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對一個人和一件事定性,更沒有所謂的功過相抵。當然從本文來說,我不會引導大家說秦始皇是一代英主,也不會引導大家說秦始皇是一代暴君,我只是會列舉出秦始皇的所作所為和我的看法,然后大家根據自己的思維做出判斷。而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相當于一種嘮嗑,我只是想培養大家獨立思考的能力,因為不管生活還是人生,獨立的思維比才能更加重要。歷史上才能突出的人很多,但被人當槍使而悲劇收場的人更是比比皆是,比如齊國的田常和三國時期的成濟。
秦始皇
首先我來說下秦始皇的功勞,那就是統一華夏以及成為華夏第一個皇帝。雖然在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的說法,但將皇帝這兩個字聯系起來的,這還是第一個。其實從個人的角度來看,秦朝當時在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的治理下,秦國的實力已經完全能夠碾壓其他諸侯了。當時的秦擁有巴蜀、關中以及楚國的部分土地,實力已經達到了巔峰。反觀其他諸侯,在范睢的屠戮政策下,六國基本已經消耗殆盡了,齊國被五國聯盟打慘了。
而在伊闕之戰中,秦軍大破魏韓聯軍,長平之戰大敗趙軍,后來又攻破楚國的郢都,至此秦軍天下無敵。而秦國之所以沒有統一的原因是君王普遍短命,而宗族趁此機會開始興起,與此同時他們與投機商人呂不韋開始了內斗,嬴政的出現完成了資源整合,他通過嫪毐之亂從呂不韋手里收回權力,然后又通過謀略團結了秦國宗族,更為重要的是秦始皇知人善任,這是秦國能夠快速統一天下的關鍵,然后結束了長期的戰亂,讓天下歸于和平,這是秦始皇最大的貢獻。
伊闕之戰
其次,我們來說下秦始皇公認的缺點,那就是前腳讓百姓獲得和平,后腳就讓百姓成為了牛馬。而秦始皇是徹底貫徹商鞅變法的人,但這套制度用在戰爭年代還可以,但用在治理社稷上就顯得不合時宜了。秦始皇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永遠不滅的王朝,所以他將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修筑長城和陵墓上面,于是秦國便開始了暴政時期。那么大家想必很疑惑,為什么秦始皇將主要精力用在防備外敵呢?因為他認為百姓都是愚昧而懦弱的,因為在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之前,百姓壓根沒有自主創業的意識。
當年周厲王道路以目,百姓也只是推翻了扶持了另外一個姬姓王族,因此在當時看來,百姓就像牛羊一樣,怎么有揭竿而起的勇氣呢?事實也是如此,很多人寧可因為服徭役累死,都不敢懷有二心,當時甚至男的不夠用了,都已經征發女子服徭役了。秦始皇的算盤打得噼啪響,殊不知人算不如天算,曾經他用來嘲笑唐睢的布衣,竟然有一天敢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雖然最后秦朝沒有滅在陳勝手里,但秦朝自此以后元氣大傷,秦朝滅亡的鐘聲正式被敲響了。
歷朝歷代
最后在我看來,秦始皇最大的過失是焚書,而事實上焚書和坑儒是兩回事。上面也說了,秦始皇實行的是商鞅的法治,而在治理百姓也采取了馭民之術,而讓一個人變得愚昧的前提就是無知。而焚書就是讓人變得無知的唯一方法,因此焚書的本質帶有極大的利益因素。而焚書的結果就是導致了先秦甚至自秦代之前幾千年的文化徹底斷層,這里面有歷朝歷代的史書,也有商周時期巫術與醫術相結合的醫學典籍,更有音樂、農學等等。
因此現在不管道德經還是四書五經都是經過幾手加工的假冒偽劣產品,甚至現在找不到那時候的一點史料,唯一有參考價值的就是史記和資政通鑒,不得不說司馬氏是居功至偉的。如果說人沒了千年之后可以恢復,建筑沒了也可以再蓋,但文化沒了其實就意味著所有的一切都不復存在了。因此直到現在,人們都不知道古代的冶煉技術能先進到什么程度,更不知道越王勾結青銅劍為什么經過千年不僅沒生銹反而很鋒利的原因,而這些伴隨著焚書徹底成為謎團。
農耕文化
其實從我個人角度來說,秦始皇是過大于功的。因為我覺得大一統是農耕文化的特點,即使沒有秦始皇后代也很有人完成這個使命,但文化如果滅絕了,那即使發展千年都難以恢復了,甚至其中還可能包含著讓我們望塵莫及的高度文明。不過平心而論,秦始皇的功勞也很亮眼,如果沒有秦朝的大一統,可能我們的大一統要被延遲幾百年。當然這只是我的看法,你的心中也應該對于秦始皇嬴政有不同的看法和認知,歡迎你在下面說出你的觀點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