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首次提及自己不被歡迎、極度缺愛的原生家庭:
父母早早離異,被媽媽忽視、爸爸嘲笑,爺爺奶奶看不上她。
這也解釋了為何詠梅與丈夫欒樹(黑豹樂隊前主唱)一直感情甜蜜,卻丁克至今。
她都沒有感受過的東西,要怎么給別人?
詠梅在《十三邀》的最新訪談爆火出圈,丁克18年的她坦言:
沒要孩子,我一點也不遺憾。
一直以來,詠梅都給人歲月靜好的感覺,溫柔嫻靜、云淡風輕。
很難想象,如此波瀾不驚的一張面孔下,竟背負著這么深重且持久的心理傷害。
網友看完也頗為感慨:
我一直覺得詠梅這樣氣質的人是父母滋養下長大的。
沒想到是她自己修的。
詠梅說自己后來的人生,很大程度上都是對童年的對抗:「我覺得我半個世紀都在做這個事情。」
她一直在努力地自證:我并不卑微。
好在,如今54歲的詠梅已經重新擁有了快樂的能力。
這個過程很艱難,但她做到了。
她非做到不可。
十年前,是詠梅生命中最灰暗的日子,母親和父親相繼去世。
詠梅的身體和情緒都被嚴重透支,直接影響到了正常生活。
尤其是父親的離開——他以一種決然壯烈的姿態結束了生命,堅決不配合醫生治療。詠梅怎么也想不通:
從小沒有給我太多的愛,然后到走了還要這么來傷害我。為什么?
父母的離世將詠梅連根拔起,逼著她,不得不去直視和處理原生家庭的傷害。
因為,她真的扛不住了。
而一個人扛不住的時候,就要為自己找到新的路。
那我就這樣度過我的后半生么?不,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第一步,就是直面不被愛的童年。
詠梅形容自己小時候,是一個孤獨的、不受歡迎的、敗興的孩子。
不被媽媽偏愛:蛋糕大一塊的永遠給哥哥,雞蛋哥哥吃兩個,她吃一個。
不被爸爸肯定:爸爸再婚后父女倆很少見面,偶爾見面也總是笑她讀書不用功。
不被爺爺奶奶疼:和媽媽吵架受了委屈去找奶奶,卻被爺爺「砰」得一聲拒之門外。
小學初中,詠梅都沒有一個好朋友,哥哥從不帶她一起玩。
家里親戚也瞧不上她。每次節慶或聚會都不好意思唱歌的詠梅,總被姑姑嘲:
你哪里像個蒙古人?
詠梅經常覺得自己很多余。
這些經歷導致她非常敏感自卑,情緒問題嚴重。
成年后偶爾會不受控制的怒吼爆發,打得周圍人措手不及:
這也是她選擇丁克的直接原因——害怕傷害會代際傳遞:
年輕的時候自己也不是處在一個健康的狀態,糾結太多,沖撞太多,可能無意中你就傷害到孩子了,有可能就會伴隨孩子一生。
父母去世后,詠梅選擇閉關四年,不拍戲,專心療愈和拯救自己。
她像上大學時一樣安排好一周的課表,社會學、心理學、文學等,通過閱讀慢慢收獲了內心的平靜。
2019年起,她與出版社理想國發起了詠讀計劃。每月更新一期,和大家推薦、朗誦她喜歡的書籍。
詠梅還花了一兩年的時間接觸、愛上瑜伽。
在一招一式里,通過安定自己的身體,從而對付雜念,收獲了內心的自由。
閱讀和瑜伽,是詠梅找到的拯救自己的兩根繩子。
過程很難。但好在,詠梅最終放下了執念。
她原諒了父母長輩的冷漠,理解了他們所遭遇的不幸和人生沖擊,選擇不再苛求:
沒有誰是那么強大的,我希望被他拯救,那誰又去拯救他呢?
