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汪曾祺,深感中國人的智慧盡藏于四方食事,講究“應季而食”是一種生活妙趣。
或許正因如此,當入冬后鋪天蓋地的“999大草莓”撩動饞意時,我決定專程前往那個在水果原產地標簽上才常見的名字:邊境之城,丹東。一想到那片紅彤彤的草莓田,甜美滋味已然勾起了嘴角。挺意外的是,原以為草莓在“原廠地”應該如青菜蘿卜般實惠,能讓我在棚里大快朵頤,出租車司機卻笑著搖搖頭:“本地買也不便宜,真正好吃的草莓,還得碰運氣。”
“好吧。”我咂咂嘴,正想感嘆點什么,抬頭望見車站不遠處的鴨綠江大橋。那一瞬間,腦海里因草莓浮現的鮮紅畫面,猛然被另一種更深沉的紅色意象取代。
01
丹東在從前被稱為“安東”,寓意“安定東方”。它是連接朝鮮半島與中國乃至歐亞大陸的主要陸路通道,也是中國萬里長城的最東端起點和萬里海疆的最北端起點。無論在地理還是歷史的角度,都頗有戰略經緯的底蘊。
丹東城市風光
最為人熟知的,便是“橋比城更有名”的鴨綠江斷橋。當年,抗美援朝的人民志愿軍從這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肩負起軍需物資運輸與后方支援的重任,見證了那段烽火歲月。
如今,江面上殘留的斷橋,是當年被美軍炸毀的遺存。中方一側僅剩的四孔殘橋,被人們習慣稱為“斷橋”。橋上布滿穿鋼而過的開花彈痕和啞火的巨大炮彈,記錄著那段悲壯的歷史。站在斷橋上,可以走到約三分之二的江心之處,遠望朝方孤零零的橋墩,以及近在咫尺又遙不可及的朝鮮新義州。
鴨綠江斷橋與遠處的朝鮮新義州地標建筑@驛北
和我到訪過的許多其他東北邊境小城一樣,丹東也面臨著一條寬闊的江流,對岸是略顯年代感的朝鮮建筑。
在丹東遠眺被鴨綠江分隔開的朝鮮@momo
然而,丹東又如此不同。丹東的底色是熱血的,是反抗與勝利的另一種歷史形態。站在斷橋上,想到先輩們曾在這里灑下鮮血,我卻并未感到一絲戰栗。今天,人們在此或歡笑留影,或低聲緬懷,先輩們和平的遺志與強國的厚望已然跨越時空實現,我渾然感受到了一種向往美好生活的奇妙力量。
這種奇妙感受也呼應了一位幸存老兵的回憶:當年跨過這座橋時,他的戰友頻頻回望:“新中國我還沒看夠。”他答道:“等我們勝利了回來,我叫你看個夠。”如今,99歲的老兵重返斷橋盡頭,對著無言的江水說道:“今天我要告訴你,我走遍了全國各地,人民都過上了好日子。你安息吧。”
過去的崢嶸歲月已經遠去,如今鴨綠江的江水只靜靜地流淌,每日都有游船在鴨綠江上行駛,北面神秘的朝鮮新義州似乎變成了丹東的旅行背景板,伴隨著落日與飛鳥,構成丹東這座小城的獨特浪漫氛圍。
鴨綠江上的游船@略略略(見過十個勤天版)
02
更多的故事,更多屬于個體的溫度,珍藏在鴨綠江畔英華山上的抗美援朝紀念館。拾級而上,1014級臺階象征著志愿軍在朝鮮浴血奮戰的1014個日夜,而53米高的紀念塔則紀念著1953年那份改變歷史的停戰協議——這些石頭承載了歷史張力,也刻畫了中國人獨有的內斂式浪漫。
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外景
作為全國唯一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歷史的戰爭紀念館,這里不僅僅呈現讓人銘記歷史的戰場往事,也有許多閃爍著質樸人性光輝的小小芳華。冰天雪地中,戰士們依然守護著內心的樂觀與希望,那些普通人的細膩與真實,在宏大歷史的背景下格外動人。
從戰士們的各類生活物件,到勝利而歸拾得的戰利品,記錄著他們卸下武器后最真實的模樣。比如那把用美軍罐頭盒、朝鮮木材和中國馬尾制成的“胡琴”,不知在多少個日夜陪伴戰士們圍坐彈唱,比如防空洞中燈光搖曳里的圖書角,又比如一封封家書中對回家的溫情期盼……英雄的史詩,因這些細節而永垂不朽。
抗美援朝紀念館內藏品@趙小奔
那些負重前行的瞬間,同樣值得銘記。印象最深的是一件國家一級文物展品——這是來自上甘嶺陣地的一盒灰白色的粉末。這是一位戰士在離開時隨手抓起的紀念,其中夾雜著碎石粒和5塊炮彈的碎片,靜默訴說著戰斗慘烈:在僅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敵軍先后投入了6萬余人,傾瀉了190多萬發炮彈,山頭被削低整整兩米,土石被炸成1米多厚的粉末。
