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第一新聲,作者/琳玉
從年初的600萬,到如今3573.6萬,短短數月,雷軍的抖音粉絲已飆升近30倍。
2019年入駐抖音至今年年初的五年間,雷軍的粉絲數也僅緩增至600萬,但今年,雷軍成為當之無愧的流量王。“想都不敢想!”近期,雷軍在談及這一變化時難掩欣喜:“這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數字。”
2024不僅是雷軍個人的高光,更是整個小米集團的激動之年:小米集團第二、三季度報連連刷新記錄、小米汽車銷量屢創新高、集團現金儲備高達1516億元等等亮眼成績令業界及“友商”們側目不已。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小米的高端化戰略再攀高峰,出海業務也取得顯著突破,似乎每一步都踩準了行業機遇流轉的節拍……
自2018年起,“互聯網已死”的論調一度引發行業討論,而如今,雷軍的一套互聯網思維仍是小米高速發展的關鍵引擎。實際上,早在1997年金山軟件首次遭遇互聯網沖擊后,雷軍就開始了對互聯網的研究和思考,雷軍本人也曾多次公開分享“小米方法論”的核心——互聯網思維及互聯網思維的七字訣。這不僅是雷軍近三十年沉浮的智慧結晶,更涵蓋爆品打造、用戶溝通、人才選拔及危機應對等全方位策略。
“雷軍的成功,能否復制?”2014年,雷軍在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激情演講:“小米所倡導的互聯網思維是完全可復制的!”10年后,當我們再次審視這一經典之問時發現,波詭云譎的市場環境并沒有孕育出第二個小米,但當下的互聯網圈、科技圈甚至汽車圈已經在小米模式的影響下,發生了深刻的變革。
深入雷軍內核,探索“小米方法論”全貌,不妨從他的成長軌跡、處世哲學及小米發展歷程等關鍵節點中來細細揣摩。追尋時代之光、發掘閃耀群星。11月,第一新聲“2024年度中國科技行業最佳CEO榜”正式啟動,本期【年度人物】我們將一同剖析“雷軍智慧”與“小米傳奇”,透視其背后的商業哲學。
1.0:研究風口,做風口上的豬
雷軍的一生,都在追逐風口。
1987年,少年雷軍從湖北仙桃市沔陽中學畢業,進入武漢大學計算機系開啟了長達20年的程序人生。
人生軌跡的變遷,常與機緣巧合相伴。入學不久,雷軍在圖書館偶然翻到一本《硅谷之火》,書中描繪的70年代計算機革命浪潮與硅谷創業傳奇故事,讓他熱血沸騰。當時這本售價僅2.14元的書,卻改變了雷軍的一生。自此,夢想之火被徹底點燃,“做一個偉大的人,辦一家偉大的公司。”成為雷軍的人生目標。
帶著這樣的熱情,雷軍在大學期間開始了實踐與探索。
1989年暑假,雷軍和當時在武大計算機系留校任教的王全國一起,寫出了一款加密軟件BTILOK,此后7年時間里,這款軟件不斷更新,版本從0.99到3.0,累計為雷軍和王全國等人賺到了超過100萬元。
2023年雷軍與王全國的合影
BTILOK成功后,雷軍又與大學同窗馮志宏,寫出了針對新病毒的軟件“免疫90”,定價260元,在武漢當地也收獲了一批客戶。在那個武漢房價僅數百元/㎡的年代,雷軍通過編寫軟件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多年后談及昔日的學長和同學,雷軍依然滿懷感激:“一個人能力再強也是有限的,找互補的朋友一起干 ,成功概率會大很多。”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正值中國的信息產業風口。
