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聊《三國殺》十周年版(現已改名一將成名)時說到莫瓊樹是比較“吃隊友”的一個強將,于是就有質疑說個人能力不強的話那強度就無從談起了,如果對這游戲接觸的比較久的話就大概能理解這些將存在的意義,本次就簡單說一下,所有看法僅代表個人意見。
《三國殺》在當年火到有“聯賽”的時候,有4V4模式的線上排位,為此就仿造其他游戲“開黑車隊”的概念引入了“火車”的概念,至此選將就有“車頭武將”與“蹭車武將”的區別,于是就有了最初的“配陣”,比較常見的配陣是1拖3或者3保1,前者相對于后者的好處在于后者要知道隊友的選將才能配陣成功,為此在軍八基本沒有泛用性,而1拖3配陣的“1”就是所謂的車頭武將,現在比較常見的叫法叫“反賊頭子”;這種將的好處在于只要有用,這個將存在就能讓團隊強度上一個臺階,當時夏侯氏、張松就是這種性質的將,而現在頂級車頭就是南華老仙(不是OL服那個)和武關羽了。
而當年個人能力比較強的黃蓋、郭圖&逄紀這種就是車廂武將,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綠皮車廂將就變成了如今的神馬超、武陸遜、周宣這種高鐵商務座了。而蹭車武將就是吊車尾將,即他們屬于是被帶贏的將,為此廣義上說只要車頭好那所有將都能蹭車,但個人認為如果都這樣簡單粗暴的話,那車廂將的存在有何意義呢?為此在下的理解中,蹭車將也有一定要求的。
對于配將是火車這個說法在下是認同的,但我更加覺得凡是這種博弈型的游戲,每個團隊應該就是象棋的棋子,車頭將屬于是炮、馬這種棋子,而車廂將就是更加簡單粗暴的“車”,為此蹭車將就必須是士和兵這種感覺,即雖然大部分時候派不上用場,但要么能在關鍵地方“卡位”,要么能保證團隊不會被簡單的突破,現在這種典型就是曹昂、趙統&趙廣和李豐,這些將至少能對整個火車前進起到一個正常作用而不是純粹的拖后腿。
隨著時代的進步,如今一些車廂將如周宣這種已經能當車頭武將了,而之前聊的莫瓊樹就是個典型的車廂將,沒有當車頭的能力,如果僅僅對于勝率來說,車頭將只要不是4個那整個團隊的戰斗力都不會弱,所以我在推薦選將時都會多少建議選車頭將,但如今車頭將除了武諸葛和武關羽以外,很多強度都不高,就好比在南華老仙與武陸遜中做選擇,傻瓜才會選前者吧。
《三國殺》越來越“蒸蒸日上”的癥結就在于從手殺和新服的曹金玉開始打破了這個自然形成的體系,到最后從一個卡牌游戲變成了純粹的“翻卡比大小”,如果不加以改善,到最后必然帶著整列火車一起“出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