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獻、當代文獻、
電子文獻、紙質文獻、
漢語文獻、外語文獻、
哲學文獻、醫學文獻。
你知道嗎,文獻的獻,
原本指的是人。
文獻一詞,
古代很早便有了。
比如《論語》中
就有這么一段:
“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這段話是孔子說的,大意就是:
夏朝的禮法我能說出來,但杞國不能證明;
殷朝的禮法我能說出來,但宋國不能證明。
這是因為兩國缺乏文字典籍,
也缺乏熟悉夏商禮法的賢者。
如果不缺,我說的就能被證明。
杞qǐ,杞人憂天的杞(杞國人總擔憂天掉下來),也是枸杞的杞。
杞國,大禹后代的封地,在河南開封杞縣一帶。
宋國,殷商后裔的封地,在河南商丘一帶。
徵,多音字,
zhǐ,五音宮商角徵羽中的徵,
zhēng,文徵明(文征明)的徵,同征。
《論語》中的徵,是證明的意思。
所以最初的文獻,
有“文”和“獻”之分。
文,指“典籍”,
獻,指“賢人”。
這個賢人,指熟悉禮制的人。
到了元代,學者馬端臨
在他的《文獻通考》中,
給出了文獻的另一種含義:
“凡敘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之以歷代會要,
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證者從之,
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
凡論事則先取常時臣僚之奏疏,
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
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紀錄,
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
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
簡單說來,這里的“文”和“獻”,
敘事的是“文”,論事的是“獻”。
近現代以來,
文獻一詞又經過逐漸演化,
不再區分“文”和“獻”
而是最終被定義為
“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