展館的尾聲,是幾面鐫刻著志愿軍名字的墻。那些名字靜靜映照在光影間,像輕輕流淌的鴨綠江水,托起那些生命的守護,將歷史的記憶溫柔地帶入今天的歲月。
抗美援朝紀念館的歷史圖片墻@趙小奔
03
在距離丹東市中心不遠的浪頭鎮,有一處偽東行宮舊址,它鮮少出現在游人的丹東行程中,卻在地圖上被標注為文物古跡的“熱門景點”。這種反差,讓我生出了想一探究竟的念頭。
然而,打車時司機的再三確認,讓我隱約察覺到這趟探訪或許不會如想象般“熱鬧”。當車臨近目的地,眼前是一個看似沉寂的村莊入口,地勢微微隆起,司機遲疑著點頭:“……嗯,到了。”
預想到此處可能年久失修,沒想到直接是座廢墟,大概只會在探險類的節目中才會看到如此場景。路邊的草叢中孤零零地立著文保碑,稍不注意看便會錯過。沿著小山坡緩行直上,即見行宮主體孤傲佇立,殘存的結構勉強透露出當年的氣派,卻更多了一層蒼涼。唯一還能體現當初精致細節的,是正門廊柱上雕刻的繞柱盤龍,雖歷經風雨侵蝕,隱約也透出昔日象征皇權的威嚴。
偽東行宮舊址文保碑@丹東逛吃搭子
這座行宮建于1943年,原本是為溥儀“巡幸”安東(即丹東)時的下榻之所。建筑以鋼筋混凝土結構呈現日式風格,卻在整體氣勢上保留了中國皇家建筑特有的“天子威儀”。然而,它的命運頗為多舛。
自建成后,它歷經溥儀的短暫名義占有、蘇軍接管到空軍使用,又在被修繕成賓館后遭二度廢棄。屋頂原本的琉璃瓦被揭走,用于修復其他古建筑,院內珍貴的紅豆杉也被移走,獨留一棵160多年的古檜樹默默值守。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在地方志的記載中,這座行宮在溥儀“巡幸”安東期間竟從未迎來過溥儀的下榻,太“末代皇帝”氣質的文物。
行宮的建筑細節@第七圣殿
途經后院,那里的一角已成了村民養雞的菜地,還留有聚眾打牌和納涼的痕跡,讓這片荒涼中透出幾分尋常的生機。離開時,走地雞悠然踱步,古檜樹依然蒼勁挺拔,歷史雖已塵封,但它依然與今天的生活以另一種形式悄然相連。
04
抽身偽東行宮的蒼涼后,沿著鴨綠江一路回到市區,從清晨熱鬧的早市,路邊的坐滿人的燒烤店,到傍晚江邊逐漸亮起的霓虹燈和臨江而棲的各式咖啡店,城市的煙火氣重新浮現,心中也隨之變得輕松愜意。隨處都可見關于歷史的遺跡和聲音,但這并未使得丹東淹沒在時間腐朽的塵埃中。丹東,這座傍水而生的小城,水繼往開來,成了它一切美好的源頭。
丹東客來多大市場中販賣的草莓@小番茄
丹東路邊人氣爆棚的燒烤店@薯餅Mama-y
水的饋贈,來自于味蕾上的享受。來丹東,最不能錯過的當然是那些鮮美到極致的水產品,尤其是國內堪稱“天花板”級別的黃蜆子。丹東地處遼東灣,依江傍海,河海交匯、適宜的水溫和鹽度,孕育出肉質飽滿鮮嫩的黃蜆子。清蒸之后澆上一勺滾油,肥美的蜆肉輕輕一挑,汁水四溢,味道鮮甜妙不可言。
堪比雞蛋大小的黃蜆子@Xiadu_
更鮮度直沖腦門的,是丹東的生腌——去之前沒想到丹東人也愛吃生腌,和相隔天南地北的潮汕形成有趣的互文。腌蟹子和拌活青蝦我一連吃了兩天,其肉質如凝脂般柔軟清亮,一口下去又像咬開了一顆冰涼的果凍般Q彈,鮮味裹挾著微微的咸辣與腌料的獨特回甘,和潮汕的生腌風味各有千秋,讓我至今午夜夢回仍幾度回味。
丹東生腌@小劉要努力呀
離開丹東之前,我在清晨登上錦江山公園的錦江閣,想再看一眼這一江兩國的輪廓。遠眺蜿蜒的鴨綠江,水流在陽光中泛著粼粼光影,新舊兩座鴨綠江大橋橫亙其中,遠處的新義州和丹東共浴金光下。這一刻,鴨綠江似乎淡去了國界與歷史賦予的厚重,只是一條平靜流淌的水脈——它訴說的,是和平與生活的美好,是江水兩岸人們安然自足的日常。
我品嘗著時節正好的草莓,空氣中的確有李雪琴口中的“東北的冷味兒”。天空很藍,陽光在城市界面雕刻出明暗光影,紅彤彤的果實映著晨光,那種甘甜的滋味,好像就是丹東這片紅色土地的最好饋贈。
策劃 / 悅游編輯部
編輯 / Oliver
撰文 / @至尊蓋
圖片提供 / @驛北、@momo、@趙小奔、
@略略略(見過十個勤天版)、@丹東逛吃搭子、
@第七圣殿、@小番茄、@薯餅Mama-y、
@Xiadu_、@小劉要努力呀、視覺中國
版式設計/CNT ART RO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