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可能會發現身邊的人在多管別人的閑事,即:做一些至少我們看起來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但是這個人呢,可能一方面表現出對自己的行為深惡痛絕;另一方面卻又總是樂此不疲繼續做類似的事情。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第一,是“我們覺得”別人在多管閑事。一定要明確這個前提是“我們覺得”。真實的情況到底如何,其實未必是我們看到的或者理解的樣子,其中或許有我們不知情的利益關系,而對方又出于某些原因沒有和我們解釋。
第二,被需要的感覺。如果這件事沒有什么物質上的回報,那就一定是精神上的回報。被需要的感覺,賦予了一個人價值感。這種價值感令人感到愉悅,而愉悅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有了潛在互換資源的本錢,我們的身體是獎勵這種行為的,表現出來就是有意思,愉悅感等。所以,多管閑事多發生在脫離強社會關系的人身上,比如退休大爺大媽。
有時這種潛在的互換關系并不需要兌現,因為這種愉悅感本身就已經是一種回報了。常見的話術是:我也不圖什么。確實沒有實際的物質回報,但精神上的回報就不是回報了嗎?
第三,道德感。有的人對于“助人”這件事有更強的動力,其來源就是道德感。道德感也是有回報的,精神上的回報。“行高于人,眾必非之”,這難道不也是一種因為對比他人而產生的優越感嗎?這也是回報啊。
等等其他未提及可能的原因。
至于說多管“閑事”的本人為何可能會同時具備文章開頭所描繪的兩種情緒的原因就是:的的確確多管“閑事”要花功夫,要付出代價,而回報可能只存在在某一刻的精神上,物質上的回報更是虛無縹緲,所以表現出來就是自己也會有時“深惡痛絕”。可是為何還會“樂此不疲”呢?因為或許發現自己還真的挺需要這個剎那的精神回報的。
總之,人不會做毫無回報的事情。若是這個人看起來像是多管閑事,那就一定是我們自己不夠了解真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