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19日,上班寫工作總結的間歇,打開微信群看了眼群聊消息,發現某個校友群有很多未讀新消息的提示。雖然平時群發言不怎么積極,但有消息還是會看的,畢竟同齡人的話題,大多很具現實意義。
這兩天群里的話題是35歲魔咒,一位師兄起得頭,他在群里發消息說自己“又雙叒叕失業了”,原因是走工作轉正流程的時候,被總經理以年紀太大的理由駁回了。看了下該師兄群昵稱里備注的屆別,是過了35周歲的年紀。群里的消息很多,有困惑,有安慰,雖說都無助于驅散他失業的寒涼,但顯然也能看出大家對他的遭遇都比較在意。
換個角度想想,如果我們處于對失業認知模糊的年歲里,當我們得知有這樣一個人,因為年紀大被辭退,我們會對他生出同情心嗎?未必!人們會生出同情心的前提,首先就是能夠共情,能理解他的遭遇,才能明白他的痛苦之所在。以我個人揣度,群聊里回復那位師兄言論的眾人里,肯定有人是因為同樣面臨失業風險,而心有戚戚。畢竟,群里不乏35歲的人,群里也不乏即將35歲的人,而且大家都畢業于同一所學校,在就業市場上處于相似的生態位。更何況,當下就業市場冷風徹骨,讓35歲魔咒變得更加猙獰可怖。
就個人而言,以前年輕,對人生艱難認識淺薄,因為年輕工作機會多,總覺得沒工作和找工作都不是多大的事兒,也捎帶著看中年失業的人不怎么入眼,總覺得自己人到中年,大概是能有一番作為,不至于會像其他人那樣過得窩窩囊囊。但現在不一樣了,隨著年紀一天一天增大,距離35歲越來越近,又趕上了眼前兒這個情形,理想的生活依舊是個理想,但現實的生活對年輕人的包容日益消退,殘酷與冰冷卻一天比一天明顯。
隨性主動辭職的勇氣沒了,被職場拒絕的擔憂卻在有日劇增。對于絕大多注定碌碌無為、普通終老的平凡人而言,在不切實際的年紀,有過不切實際的幻想,大概會是一場悲劇的開始。因為認清現實的過程,是相當殘忍的:年輕的時候,心存幻想,認為自己會是個擁有開掛人生的個例;等人到中年,逐漸無奈看清和接受了現實,發現自己不過是蕓蕓眾生里最平常不過的一個——到底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35歲魔咒的出現,其實很好理解,如果單純的從企業人力資源的角度出發,自然是年輕的人力成本便宜,年紀大的性價比不高,企業是天然的動力去淘汰35歲以上的“老人”。但是,這種算盤打得叮當響的經濟賬,赤裸裸將人視為資源而非作為有血有肉的社會一份子,從企業的角度而言確實有得賺,但從社會的角度來說,就是在掏空社會長期發展的根基,換言之,每家在擔當“35歲魔咒”幫兇的企業都是在損公肥私。
前段時間,口無遮攔觸怒年輕人的網紅羊毛月,雖然話說的欠揍,但年輕人就業率低卻也是不爭的現實。35歲魔咒的影響,其實已經顯現,中國年輕職場人的生活過得太苦了,最直接的表現是瘋狂考公求個穩定的鐵飯碗,不過考公也往往要面臨年齡限制;還有消費的降級,當然換到專家的描述里,這叫年輕人的消費越來越務實,其實本質上是一回事,難道是年輕人不想高消費,會是因為不喜歡嗎?至于形成的負面社會效應,同樣顯著,內需不振,因為職場人工作不穩自然不敢消費,同樣的職場人因為工作不穩收入不穩,自然也就不敢生育。如果這種走勢持續下去,形成社會慣性,那社會可能就要進入一種負面循環了。
打破35歲魔咒,其實未必有想象中的困難,最起碼監管部門要切實遏制國內職場把人當耗材的沖動,夠馴化國內野性奔放的職場,最起碼向外企給予的員工福利待遇看齊,讓人性回歸職場。只要職場清朗了,人心安定下來,大概無論個體,還是無數個個體組成的社會,都會迎來一場轉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