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巨匠齊白石
1919年從湖南湘潭
來到北京定居
這一決定不僅改變了
他的藝術生涯
更為20世紀
京華人文的繁榮
增添了一抹濃重的色彩
從他定居北京
到與陳師曾、梅蘭芳等
文化巨匠的交往
再到開創大寫意花鳥畫
新風格的“衰年變法”
齊白石的藝術生涯
與北京這座城市的
文化底蘊緊密相連
《運河之上》
帶您走進展覽
了解齊白石的藝術世界
感受他與北京的文化情緣
“齊白石在北京
——紀念齊白石
誕辰160周年特展”
正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舉行
展覽以200余件
齊白石的藝術珍品
帶領觀眾探索
齊白石在北京的
藝術生涯和交游歷程
重現20世紀
京華人文的繁榮景象
在齊白石尚未被世人
廣泛認知之前
他的藝術之路
充滿了坎坷與孤獨
盡管他勤奮不輟
技藝日臻成熟
但在傳統文人畫
占據主流的時代背景下
他那份源自民間
質樸而富有生命力的畫風
并未立即得到
主流市場的青睞
陳師曾以一雙敏銳的
藝術之眼
發現了齊白石作品中
潛藏的獨特魅力
與無限可能
他鼓勵齊白石
不要盲目追隨前人腳步
而是要勇于探索
自出新意
變通畫法
于是齊白石在晚年
毅然進行了“衰年變法”
摒棄了清雅孤淡的
傳統文人畫風
轉而追求
濃烈豪放
直抒胸臆的
大寫意風格
創造了獨具特色的
“紅花墨葉”派
將中國花鳥畫
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1920年齊白石與
京劇名家梅蘭芳相識
此時的梅蘭芳醉心書畫
與京城畫壇名流交往密切
梅蘭芳被齊白石的
畫藝所折服
相識不久后便拜入門下
學畫工蟲
梅蘭芳的“綴玉軒”
是民國文化名流
經常雅集的場所
齊白石也多次到訪
園中栽植的
從日本引進的牽牛花
更是盛開滿園
有的花朵竟有碗口大小
這令齊白石驚嘆不已
更是萌發了畫牽牛花的興趣
幾經摸索變化
牽牛花終于成為齊白石
花鳥題材中的一大特色
在齊白石畫還沒那么出名時
有一次他應邀到
官宦之家參加聚會
穿著樸素
又沒有熟人招呼
被冷落在一旁
細心的梅蘭芳徑直上前
恭敬見禮
為齊白石的尷尬解圍
齊白石特意作詩致謝
“如今淪落長安市
幸有梅郎識姓名”
《蛙聲十里出山泉》
是87歲高齡的齊白石
為好友老舍所作
該畫一經問世便受人關注
經過考證
“蛙聲十里出山泉”
是齊白石好友老舍先生
在1951年給他出的
一道命題之作
為求此作
老舍先生當年還給齊白石
寫了一封信
在信中老舍談到
他對于此畫的構想
"蝌斗四五
隨水搖曳
無蛙而蛙聲可想矣"
也許正因老舍的提議
白石老人收信后幾天功夫
便以他獨到的
濃淡相宜的筆墨描
繪出一幅遠山、石澗
急流、六只搖曳蝌蚪
相得益彰的畫作
此畫的精妙正在于
畫面沒有一只青蛙
僅有六只游動的蝌蚪
卻讓人有聞蛙聲之感
這蛙聲久久回蕩在
十里山泉的溪水中
1953 年齊白石
被文化部授予
“人民藝術家”稱號
1956 年被世界和平理事會
授予 1955 年度和平獎
展覽借助360度
沉浸式光影等多種數字技術
通過場景復原
和有溫度的講述
為觀眾開啟
認識北京的全新視角
觀眾可以在
法源寺的丁香樹下
吟一首小詩
在梅蘭芳的綴玉軒前
唱一段小曲
在琉璃廠的繁華街道
看人來人往
在陶然亭的溫柔湖畔
細數秋天的落葉
展館信息
展覽位于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展陳大樓一層1-2號展廳,持續到2025年3月30日結束,免費向公眾開放,無需預約。
嘉賓
本次展覽策展人、北京畫院副研究員 張楠
回聽《運河之上》
請點擊下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