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本地人是懂得幽默的,關于成都發展的格局,網上編了一個段子“成都地鐵北到升仙湖,南到澳大利亞”,升仙湖,也就出了成都二環。這個段子是如此讓成都人耳熟能詳,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道出了成都的發展格局現狀。
成都不能只是一路向南
1999年,向東向南發展成為了成都的城市發展戰略。在以后的二十多年里這一規劃基本得到了遵循,尤其是成都向南,沿著筆直的天府大道一路孕育出了成都高新區、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等重磅城市單元,也讓成都撐起了新一線城市第一名的城市界面。
但事實的另一面就是,成都的高端產業、新興園區在城南過分集中,在其他城市區域,新興產業布局不夠。大量的城市人口,每天如潮汐般涌向城南,一系列城市病伴隨而來,每到上下班時間、通往城南的大道上總是過分車流滾滾,擁堵塞車那是常有的事。
而對在這個城市生活,尤其是對那些沒有在城南置業的更多民眾而言,則意味著在路上花費了更多的通勤時間,上過班的人都知道長途通勤的酸爽,尤其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重復。《2024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中,成都人的平均通勤距離為9.7公里,平均耗時僅38分鐘。好于全國很多城市,但是依舊存在極大的改善空間。
特色園區環布,才是幸福成都
破解辦法很清晰,就是依托成都各區域發展稟賦,打造各具特色的產業園區,實現工作、消費、生活的就近化,而不用每天在龐大的都市里來回奔波,頂著夜色來回。
黃田壩,位于成都的西郊。出名,是因為這里有著著名的成都飛機工業公司,殲10、殲20、梟龍、翼龍等型號都是從這里走了出去,揚名世界。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成飛的所在地,屬于成都青羊區。
青羊區,成都最具歷史氣息的中心城區。”成都原點”就位于青羊區文武路與鑼鍋巷交叉路口西側。在青羊區,保留著成都最原汁原味的成都歷史,“皇城”、“少城”、“青羊宮”、“杜甫草堂”都位于轄區內,是當之無愧的“成都源城”。
過去,青羊區與成飛的發展幾乎是割裂的,坐擁132廠與211所的青羊區,在航空產業上并沒有過多的主動作為。
情況在2021年發生了變化,青羊區第八次黨代會正式將“人文青羊·航空新城”確定為區域發展的建設目標,明確將航空產業作為全區支撐性主導產業。青羊區從單核驅動,變成了源城與新城的雙核并舉。
現在的“航空新城”,是成都最大的航空產業集群,2023年,實現產業營收突破880億元。占市場規模三分之二以上。今年預計航空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5%,總量和增速繼續在四川全省、成都全市保持遙遙領先。
航空新城既是產業聚集高地,集聚了2.61萬家經營主體,其中航空重點配套企業213家、高新技術企業212家、“專精特新”企業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8家、規上企業291家。
航空新城也是創新高地,“國家高端航空裝備技術創新中心”建設項目(簡稱“航空國創中心”)由中航工業集團與四川省政府聯合共建,于2022年12月30日獲批成立,是國防領域第一家、航空領域唯一一家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作為“國家隊”,2023年底,航空國創中心在青羊航空新城正式揭牌,2024年,航空國創中心運營中心實體化運行。
除了青羊區的航空新城,作為全國航空產業的高地,成都全市各個區域也在各顯神通,利用區域特色發展航空產業。
在雙流區,今年1月,“空中客車飛機全生命周期服務項目”建成投用。該公司由空客公司、TARMAC Aerosave公司及成都市雙流區政府合資成立,目標瞄準了大飛機的改裝和綠色循環運用。根據測算,未來20年,中國將有超過3000架在役飛機面臨退役,該項目的前景可想而知。
在新都區,則有著包含航空大部件、航空發動機、民用大飛機三大板塊的航空產業園,國產大飛機C919的機頭就在批量生產。
不僅是航空產業,最近幾年,成都所有的主城區都在現代產業園區的發展上交出了答卷。
在金牛區,重點打造了軌道交通與衛星互聯網與衛星應用產業。成華區著力發展了機器人產業,錦江區則在人工智能產業上發力,而武侯區則擁有著微波射頻、大健康產業集群。
這些分布在全成都東西南北的園區,為在成都這個龐大都市里生活工作的人們,提供了就在家門口的大量優質工作崗位。起早貪黑,一擁而上向南去的潮汐現象,越來越開始得到了緩解。