1991年,21歲的雷軍畢業后被分配到北京航天部下屬的某軍工研究所。同年,他在計算機展上,與獨自開發WPS被譽為“中國第一程序員”的金山創始人求伯君結緣。不久后,求伯君向雷軍拋出橄欖枝,次年1月,22歲的雷軍放棄了“鐵飯碗”正式成為金山的第6號員工。
后來,雷軍按照公司安排,成立了北京金山,擔任開發部經理,金山團隊逐漸發展壯大。雷軍把那段時光稱為“陽光燦爛的日子”:“我們的團隊擁有一群頂尖的程序員,WPS一路高歌,運行在幾乎中國每一臺電腦上。”
直到微軟來了……
1995年,Office軟件進入中國大陸銷售。一時間,國內盜版、山寨泛濫,免費的Office迅速在國內占據大量的市場,雷軍和金山遭遇重創。當年,雷軍帶領團隊推出耗時3年、斥資千萬的Windows版辦公套件“盤古”遭遇滑鐵盧,銷量慘淡,全年營收暴跌至前一年的1/3。
到1996年,昔日的百人研發團隊,精英流失大半,珠海辦公室團隊從巔峰的200多人驟降至一二十人;11月,金山資金告急,僅剩一兩百萬,為解銷售燃眉之急,雷軍親赴一線站店銷售,深挖用戶需求,隨后推出《電腦入門》、《金山影霸》等爆款附加軟件,因為用戶需求切得準,也賣得很火,基本解決了金山的生存問題。
暫時幸存于微軟的壓力之下,但金山的危機難以解除,26歲的雷軍痛感“理想破滅”。1996年4月,雷軍短暫地離開了崗位,開始了一段放空生活。
金山的危機,似乎正預示著信息產業通用軟件正在退潮,洶涌而來的是新一輪的互聯網風口。
休假的那段時間,雷軍沉迷在一個叫作CFIDO的BBS站點中。當時,金山軟件承擔建設了北京的“西點”和珠海的“西線”兩個站點。雷軍當時在“西點”上管理“程序人生”板塊,成了網絡發燒友。
在CFIDO論壇期間,雷軍還常與馬化騰、丁磊等網友交流技術。隨后,逐漸地有不少人開始思考互聯網創業,如馬化騰的“網絡尋呼”后來發展為QQ,丁磊則致力于建立中國電子郵件系統,后創立了網易。
當雷軍正在全力挽救WPS時,全球已然掀起了互聯網熱潮。美國在線(接入服務商)、網景(瀏覽器廠商)和雅虎(一站式門戶網站)等互聯網企業應運而生。1995年亞馬遜成立,互聯網再次邁向新階段:Email、游戲等基于信息的通信、傳播和娛樂消費均全程在線完成,而電子商務更是開啟了互聯網影響實體經濟的序幕。
在國內,1997年末,丁磊從體制內辭職創立網易;次年11月騰訊成立;緊接著12月,四通利方與華淵合并,新浪網誕生。1999年,阿里巴巴與8848相繼創立,中國互聯網正式迎來了風起云涌的黃金時代。
雷軍就這樣,與第一波互聯網創業風口擦肩而過。
但身在金山的雷軍,也感知到了互聯網的洶涌澎湃。1998年10月,網易剛成立1年,團隊大概還只有5個人,雷軍曾開出1000萬人民幣收購網易,遭丁磊拒絕。僅隔兩月,網易融資1000萬美元,估值飆升至6500萬美元。
此事對雷軍觸動頗深。在互聯網盈利模式尚不明朗之時,一家公司在兩個月內估值竟然增長了幾十倍。而更大的沖擊更是接踵而至,2000年,中國門戶網站迎來了上市潮,中華網、新浪、網易、搜狐相繼登陸納斯達克,一時間,互聯網公司估值飆升速度超乎想象,他們迅速崛起,短短幾年,營收規模、公司估值已經遠超早十年的金山軟件。
同樣是編程序、寫代碼,一位程序員從軟件公司跳槽到互聯網公司,頓時就身價百倍,為什么?憑什么?通用軟件在互聯網時代已經難以自處。后來,雷軍在口述《小米創業思考》一書中坦言:“金山作為一家老牌軟件公司,在互聯網時代似乎有些跟不上節奏。”
時代風口流變,個人認知也隨之顛覆重構。雷軍不甘做時代的看客,但當時他雖然已有十年商業經驗,仍然想不明白:這些公司靠什么掙錢?什么時候能掙回燒掉的錢?
