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交換,沒有連接,沒有相互作用和關系,城市就什么都不是。”
這是法國思想大師Henri Lefebvre在《城市革命》提到的一個觀點,它強調了“連接”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
大型交通樞紐,就是一個城市最直觀、最關鍵的“連接器”,負責維持城市的血脈運行。
01
什么是南站?
泛珠CBD+世界級TOD
時隔四年,萬科再次廣州拿地!
12月17日,廣州南站出讓了三塊宅地,由深耕南站近10年的萬科摘得。從2011年簽署協議,到2016年投入開發,萬科是南站商務區的“開荒牛”,堪稱“最懂南站的人”。
此次三塊宅地,由萬科拿下,實乃眾望所歸。借此機會,再和大家聊一聊南站。
任何一個區域的發展,首先看定位,定位決定了政府對它資源配置的廣度和深度。
關于南站的定位,政府有這樣幾個重要的表述:
第一個是“泛珠CBD”。2016年,國務院批復《關于深化泛珠三角區域的指導意見》,這意味著,泛珠三角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同一年,廣州市國土規劃委公布廣州南站規劃調整,南站定位從“華南商貿中心”上升為“泛珠CBD”——泛珠合作平臺+華南樞紐門戶+綜合商貿新區。
第二個是世界級超大型TOD,2021年,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規劃局發布《廣州南站核心區城市設計》,南站被定位為世界級超大型TOD,要打造為“站城一體、業態融合”的大灣區門戶樞紐。
以上便是政府對南站的頂層設計,其中“泛珠CBD”是戰略定位,“世界級超大型TOD”是現實路徑——這一點很關鍵,是區別于金珠琶等傳統CBD的一種新型開發模式。
何為TOD?
有別于過去以江河為依托、以汽車為導向的城市開發,它是一種以交通樞紐為導向的城市開發,在這種開發理念下,樞紐在哪里,城市中心就在哪里。
大家如果去上海、香港、東京等城市看一看,就能更直觀地感受到TOD引領城市變革的力量。
02
從香港西九龍到上海虹橋
得大樞紐者,為城市新中心
先說兩個故事。
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前夕,全球領先的大投行——摩根士丹利,率先將自己的亞太總部搬出中環,去往與中環隔海相望的西九龍火車站,一個叫ICC的大樓成為他們的新家。
追隨大摩的腳步,瑞信、德意志銀行等投行也逐步從中環搬到西九龍。投行的集體搬遷,讓人強烈地意識到:得大樞紐者,為城市新中心。
另一個故事是上海虹橋,也是一個高鐵樞紐,目前至少已有數百家總部企業從外地遷入虹橋。
過去的虹橋只是一個單純的交通樞紐,大家在這里快進快出,但現在的虹橋變成一個CBD。
既然出了高鐵就可以辦公,為什么還要跨越半個城市去陸家嘴呢?
所以,大家get到了么?
大交通樞紐,可不僅僅帶來交通的便利,還能直接推動周邊區域的發展,將其升級為城市新中心。
香港西九龍和上海虹橋兩個高鐵樞紐均已成功,南站CBD的發展路徑清晰可見。
舉個簡單的例子:
假設一個從北京、上海來的企業,要到大灣區開展業務,以前他們會糾結到底把新公司設在廣州還是深圳,而現在有了南站CBD,那就不用糾結了,就把新公司開在南站,廣深兩個城市的業務都能兼顧到了。
同樣的,廣深這邊的企業,也可以順著廣深港高鐵,甚至將總部搬到南站,做廣深兩地的生意。
不僅是廣深,整個大灣區的生意,就可以通過在南站設總部而全部兼顧到。
這便是在南站搞CBD的優勢。
03
兌現、兌現、兌現!