以前想到小女孩時的自己,詠梅會悲傷自憐。如今再也不會了。
這道伴隨她大半生的陰影,詠梅,已越過。
當她開始以另一種方式觀照自己的內心,選擇放下、靜下來,一切都在慢慢變好。
詠梅身上的反差感很強烈。
乍看是溫婉清麗的江南女子,實際上是個地道的內蒙姑娘:愛搖滾、會騎馬,開的一手好機車。
詠梅平靜的外表下波濤洶涌,倔得很。
她身上有很強的反叛精神和自主性:
即使所有人不支持不理解,也定要堅持自我的獨特性。
17歲憑借出色的成績逃離家鄉,來到北京對外經貿大學讀書。
在這里,她釋放了壓抑多年的、不可言說的苦悶。
看搖滾樂、喝酒、聊文學、寫詩,常常一身牛仔裝扮,酷勁十足。
大學畢業后,不顧朋友和家人的反對,遠去深圳,進萬科當文員。
詠梅很早就實現了經濟獨立。
當白領時,她周末兼職拍MV廣告,一次就能掙一兩千,很快給媽媽在老家買了房。
家里人越是看不起她,詠梅越要證明:
我特別努力把每一件事都做到讓他們無話可說。
就連當演員的初衷,也是因為家里沒有人熟悉表演行業,沒人有資格對她指手畫腳。
事實證明,她做到了。
2019年,憑借電影《地久天長》,詠梅斬獲第69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女主角。
這是中國大陸演員首次獲此獎項。在她之前,是張曼玉和蕭芳芳。
詠梅是驕傲的,她始終百分百的信任自己:
我相信我的表演很多人是會喜歡的,是不可取代的。沒有第二個詠梅。
她也不止一次地告訴年輕的女孩子們:不要走捷徑,不要低估自己的潛能。
你看,我小時候那么怯懦,現在不也這么強大?
詠梅其實一直在做著與周圍人不太能理解的決定。
在演藝圈日漸浮躁功利的大環境里,她選擇逆行、隱身。
2004年,詠梅搭檔陳道明、蔣雯麗的《中國式離婚》爆火,她嘗到了一夜成名的滋味。
但詠梅很快意識到:被各方吹捧的自己,正在變得狂妄和冷漠。
「這很可怕」,她決定停一停。
于是,詠梅選擇不再接電話,這么多年只用短信、微信回復工作。
只演那些真正打動她的角色,是配角或客串都沒關系。
@《刺客聶隱娘》聶田氏
拿了柏林影后,走上事業巔峰的詠梅,回國后一如既往的叛逆。
她拒掉了很多邀約,和平時一樣買菜做飯、逛公園:
用自由換取(名利)的話,我覺得有點太奢侈了。
如何在不喜歡的節奏里,找到自己的節奏?
詠梅的答案是:永遠傾聽和尊重你內心的聲音,然后干脆地做出取舍。
多年來,詠梅和欒樹的愛情一直被人稱道。
網友感慨:「這兩人連名字都是絕配。」
許知遠也說:「他就是為你準備的。」
原生家庭幸福、性格溫和明朗的欒樹,改變了曾經麻木冷酷的詠梅。
從1993年到2000年,他們倆在欒樹的老山馬場里,過著與世隔絕,清貧幸福的神仙日子。
醒來就唱歌,抱在一起摔跤,在土里滾來滾去。像小孩一樣,就是玩。
詠梅本來不喜歡動物,是認識欒樹之后才開始騎馬、養狗。
是他,讓她的心一點點柔軟起來:
如今,兩人結婚18年,感情依然甜蜜。
欒樹的微博除了馬術,其他內容幾乎全是詠梅。
他稱她為「司令員」,每年都會為她慶生:
兩人經常一起爬長城,欒樹鏡頭里的詠梅,格外得松弛快樂:
前兩年,欒樹還為詠梅寫了一首歌,并邀她一起合唱。
歌詞簡單卻用情至深:「我要哭,我要唱,我要歡樂。」
她的敏感、堅韌和樂觀,他其實都懂。
沒生孩子的詠梅,十分疼愛侄子侄女。
經常陪他們一起旅行、做手工,自發主動地攬下帶娃任務:
詠梅的感情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有諸多寄托。
所以,不生孩子,她是真的沒遺憾。
平日里,除了瑜伽閱讀,詠梅還經常旅行、看展、去公園露營、學吉他,看演出:
她從未停止珍惜和挖掘當下的生命體驗。
詠梅知道情緒問題不是一勞永逸的事,需要長久的平衡和保持。
但她有信心能做到:
年齡帶給我的,更多的是一種確定。
年紀越大,她越鎮定。
詠梅格外珍惜自己的皺紋,那是時間和智慧的印證,不允許修圖師P掉一分一毫。
說到底,人生的功課必須、也只能由自己完成。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去尋找能拯救自己的「繩子」:建立內在秩序,平復心靈的戰場。
如此,方可修煉出詠梅身上這種「不慌張」的力量。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
撰文丨怪怪
編輯丨qko
主編丨眠去
出品丨麥子熟了工作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