帶著疑惑重重,雷軍決定投身互聯網,邊干邊悟。
1999年年初,雷軍帶領團隊在金山內部建立了卓越網,按時間來算,可以說雷軍與易趣網創始人邵亦波、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是最早一批做互聯網電商的人。
卓越網團隊
一直到1999年10月,雷軍突然想通了:互聯網實際上是一個工具,當下做電子商務最有前途,傳統公司應用互聯網最快的方式就是電子商務,這就是所謂的“水泥+鼠標”。
2004年,雷軍意識到卓越網已經錯過了最佳的發展時機,9月,雷軍以7500萬美元的價格將卓越網賣給了亞馬遜,雷軍借此成為千萬富翁。
賣掉卓越網以后,雷軍曾思考了半年多,什么是互聯網。最終他得出結論:互聯網不僅僅是一次技術革命,更是一次觀念的革命;未來將融合到各行各業。
從大學期間編寫殺毒軟件賺到第一桶金,到通過WPS吃到中國信息產業的第一波紅利,再到創立卓越網成為千萬富翁,雷軍的創業征程,步步緊跟時代發展脈搏。如果要總結早期雷軍創業成功的關鍵詞,那一定是:“站上風口!”
后來,雷軍在一次采訪中說到:“站在風口上,豬都能起飛。”這并不是機會主義,而是在大的時代流轉面前要懂得取舍,尋找新機會時,既要放低姿態、虛心學習、也要把握時機,順勢而為。
2.0:風口上的哲學:“小米模式”磨礪成型
2007年,金山軟件輾轉多次終于上市。38歲的雷軍卸任CEO,轉身尋找下一個時代的風口。
離開金山后,雷軍開始做起天使投資人。2009年,魅族創始人黃章做出了國內首款全觸屏手機魅族M8,據黃章回應,雷軍曾有意投資10億獲得魅族30%的股份,當時黃章沒有完全拒絕,后來正式答應雷軍時,雷軍則表示自己已經決定做一家軟件公司。
只是,經過深思熟慮后,雷軍并沒有選擇做一家軟件公司,而是看中了下一個風口市場——智能手機。
00年代,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上有蘋果、三星、中興、華為等一眾國內外巨頭。怎么去挑戰這些巨無霸?雷軍看到的機會是:市場上的主流企業都是硬件公司,而自己如果利用互聯網方式做手機,把軟件、硬件、互聯網融為一體,將具備顛覆行業的空前競爭力。
“軟件、硬件、互聯網”這就是小米的“鐵人三項”模式和思考。
思路確定后,雷軍分別在微軟、摩托羅拉、谷歌三家公司找到了當時在軟件、硬件、互聯網三方面最領先的人才,搭建了一只精銳的團隊。
篩選人才,雷軍十分嚴苛。早期,雷軍曾力邀在摩托羅拉上班的錢晨加盟,經過數月的深談,錢晨一度點頭。但后來雷軍發現錢晨只看重薪資,不在乎股份,認為他缺乏創業精神,最終未成為合伙人。據說,當時小米實習崗位都需要9次面試,甚至面試官包括聯合創始人和雷軍本人。雷軍認為:“光能干還不夠,一定要找有共同的愿景、有能力、有責任心的人,找不需要管理者盯著就能自驅動、自己干的人。”
2010年4月6日,40歲的雷軍在北京創辦了小米公司,最終敲定8位創始人。
雷軍、林斌、黎萬強、黃江吉等人在公司第一天喝小米粥
成立小米,雷軍非常低調。
行業內第一次知道雷軍要做手機,已經是2011年的7月,當時,小米只在北京舉辦了一場小型媒體溝通會,便迅速獲得了行業關注。
2011年7月,雷軍帶領小米科技獲得晨興資本、順為基金、啟明創投以及IDG資本的A輪4100萬美元融資。同年12月,小米科技又獲得淡馬錫、高通創投的9000萬美元投資。
發展初期,公司不懂硬件,就先從軟件干起;操作系統復雜,小米就基于開源系統,聚焦智能手機初期最常用的功能:打電話、發短信、通訊錄和桌面。通過專注這四大核心模塊,小米成功簡化了這一復雜的系統工程。
“專注”,也成為后來小米方法論的關鍵詞之一。
2010年8月16日,小米發布第一代操作系統MIUI,獲XDA開發者論壇大神推薦,在國際發燒友中一炮而紅,這給了雷軍巨大信心。但系統做好后,用戶從哪里來?
