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攻打臺灣只靠我自己很難取勝,必須由中央統一部署。”這是1950年,粟裕對毛主席的緊急報告中的一句話。毛主席看到后并沒有因為粟裕的臨時退縮而生氣,反而哈哈大笑,究竟為何?
我們都知道,臺灣至今還是我們的意難平,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曾有機會收復臺灣,后來因為種種原因,錯失了機會。而當時負責攻打臺灣的總指揮就是我們的“常勝將軍”粟裕。
粟裕很早便展現出自己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是一位有勇有謀的革命將領。粟裕曾經說過,戰斗只要有六成的把握,他就會打,而且戰無不勝,所以毛主席對粟裕的期望很高。
1949年5月,在解放戰爭取得全面勝利之后,蔣介石等人全部逃至臺灣。我們距離全國統一只剩臺灣一地,所以此戰至關重要。可是該由誰負責呢?中央經過再三商議,為了保證萬無一失,點名粟裕全權負責。
攻打臺灣和其他地方完全不同,臺灣是島嶼,四面環海,海戰不可避免。而我軍的海戰經驗匱乏,戰士多數都是北方人,不習水性。空軍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當時我們的空軍裝備落后,人才緊缺。所以粟裕明白,想要順利攻取臺灣,戰前準備至關重要。
人員的問題可以得到解決,因為毛主席對粟裕無比信任,只要粟裕想要,毛主席都會無條件支持。可問題就是人數夠,船只不夠,要想同時讓這些戰士登船作戰,至少需要上千艘船。而當時國內的鋼鐵生產總量只有不到兩億噸,短時間內肯定造不出上千艘戰船。
內部的因素還只是其中一方面,外部因素更為關鍵。本來登陸戰就是易守難攻,當蔣介石知道粟裕準備進攻臺灣時,又不惜花費重金購買大量戰機,從日本調來2萬日軍進行防守。如果是在陸地發動戰爭,打敗了還可以撤退。在海上作戰,一旦戰敗,必會全軍覆沒,退無可退。
所以此戰必須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否則便會功虧一簣,粟裕一改往日勇猛直前的風格,格外謹慎。因為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這已不是一個司令可以掌控,粟裕只能把攻臺計劃暫時擱淺,急忙上報總部。
后來就有了粟裕對毛主席的報告,粟裕希望由黨中央統一指揮部署,協調各方面的配合,或者由林彪和劉伯承代為指揮,粟裕負責配合工作。
毛主席知道其中的利害關系,雖然表面上說:“粟裕這小子怎么想要退縮,婆婆媽媽的。”但是毛主席對粟裕的做法感到非常高興,毛主席知道,這就是一位優秀的統帥,面對超出自己掌控的事,不會貿然行動。
就在毛主席準備重新部署攻臺計劃時,抗美援朝戰爭打響了。比起蔣介石,朝鮮戰場更加重要,一旦美軍突破鴨綠江,將會直面我國的大門。最后黨中央權衡再三,只能暫時放棄攻打臺灣的計劃,優先出兵支援朝鮮。
雖然攻臺計劃最終泡湯,但是不難看出,粟裕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和對敵我雙方軍事力量準確判斷的能力。毛主席曾經說過,如果再有機會攻打臺灣,粟裕依然是不二人選,可以看出毛主席對粟裕的無比信任。
別人都知道粟裕善于作戰,只有毛主席知道,粟裕最大的優點其實是謙虛謹慎,為人低調。粟裕的低調甚至都讓經常敗在他手下的胡璉以為他沒什么能力。
粟裕并不是沒有能力指揮臺灣作戰,反而是最合適的人選。只是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擔心自己資歷不夠,應該由經驗更豐富的司令擔任。
最后沒有順利攻下臺灣成為了粟裕一生的心病,在粟裕的房間里,始終掛著一張臺灣的地圖。雖然早已離開了戰場,但他從未忘記這件事,這也是他一生的遺憾。
麥家在人生海海中寫道:“沒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可是對于收復臺灣這件事,我們都希望可以完成。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如果沒有朝鮮戰爭,或者朝鮮戰爭不是在哪年發生。盡管困難重重,粟裕一定會取得那場戰爭的勝利,因為他的信念無比執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