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桓大司馬
“海邊的西塞羅”的公眾號“忘川邊的但丁”,大司馬從四年前美國大選開始關注,時不時看看,很多文章質量很高,但是近期關于孔子和儒家的一篇錯誤頗多,因為其影響力大,影響的人多,所以有必要予以糾正。其文章如下:
本文最大的一個誤區,就是秉承了五四以來厭惡宗教、生怕本國傳統跟宗教沾上關系的敘事,僅僅將孔子當成一個世俗人物而非宗教人物,僅僅將儒家當成一種世俗學問而非宗教學問。
孔子的自我定位首先是一個巫師或者說先知,然后才是所謂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孔子的屬靈追求,如果了解史前宗教和人類學的話,是可以找到大量的文獻證據的,文史宴分舵司馬拆有一篇文章專門談這個:
古人對孔子的認知,其實也包含了其屬靈的部分,最典型的例證就是文廟通用的對聯“氣備四時,與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司馬拆的這篇文章詳細解析了孔廟對聯與史前宗教的關系:
可見古代儒生心目中是有宗教這根弦的,1950年代亦曾有學者提議按西方神學院的設計,建設上海經學院,可以說儒學從本質上是一種神學,是傳統斷裂以前儒生的普遍認知。
但是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這幾十年來的學術界有意淡化儒學的神學本質,而是將其拆分為歷史文獻學、哲學、文學等等科目,整體的儒教神學研究在中國大陸已經不存在,在傳統未曾斷裂的日本卻是常識,對儒教神學進行整體研究的學者比比皆是,其中國人比較熟悉的有北大第一位全職外籍教授喬秀巖(原名橋本秀美)。關于儒教經典的神學屬性,司馬拆也有一些文章討論:
吾友孫見坤亦有論述儒教經學是神學而非哲學的文章,茲文如下:
同樣,基于不了解儒學的神學背景,今人對儒學產生了大量的誤解,其實把儒學放到史前宗教的背景里去看,就能將其邏輯融會貫通,儒學不但沒有邏輯缺失,反而邏輯非常自洽。大司馬亦有文分析:
從宗教神學的角度審視儒家的“尊王”,亦能得出不一樣的見解,儒家的政治追求其實與奧地利經濟學派近似,是小政府大社會:
海邊的西塞羅全文最大的一個缺陷,在于沒有理解儒家的根本理念是仁而非禮,禮不過是達成仁的一種輔助手段。子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疤煜職w仁”是“克己復禮”的目的,“克己復禮”只不過是“天下歸仁”的輔助手段,而且還僅是其中一種。
“天下歸仁”的主要辦法還是將血緣之愛層層推廣到全社會。子曰:孝悌,其仁之本歟。也就是說仁的依據、來源是血緣之愛,具體形式是東夷的尸禮,《郭店楚簡》對此也有精到的概括:喪者,仁之端也。大司馬對此亦有文解析:
必須強調的是,儒教的禮是經過東夷的“仁”的概念加持的禮,遠勝于周禮。周禮本身并不怎么樣,這一點西塞羅說對了,但儒教的禮與周禮截然不同,其區別就在于出發點是仁還是禮。孔子之后的儒者,如果以禮而非仁為最高追求,就會傾向秦制,比如荀況;如果以仁為最高追求,則會遠離秦制,比如孟子。
關于史前宗教與儒教,以及與其他宗教的關系,大司馬今年在《南方周末》上發文甚多,明年都會轉發在文史宴上,請大家斧正。本文無意引戰,大司馬在此還要說“忘川邊的但丁”是很不錯的公號,值得推薦,關于儒教的認識誤區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問題,很多三觀不錯的公號都存在,主要原因還是受到改開之前對孔子和儒家全方位的歪曲和污蔑的影響,今之有志者應當正本清源,還歷史和先賢以本來面目。
關于儒教的宗教屬性,大司馬還想推薦葉舒憲、唐啟翠先生主編的《儒家神話》一書,可以從總體上獲得更全面的認知。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