雷軍組織員工建立論壇,招募志愿者參與“刷機”活動,為了將MIUI系統刷入志愿者手機中,雷軍采取樸素的推廣方式,動員全員在各種社交平臺發帖。基于過往在CFIDO管理論壇和創辦卓越網的經驗,雷軍深知發帖推廣的重要性,并為自己設定了每日發布300篇高質量帖子的目標,確保內容適應不同論壇風格,避免被視為垃圾信息刪除。
建立社區后,小米的粉絲經濟快速崛起,為后來確定“用戶溝通策略”打下了基礎。
盡管刷機在當時是一項“勇敢者的游戲”,失敗“變磚”經常發生。但經過全員努力,小米在第一周就招募到了100位志愿者。第二周200人,第三周400人……用戶就這么增長起來。
為了能盡快滿足用戶需求,根據用戶意見快速迭代產品,小米又創新了一種前所未有 的“互聯網開發模式”,MIUI成了全球第一個每周更新的操作系統,這種模式一直堅持到今天。
當時,MIUI社區論壇迅速匯聚了中國最活躍的手機發燒友群體。那段時間,小米團隊全員投身論壇,每日搜集用戶反饋與吐槽,新功能開發更是通過用戶投票決定。這一策略讓用戶看到自己的建議被采納,極大地提升了參與感和自豪感。沒有任何宣傳,憑借這種口口相傳的力量,MIUI團隊積累了第一批忠實粉絲,同時,也擁有了一個龐大的10萬人的產品開發大軍。
一年后,MIUI在零推廣、全封閉開發下,用戶量突破30萬,這批種子用戶成為小米手機發展的關鍵基石,也標志著小米“米粉”生態的初步成型。時至今日,據行業預測,小米當前的米粉數量已逼近1.5億大關。
MIUI逐漸成熟,手機業務提上日程。
第一次做手機,如何快速進入大眾視野?小米的答案是:直接對標行業的最頭部。
當時小米造手機,非蘋果供應鏈不用。一家一家磕下了所有供應商后,2011年8月16日,41歲的雷軍在北京798發布小米1代,售價1999元,遠超當時國產手機均價700元。但雷軍低估了米粉熱情,30萬臺預估庫存22小時內被搶空。最終,小米1代銷量突破790萬臺,這對一家硬件行業新手而言,堪稱奇跡。
首戰告捷后,小米緊跟趨勢。前三年僅推5款手機都成為了爆品:小米1代售790萬臺,2代售1752萬臺,3代售1441萬臺;紅米1代售4460萬臺,紅米Note售2743萬臺,推動小米營收飆升。
連續的現象級爆款,對雷軍來說,一個夢幻的開局。而雷軍總結其中原因只有一個:“給用戶提供了前所未見的產品力和顛覆性的用戶體驗。”
手機業務蒸蒸日上,小米開始思索加速布局,鏈接智慧生活,拓展業務版圖。2013年,小米開啟智能生態布局,把電視屏幕理解為手機屏幕的外延,并以此為突破開發了小米盒子、小米電視、小米路由器。當年底,小米又啟動了生態鏈計劃,短短的一兩年內,小米移動電源、小米手環、小米空氣凈化器等爆款產品迅速搶占全球市場份額。
另一方面,貫穿全系產品、服務的技術平臺也隨即建起來。2012年,小米云服務立項,2013年11月,小米大數據業務開啟。2014年,小米發布IoT模組,正式啟動IoT平臺業務。
2014,小米用了三年時間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三,并登上了《時代》周刊,估值460億美元,成為當時全球估值最高的未上市科技公司。
然而,頂峰往往預示著危機。2015年,小米手機未能完成當年的銷售目標,由此進入了兩年的低谷期。
快速發展的小米遇到了規模擴張的通病:業務失去專注度,很多部門開始銷售額導向、KPI導向;“我們嚴重低估了硬件工業的難度”后來雷軍在反思這段經歷時多次提到:互聯網的模式沒有問題,但是硬件和軟件不一樣,研發和制造都需要大量的投入。
2016年5月,雷軍親自接管手機部,并且明確了要以“交付、創新、質量”為抓手,全面補課。
通過優化管理團隊、提升供應鏈能力、加大核心技術投入、嚴格把控質量等方法小米逐漸重回正軌。2017年第四季度,小米手機重返全球前四。
