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米筐投資"
人口拐點,已經不再是傳說。
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人口同比減少208萬人,連續兩年負增長。沿著這一趨勢走下去,2024年,大概率也是人口繼續負增長的一年。
人口減少,老齡化加速,正是當前的局勢。這一局勢,將長期影響未來經濟,影響消費。
根據統計,2023年,在公布的省市中,20個省市的常住人口減少,其中河北、湖南、遼寧、吉林,人口連續三年減少。
分地區看,東北是全國人口流失最嚴重的地區。
數據顯示,2010年至2020年十年間,人口合計減少了1099萬人,其中黑龍江減少了646萬,吉林減少了338萬,遼寧減少了115萬。
如果說人口減少是A面,那么A面減少最多的兩個省是河南省和山東省,分別減少了57萬和39.8萬。
關鍵是,這兩省人口減少都有一個共性,兩大省人口都在凈流出。
其中,河南人口凈流出47.8萬,山東省人口凈流出17.7萬,看來,并不是每個山東人都想呆在家里考編。
圖源:網絡
要知道,在安史之亂之前,河南、山東一直是經濟最繁榮、人口最密集,文化最興旺的地方。
如今,這些地方出生率下降,人口大量流出,不禁讓人有些擔憂。
人口的B面是經濟越發達的地方,人口流入越多。
2023年,全國人口增長最多的5個省份,浙江、廣東、湖北、江蘇、福建。
其中浙江和廣東最為突出。
廣東省2023年新增人口49萬,再往前看,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廣東省常住人口就一直保持不錯的增長。
一方面是廣東人確實能生,比如潮汕有多子多福的觀念;另一方面則是廣東制造業發達、城鎮化率高,務工人員大量涌入。
而浙江,去年的新增人口比廣東還多,但和廣東不同,浙江人口自然增長率這兩年非常低,基本就是靠外來人口流入貢獻。
浙江和廣東,都是經濟大省,產業結構和營商環境類似。
這幾年,浙江省中高層次人才的引進為全國第一,連三線城市如金華、湖州都有各自獨道的人才引進政策。人才帶給浙江的,是技術的進步,是企業營收的增長,是產業的集中效應,畢竟人永遠都是跟隨產業在走。
數據來源:浙江省過去24年GDP統計
從人口變化角度看,去年內地31個省市自治區人口,11個增加,20個減少。
人口減少的原因,一方面受生育觀念、生育行為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自身經濟、產業出現了問題。
第一個不便多說,大家知道就行;但第二個,值得許多省份深思。
以山東為例,人口減少、人口大量凈流出,根源在于產業結構面臨困境。
山東長期倚重傳統重工業,比如拖拉機、鋁材、金屬冶煉等行業。去年,山東省營收規模最高的是金屬冶煉和壓延產業,高達1.4萬億以上;其次是石油加工類,有9300多億。
然而,傳統重工業雖體量大,但多面臨創新能力不足、能耗較高、產品附加值有限等弊端,致使產業升級進程遲滯,競爭力漸趨下滑,進而引發人口外流現象。
反而蔬菜、糧食近幾年在山東是出了名的好產業。但農業產業特性對人口吸附力有限,無法從根本扭轉人口外流格局,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依舊任重道遠。
旁邊的河南,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這幾年,河南出現了不少優秀企業,但對于人口大省的河南而言,優秀的企業并不多,導致大量河南人不得不外流,去到上海,去到杭州,去到深圳、廣州。
要知道,在東晉之前,河南曾響徹中原大地,那時,黃河文明主導北方經濟,西安與洛陽,成為王朝定都的首選。
即便在南宋之前,黃河文明依舊是主角,當時北方實力遠超南方。
直到北宋建立,雖然都城設在開封,但當時,南方經濟已經慢慢超越北方。
清朝末年,歐洲的艦船大炮直接轟開了閉關鎖國的大門,這種局面終于被打破。
天津、青島在這一時期強勢崛起,沙俄、日本輪番坐鎮東北,使得東北的工業得到了發展。新中國成立后的20年,東北一直都是中國的經濟擔當,這一時期,一直都是南弱北強。
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南方沿海城市紛紛起飛,廈門、珠海、深圳等特區設立,千年商都廣州再次崛起,廣州替代了天津,組成了北上廣,成功晉級一線城市。
直到今天,南方經濟依舊保持著強勢地位。
比如浙江、廣東,民營經濟藏富于民。
去年,浙江民營經濟占比位居全國第一,同時,民營企業數量也是全國第一。去年全國工商聯公布的“2023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浙江108家,居全國第一。這兩年流行一句話:“如果你不能移民到發達國家,那就到浙江去”,可見,大家對浙江的經濟還是十分認可的。
再來看廣東,截至2023年底,廣東全省經營主體總量突破1800萬戶,其中民營經濟市場主體占96%以上。
圖源:公開數據整理
產業在哪里,人就在哪里,資本在哪里,人就在哪里,市場在用腳投票。
2023年,GDP十強城市中,北方只有一個北京,其余全是南方城市。人口超千萬的17個城市,南方10個,北方7個。工業20強城市,北方4個,南方14個。
不管從經濟、人口,還是產業的視角,北方如今都被全面碾壓。
我們不經要問,為何北方人口大量流出,為何北方經濟突然不太行了,又為何長三角、珠三角人口持續凈流入?
這背后,是產業、人才、政策的加持。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政策傾斜,深圳、珠海等特區的設立,為南方經濟注入了強大的活力。這些地區憑借政策優勢,吸引了大量外資和先進技術,迅速崛起為經濟重鎮。
同時,疊加南方沿海地區擁有便捷的交通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在國際貿易和物流運輸上吃上了紅利。
而北方,產業結構相對單一。
以山東和東三省為例,主要就是靠重工業和能源產業拉動經濟。而恰恰,這些產業受市場波動和政策調整的影響很大,一旦市場不景氣或政策收緊,經濟就開始下滑。
所以,不難理解,為何這幾年流行“孔雀東南飛”,本質是在新舊產能的替代中,南方走在了前面,南方產業走在了前面,人往產業的地方遷移。
孔雀東南飛,人往江浙去,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營商環境。
當每一個企業在與政府部門交集時、當每一個打工人在企業內、當每一個普通人在社會生活中,都能得到平等對待的環境形成時,風清氣正,試問,誰還愿意遠走他鄉呢?
在今天這個出生率不斷下行的時代,每一個省要想人口保持平衡,一方面得發展好產業留住人;另一方面政策要適度寬松,給民營企業信心,只有他們賺錢,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
過去,靠著人口紅利,很多地方發展得都很好,但走到今天,乃至往后走,人才紅利才是重點。
城市的選擇,也是人生的選擇,一定要在你能力之內,去更高能級的城市,給自己,給家庭,有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你重點關注一線,特別是深圳;
12月是將是深圳撿漏最好的時候,低門檻上車深圳的機會,越來越少,千萬別在錯過!
300萬就能上車深圳!點擊下方二維碼,一對一咨詢深圳城市考察團。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