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天寶年間,當時唐朝與周邊少數民族的戰爭頻繁,許多男子被迫應征入伍,遠離家鄉和親人。李白通過這首詩,表達了人民對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對戰爭的厭惡。
《子夜吳歌》,又稱《子夜歌》,系六朝樂府中的吳聲歌曲。相傳是晉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創制,因為起于吳地,屬于樂府中的《吳聲曲辭》,所以叫作《子夜吳歌》。多寫哀怨眷戀之情,分春、夏、秋、冬四季。李白依格創作四首,此首屬秋歌。詩人采用這個形式,通過簡潔明了的語言和緊湊的節奏,來抒寫千家萬戶的婦女思念自己丈夫的怨情,十分貼切。
子夜吳歌·秋歌
(唐代)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這首詩通過描繪秋夜秋風秋景、戍婦為征人織布搗衣之事,抒發了征夫之妻秋夜思念遠征邊陲的丈夫之情。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從聽覺入手,借換季搗衣,寄托對出征丈夫的懷念。既點明了時節,又寓含了深邃的情思。一片皎潔的月光,照徹繁華的長安城,千家萬戶傳來搗衣的聲音。這搗衣聲不僅說明婦女們正在為戍邊親人作趕制征衣的準備,而且本是也包含著深厚的關切、思念之情。
“搗衣”:就是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擊,使衣料綿軟以便裁剪制衣,古時裁衣前必先將布帛搗平搗軟。這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兒,但是卻不需要太多精細的操作,所以人們舍不得浪費白天的時間,正好趁著夜晚的月光去做。
“萬戶”:極言從軍出征的人數之多,亦象征著遭受離別之苦的思婦數量之多,故而長安城中月下搗衣的聲音才那么響,那么重。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從視覺入手,借秋涼之夜、月光輝灑之景,引發相思之情。沉重的砧聲,任憑秋風吹也吹不盡,聲聲總是吹到了家家戶戶惦念遠方征人的思婦心上。營造出一個在月白風清的夜晚,整個長安城都響徹那令人心碎的“萬戶”搗衣之聲的凄涼而又熱烈的氣氛!此景此時,從繁華的長安城,到遙遠的玉門關,也讓秋風秋月見證了多少離別悲歡,見證了多少綿長的思念。這里的“玉關情”,既是對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國家邊疆戰士的關懷和對和平的期盼。
玉關:即玉門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北,是大唐與西域來往的重要樞紐,也是戰亂頻發的前線。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從觸覺入手,借助秋涼之夜、月華輝灑、砧聲陣陣、寒風習習之圖景,讓秋風逗起人們的情思和愁緒,道出了無數征婦的心聲。到何時才能平息邊境戰爭,讓遠方的士兵結束漫長的征途?直接表達了思婦們和廣大人民對平定邊患、結束戰爭的強烈愿望,以及希望親人早日歸來、恢復和平生活的殷切期盼。
全詩語言簡練,情景交融?,如同電影畫面,有聲有色,呈現了月照長安萬戶、風送砧聲、化入玉門關外荒寒的月景,讓深情和期盼穿越時空,創造了清寂高遠的詩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