產城融合才是新園區
建了園區,引進了產業,并不意味著這個園區真正“立”起來了。
光鮮的新園區,是城市里一個個孤立的存在,只有單一的產業功能沒有綜合的城市功能,這樣的園區,在成都在中國各地都不乏其例。
成都高新西區,是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的核心承載園區。京東方、富士康、英特爾、德州儀器、西門子等國內外大型企業云集,形成了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以及網絡通信四大產業鏈,即使在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版圖中,都占據了重要位置。
但是由于當初的理念、規劃等多方面因素,高新西區給當地人的直觀印象就是一個純碎的產業園區,廠房、工人、就構成了一切,
在功能上也過分偏向制造,與園區發展密切相關的商務商業功能基本付之闕如。員工更是典型的白天來晚上走,入夜之后,園區就成了一座空城,園區與周邊的城市完全是割裂的而非一體的,園區是園區、城市是城市,周邊的居民也因為并沒有享受到園區發展的利好,反而因為車流、人流的擁堵不堪其擾。
推進產城融合,就成為了成都高新西區提質增效發展的關鍵。
2023年11月18日,成都高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屬成都高新西區發展建設有限公司與萬豪國際集團簽署合作協議,將在成都高新西區投資運營一家萬豪酒店。這將是成都高新西區首家萬豪酒店。
國際品質的五星級酒店的入駐,毫無疑問是對園區發展的重大利好,商務洽談和簽約等活動可以一站式解決,而不需要假手他地,往來奔波。
在園區環境上,成都高新西區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預計未來三年,成都高新西區將提升路網長度約55公里,開放打造品質公共空間約350萬平方米 ",綠芯公園等項目不斷落成。
在對人才的支持上,科學家公寓、人才公寓等多層次人才保障也在不斷落地,未來共計有約64萬平方米公寓,50萬平米保障性租賃住房落成,可滿足各類人才多樣化、多層次的住房需求。
在成都高新區的最新總規中,對高新西區的定位變成了“現代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區、公園城市創新發展示范區”。
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幾個字的變化背后是對產業園區發展的再認識再提高。
園區現在是新維度的競爭
硬件提升了,對產業發展也有了清晰的思路,園區的發展是不是就能高枕無憂了?
答案顯然沒有這么樂觀,隨著中國園區發展從增量時代逐步過渡到存量時代,園區競爭力的比拼維度更加多元。
專業的產業園區研究機構方升,就認為現在的產業園區要想脫穎而出,需要在產業投資能力、產業服務能力、產業招商能力以及園區產品力等產業運營能力指標下功夫。
現在的園區發展,既要實現產業招引,更重要的是實現產業孵化,從金融、人才、科技、市場幾方面不斷做精做細。
相比園區招引而來的大型企業,孵化中小型企業難度更大。
這意味著園區的投資經理或類似部門,需要對全球的前沿與細分產業領域有著深入的了解,然后再是圍繞這個領域對入駐企業進行從1到10的孵化、引導, 這至少意味著為中早期企業提供投融資服務,幫助企業招攬高層次人才,與科研院所或大企業合作實現技術突破,園區搭臺幫助園區企業“找訂單、拓市場”等。
這個過程有可能比較漫長,但是一旦實現突破,則意味著科技和產業“雙向奔赴”, 實現“1+1>2”的效果,被孵化的企業對園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更是非比尋常,帶來遠超尋常招引的回報。
在這個問題上,成都很多園區都在認知上達成了高度共識。
高新西區、溫江區、郫都區,圍繞電子科大(清水河校區),打造了清水河高新技術產業走廊,深化校地企協同創新,加快研發平臺集聚提能,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近年來在全球聲名鵲起的天府國際生物城,不斷刷新中國藥物出海記錄的背后,則是2016年建園之初,就致力于在全球產業體系中“找坐標”,聚集頂尖產業資源。
而在持續推進‘立園滿園’中,天府國際生物城深入實施了‘鎮園之寶’計劃和企業梯次培優行動,不斷壯大優質創新型企業集群。
作為有口皆碑的創業創新性價比都高的城市,成都需要做的就是持續對外宣揚自身的城市價值,放大優勢,吸引、孵化、服務優質創業人才在成都園區里興產興業,未來的成都,必將更加可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