南站CBD迎來“集中兌現”
頂層設計有了,現成的經驗也有了。接下來就看執行。
從2016年被定位為泛珠“CBD”之后,歷經8年的沉淀與打磨,今天的南站正在迎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那就是:兌現。
準確來說是:集中兌現。
說句老實話,以前大家來南站,更多的是聽故事,今天咱們來南站,不整虛的,主要就是來看事實,索性一次性把南站的“兌現”全部講清楚。
首先是產業的兌現,這個最關鍵,產業是負責造血的,是一切發展的前提。
8年時間過去,南站核心區的產業從無到有,已陸續引進中建四局總部、三雄極光總部、佳寧娜集團(香港)、李錦記華南總部(香港)等600多家優質企業,企業進駐會帶來實打實的就業人口,而這些人口是要和南站發生血脈聯系的location人口,他們是南站發展的動力之源。
值得一說的是,這些企業大部分是靠萬科的產業載體引進的,萬科對南站的驅動效應,有如華潤之于深圳灣、招商局之于蛇口工業區,都是開荒牛的角色。
第二是商業的兌現,商業是城市活力的載體,商業與產業的配合,才能形成有機內循環。
8年時間過去,南站核心區的商業從無到有,南站喜街、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亞朵酒店、華住城際酒店已全部開業,近7000套萬科城市公寓已交付。
不僅如此,花城匯·南站于今年5月已竣工驗收,即將分批投入運營。新鴻基位于南站的商業綜合體也有重要進展,其中,2萬方商場已封頂,兩棟寫字樓也在日夜趕工,分別會在明年2月封頂和7月封頂,正式運營,預計在2026年。
另外,隨著南大干線、7號線的開通,南站與長隆萬博商圈的聯系日趨緊密,地鐵只需4站就能無縫銜接。長隆萬博是廣州五大世界級地標商圈之一,南站是世界級超大型TOD,二者將形成南站-萬博發展組團。
第三是交通路網的兌現,路通財通,過去8年,南站周邊新開通了7號線、22號線、佛山2號線、廣佛南環、佛莞城際鐵路等。不僅如此,廣佛東環(南站至白云機場)今年5月進入鋪軌施工階段。
截至目前,南站已規劃建設4條高鐵線路、3條城際軌道,4條城市軌道,實現1小時覆蓋大灣區所有城市,5小時可達華南生活圈,8小時可聯通全國主要城市。
另外,廣州東曉南路——廣州南站連接線南段工程今年9月全線貫通,等到2025年海珠灣隧道(今年7月已雙線貫通)通車之后,從南站到中心城區的時間距離壓縮到15分鐘左右。
第四是醫療、教育資源的兌現,2023年7月,UCLA Health附屬醫院投入運營,其醫療技術和學術科研均處于世界頂級水平。同年9月,廣州博萃德學校正式開學,這所學校由周大福教育集團和英國頂尖名校博耐頓學校共同創辦,堪稱國際學校的天花板。
更給力的是,萬科此次新摘得的地塊,除了住宅開發外,還將配建幼兒園及36班九年制學校,這將有效補齊南站板塊在基礎教育方面的短板。
第五是專業足球場的兌現,今年9月,全國最大的專業足球場——廣州足球公園混凝土結構已經封頂,預計2025年投入使用,這是一個超大規模的世界級配套,將有效帶動南站發展能級的躍升。
大型體育場館向來是點石成金的利器,上世紀90年代,天河體育中心帶動了整個天河商圈,本世紀二十年代,深圳灣體育中心帶動了整個深圳灣商圈。
懂城市規劃的朋友都知道,衡量一個新城的成功,最關鍵的就是有沒有形成內循環效應,而內循環的本質就是產業、商業、住宅、教育、醫療等資源的密切配合。
從以上各維度的兌現情況來看,南站的“內循環”正在達成,初步成為一個具備自我造血能力的活力型商務區。
04
時隔8年,萬科為南站再添一把火
寫到這里,大家有沒有發現,以上這些重要配套主要就是最近這兩三年投入使用的,或者是明年后年交付,呈現出一種“集中交付”的強烈觀感。
事物的發展都會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節點,此時此刻的南站,就像一把蓄勢待發的寶劍終于迎來出鞘的時刻。
在此意義上,萬科在深耕南站8年之后再一次加倉,恰逢其時,不僅能及時享受南站兌現的第一波紅利,還能為南站再拱一把火。
以上是南站商務區的示意圖,其中的13號地塊是萬科此次摘牌的地塊,其與南站萬科中心僅一街之隔,二者將連片開發,對南站商務區形成縫合效應。
南站萬科中心是總部經濟區,匯聚中建四局、佳寧娜集團(香港)、李錦記等多家總部企業,而此次地塊則為住宅用地,為總部經濟區提供居住配套,形成產城融合、職住平衡效應。
不僅如此,新地塊東側不遠處是廣州足球公園,西側不遠處是新鴻基ICC商業綜合體,均能形成聯動效應,而長隆萬博、珠江新城也都在半小時通勤圈內。
在這個半小時通勤圈內,南站CBD的房價只相當于長隆萬博的1/2,不到珠江新城的1/5,這就形成一個顯著的“水位差”,有利于資金流、產業鏈、人才鏈向南站的導入。
更關鍵的是,整個南站核心區的住宅用地極少,占比不到5%,教育配套更是少之又少,而萬科就將給片區帶來一所幼兒園以及36班九年制學校,可謂雪中送炭。
這樣的供求關系、這樣的配建誠意,決定了新地塊的產品天生就帶有稀缺屬性。
2024年是南站的兌現大年,2025年還將迎來足球公園、海珠灣隧道、廣佛東環的兌現,更是南站的高光時刻。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此時入手南站,“天時地利人和”都將站在你這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