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烏龍茶,在茶界的地位略顯尷尬!別說提起青茶,許多人不明所以,連他的兩員大將也總被人誤解。畢竟,烏龍茶在福建有南北之分:閩南的烏龍茶以鐵觀音為代表,而閩北的武夷巖茶也屬烏龍茶。最尷尬的是總有人將他們誤認為是綠茶和紅茶。
這些年提起烏龍茶,人們總三句不離臺灣的凍頂烏龍和安溪的鐵觀音,小君估摸著不少人以為武夷巖茶是紅茶吧?畢竟,愛喝茶的英國人最是信仰武夷茶。只不過英國人心目中的白月光終究是那紅茶鼻祖正山小種。
隨著正山小種的供不應求,同樣為出口而生的武夷巖茶也進入了英國人的購買清單。雖說一開始巖茶不過是英國人愛屋及烏附帶商品,但是那令人上頭的巖骨花香很快便征服了口味傲嬌的英國人。
對于閩地茶人來說,英國人是不是分得清巖茶和紅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愿意為對胃的茶葉一擲千金。正是英國人的豪橫,使得商業頭腦發達,外加交通便利的安溪人多了幾分小心思。
其實當年的安溪也有自己的綠茶品種,只不過比起那高高在上專事出口的巖茶,安溪的綠茶由于地理條件的限制和制茶工藝上的落后,品質和口碑上并不存在優勢,因此價格相當的低廉。
對于安溪茶農來說,付出的辛苦并不比別人少,然而利潤空間卻是天差地別,這確實讓他們有些不平衡。因此,為了追求更多的收入,他們便開始山寨武夷巖茶的制作工藝:那便是先炒后焙。畢竟對于常年事茶但收入低微的茶人來說,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工藝上的調整并不存在什么問題。
只不過山寨茶品如何賣出高價,這倒是個難題。好在英國人雖嗜茶,卻對茶一無所知。他們的認知中,并沒有制茶工藝的區分,鐵憨憨的英國人總認為,不同的茶品是由于茶樹的品種不同使然。因此,采用武夷巖茶工藝的安溪茶,很順利便混上了英國人的船只。
不過安溪茶可以這么順利的山寨武夷巖茶出口,除了英國商人不懂茶外,主要還是占了個交通便利的便宜。彼時主要的茶葉出口口岸在廈門,相對于閩北的武夷山來說,同屬閩南地界的安溪更是臨近廈門港。因此每每出茶,安溪的茶農總要跟到廈門親自安排交易,這其中便多了許多操作空間。
山寨事業的順利,使得武夷茶農們產生了創建自家品牌的想法。只不過此時的安溪茶雖然以武夷巖茶的制茶標準進行了改良,但往日安溪評價茶印象太過于深入人心。若再以舊日的“清水茶”“留山茶”為名,一開口難免讓人與價格低廉、品質低劣的傳統印象掛鉤,這將會嚴重影響新茶的市場定位和價格。因此,安溪的烏龍茶急需一個新名稱來改善市場定位。
慢慢地,以“鐵觀音”命名的安溪烏龍茶便在閩地流傳了起來,只不過這鐵觀音的名稱是怎么來的,當地人如今也說不清楚了,只是在當地留下了個關于鐵觀音的傳說,為這閩地的烏龍茶平添幾分傳奇色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