在手機行業,銷量一旦下滑,幾乎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逆轉,小米之所以能夠擺脫“死亡螺旋”重點在于:一是及時止損改變策略;二是早起積累的忠實用戶在最艱難的時刻依然選擇支持;三是小米前期嚴選人才,團隊凝聚力強,也是實現逆轉的根本原因。
重回正軌的小米,再度高歌猛進。2018年小米上市、2019年成為最年輕的《財富》世界500強,2020年重回世界前三……
2020年8月,經過長達半年多的反復討論,小米進行了創業十年的集中大反思,并由此明確了小米永不更改的“三大鐵律”,以及新十年發展的“三大策略”。
“三大鐵律”分別為:技術為本、性價比為綱、做最酷的產品。在持續增長的研發投入下,小米的技術基礎越發扎實、深厚,在相機、充電、人工智能算法、語音交互、IoT模組與平臺等眾多領域推出了源源不斷的重大創新,并且不斷刷新業界新技術、新工藝、新體驗標準的首發紀錄,成為這些領域的技術革新引領者之一。
在“三大鐵律”的指引下,小米正在穩健地執行“新十年的三大策略”,即重新創業、互聯網+制造、行穩致遠。
回看小米的創業征途,其獨特的方法論與思維體系值得深入學習。其中,互聯網作為貫穿始終的核心理念,被頻繁提及。隨著小米的業務的不斷深入,雷軍對互聯網的理解也日益深刻,先后經歷了幾次長考,終于得出了對互聯網思維的思考總結——“互聯網七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快。
“專注”即將有限的資源投入足夠聚焦的業務線中,才可能形成最大化的競爭力、拿出足夠好的產品與服務。因此,一次解決一個最迫切的需求是最好的選擇,在業務選擇上如此,在具體產品上也是如此。
“極致”既是一種產品觀,又是競爭策略,還是經營策略。極致就是做到能力的極限,做到別人做不到的高度。在實踐中,“極致”有兩重含義:一是心智上的無限投入,不遺余力爭取最好。二是無限追求最優解,認知觸達行業和用戶需求的本質。
“用戶口碑”是所有產品成功的關鍵因素,這是公理。良好的口碑從何而來?從小米的實踐來看,好產品、便宜的產品、又好又便宜的產品都不一定能帶來口碑,只有超過預期的產品才能帶來口碑。而產品/服務一旦有了好口碑,就能自傳播、自轉化。
“快”在所有企業運轉的研發進展、庫存周轉、資金回籠等各個方面都有較多的要求,而小米方法論的特色是:重視公司在業務發展和面對用戶反饋時,洞察、反應、決策、改善的速率問題。小米的客服有一個“100分鐘必有回應”的原則,即從用戶在新媒體平臺上反饋問題,到接入小米客服回復第一句,要在100分鐘內達成。在目前龐大的互聯網空間中,這一速度是驚人的。
在“七字訣”的基礎上,小米互聯網思維進一步的思考、延展和實踐,還在很多具體領域中推進了一系列模式的探索。比如與用戶交朋友、爆品模式、高效率模型和新零售模式(幾種模式的細節可查閱《小米創業思考》)。
至此,小米已構建起一套成熟的方法論體系,并在智能手機、智能制造及生態鏈布局等多個維度均得到了實戰檢驗。雷軍憑借其獨到的思維洞察,成功引領小米從軟件領域跨越至硬件制造領域,不僅深刻影響了國內企業,更在全球范圍內激起了廣泛回響。
3.0:自成風口,煉成非傳統“營銷之神”
“優秀的公司賺取利潤,偉大的公司贏得人心。”
深挖細節不難發現,小米方法論前期重視爆品、創新與戰略布局。而近兩年來,通過講品牌故事、打造創始人IP,使小米一舉躍升為國民品牌、雷軍本人也成為國民企業家。這對小米而言,無疑是又一次重大突破。
在贏得人心方面,雷軍有想法、有方法也有天賦。同行絞盡腦汁,他卻能游刃有余。無論雷軍是否愿意,行業已經為他加冕“營銷之神”的稱號。那么雷軍究竟秉持著怎樣的營銷哲學,又運用了哪些獨到的方法呢?
