稍后又路線增兵,將部隊總數擴張至約12000人。他們先是快速抵達朝鮮境內,然而分四路駐扎在靠近皮島海岸區域,準備搜羅船只發動合圍式進攻。然而,李朝當局雖無力硬抗,卻能陽奉陰違的拒絕提供載具,險些破壞掉后金的突襲計劃。
由于缺乏水師 后金軍隊只能重新在朝鮮境內造船
此后,楞額禮等人只能采取笨辦法,用強行奪取的11艘船只進行擺渡。通過類似螞蟻搬家的方式,逐漸把部隊運到皮島附近的身彌、宣沙等更小島嶼,充當日后大舉進犯的橋頭堡。余下主力則繼續停留大陸海岸,掘壕固守構建起連片城墻,作為前鋒隊伍的堅實依靠。另派工匠前往朝鮮宜川,開始緊鑼密鼓的伐木造船籌備。這樣既能有效監視外島明軍,又能在將來以成本最低的方式渡海。
明朝北方水師慣用的沙船
與此同時,孤懸皮島的明軍已從登州獲得援助。雖然數量不多,卻在質量方面有著很大提升,包括葡萄牙人長官公沙率領的澳門炮兵分隊。作為崇禎皇帝親自下令招募的外援,他們在1628年攜帶10門繳獲來的荷蘭火炮北上。由于道路系統不佳,以及局勢動蕩等因素,不得不花大量時間經過廣州、江西、南京、濟寧和涿州等城市。最后耗時整整2年半才抵達都城北京,著手訓練明朝的本地火器部隊。
澳門炮兵分隊的戰力素質 給明朝官方留下過深刻印象
值得一提是,這支澳門炮兵分隊中僅有公沙等5名葡萄牙人,以及少量非洲黑奴或混血兒。余下大部分成員都招募自本地,只是從小接受歐式軍事訓練,有著明顯強于內地軍戶的戰力與意志。可見血緣從不能影響強弱,制度、技術與經濟才是決定性要素。畢竟,明朝為盡快升級部隊火力,不惜給每位北上的“番兵”提供高額回報。一個普通炮手或槍手的軍餉,足以超過同時代的大部分普通基層將領。
明末開明派官員的代表人物 徐光啟
當然,明朝官場不乏批判雇傭西洋士兵的保守派。但在國防重壓之下,徐光啟等開明派的意見更容易被崇禎采納。已經有西學背景的將領孫元化,更是在自己管轄的山海關部署西洋火炮,讓后金軍隊也敬而遠之。稍后又派他們登陸皮島,協助總兵黃龍、副總兵張燾等人直面八旗威脅。他們的到來瞬間強化島嶼防御,讓原本的駐軍能夠放手一搏。而且嘗試將屈指可數的紅衣大炮部署上船,以便最大程度的發揮水師優勢。
明末鑄造的紅衣大炮
公元1631年6月9日,獲得增援的皮島駐軍主動出擊,開始向立足未穩的后金先鋒發難。雖然大部分北方明軍的艦船普遍偏小,但早期八旗甚至拿不出與之對等的武器載具。所以只能在營地內機械防御,時常遭遇水面上的四方合圍態勢,附近友軍都沒法趕來幫忙。因而很快在火繩槍、三眼銃與復合弓的輪番射擊中損失慘重,非常狼狽的從橋頭堡逃回大陸。
面對明朝水師 后金船隊幾乎沒還手之力
接著,明軍水師一鼓作氣,直撲正大規模造船的宜川而去。那里的后金偏師人數不多,又要提防身后的朝鮮村民偷襲,根本擋不住來自海上的強襲。只有少數剛造好的新船能進行象征性反擊,但在不習水性的八旗手中難以發揮,近乎為緩慢漂浮的活靶子。故而難逃潰敗厄運,讓整支尚未完工的船隊陷入火海。
更新火炮的沙船 敢于從正面進攻后金陣地
6月17日,第一次皮島之戰進入高潮階段。在清除掉外圍據點后,皮島水軍開始向停留在朝鮮海岸的后金主營地進攻。公沙和他的澳門炮兵分隊登場,用架設在大型戰艦艏部的紅衣炮瘋狂射擊。考慮到長江以北的水師往往只平底沙船,這類超常規改裝往往會造成重心不穩、容易傾覆等副作用。好在八旗軍已無船只可用,也沒有遠程火器實施仿制,夯土護墻更是在炮擊中不堪一擊。面對前后19次轟炸,只能催促士兵快速修復破裂段落。但其余明軍會駕駛小船抵近,用三眼銃等輕武器實施擊殺。最終獲得擊斃500-600人的不錯成績,迫使后金將領放棄登島行動。
在北方的大部分時間里 公沙等人都忙于培訓明朝炮手
公元1631年6月28日,八旗在屢屢受挫后撤離朝鮮,頭也不回的奔向盛京大本營。至此,第一次皮島之戰以明朝方面的完勝收場。毋庸置疑,澳門炮兵分隊發揮著巨大作用。可惜,這樣的勝利實在太過短暫。僅僅5個月后,返回登州的公沙等人就死于吳橋兵變。他們親手訓練出來的新式炮兵隊伍,基本都隨判將孔有德投靠滿洲。
新編的明朝火器部隊 稍后都轉投后金門下
公元1637年,已經完全掌握火力優勢的清軍重返皮島,在第二次戰役中大獲全勝。這處經營15年的敵后據點慘遭拔除,而其他方向上的明軍城池亦在頹勢中岌岌可危......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