首先,借互聯網造勢吸睛,再打出超預期的產品或價格。
以小米汽車為例,首款車型問世前,先通過兩場發布會高調掀起兩輪風暴。2021年3月30日,小米公告正式宣布進軍智能電動汽車市場,“雷軍再創業”、“10年投入100億美元”這幾個關鍵詞瞬間在汽車圈激起千層浪。兩年后,2023年12月28日,小米汽車再度出手,技術發布上,不僅高調對標保時捷、特斯拉等豪華品牌,更以一系列創新理念直接向市場其他高端車型發起正面挑戰。
通過前期造勢,網絡上內關于小米SU7的外觀設計、價格定位等討論已然沸沸揚揚。到今年3月28日,小米SU7正式亮相,盛況空前——僅僅4分鐘預定量破萬,27分鐘內攀升至5萬,這個成績放在整個汽車行業里,都堪稱罕見。
發布會現場,雷軍還邀請到了李斌、李想、何小鵬、魏建軍、張建勇等一眾車圈大佬。這一豪華陣容在在事后也被觀眾津津樂道——當時每位受邀大佬的微妙表情,都成為了這場活動最生動的免費“代言”。
第二:杜絕一切盲目樂觀與傲慢,保持警醒、謙遜。
造車對于小米而言,是一個嚴肅而慎重的選擇。2021年,國內外發展格局變化,小米遭遇美國制裁,消費電子領域幾乎所有巨頭都已下場布局新能源汽車。決定造車后,雷軍發現汽車各團隊對產品定義、技術選型、供應鏈計劃、團隊擴張方案意見不一,割裂嚴重,經過反復討論,小米總結出了大公司做新業務的三個大坑:認知錯位、慣性思維、偶像包袱。
如何避免這三個大坑?雷軍總結的方法是:始終堅持創業團隊心態,杜絕一切盲目樂觀與傲慢,保持警醒、謙遜,甚至保持對生存的恐懼。
雷軍本人是將“謙遜”展現淋漓盡致的典范。為了深度理解并精進汽車制造,他重新學習開車 、開賽車,考取賽車執照,并以一場從北京到上海、長達15小時的直播駕駛,親身測試工程車。
在新車交車儀式上,雷軍逐一為車主開門并合影留念,還親手遞上鑰匙。在現場,雷軍滿臉笑容,態度親和謙遜,絲毫沒有世界500強企業的董事長的架子,此舉在汽車圈無疑是開創性的。此后,“千億總裁親開車門”引爆熱搜,小米品牌與雷軍在用戶心中的好感度飆升。
第三,將行業內那些司空見慣的指標,轉化為直觀可感、生動鮮明的呈現形式。
經典案例是,在小米手機攝像頭的宣傳中,運用了“四片玻璃鏡頭”的表述,雖然這是行業的標配,卻在消費者心中樹立了高級配置的形象。后來360創始人周鴻祎也深受啟發,他意識到:同樣的產品,通過不同的描述方式,可以產生截然不同的市場效果。
類似的營銷策略案例被小米廣泛運用:比如小米筆記本官方文案稱其“比一分錢硬幣還要薄”,展示的硬幣卻是豎立狀,非平鋪;再比如,小米工廠標榜的六層上漆工藝、9000噸壓鑄機,在汽車制造業者眼中,只是生產過程中的常規配置。
第四,深入洞悉用戶心理,講用戶想聽的內容。
小米經過市場洞察發現,在家庭購車場景中,男主人擁有選擇權,女主人擁有否決權。基于這一洞察,小米SU7發布策略大膽精簡,弱化200項賣點,僅聚焦色彩設計、防曬功能與小愛同學三大核心亮點,精準擊中女性車主喜好,更帶動了家庭第二輛車的購買需求。這一正向反饋直接加速了小米SU7的市場成交速度,銷量表現也遠超一般車型。
在雷軍看來:“產品和營銷是一體兩面,都需要對用戶群有足夠的洞察力,敏銳地感知如何說服消費者。”小米近年來不斷強化這一能力,雷軍在今年的一次訪談中透露,SU7的成功離不開連續四年舉辦的年度演講。在籌備年度演講的過程中,小米團隊通過分析公眾輿情,精準捕捉大眾關注點與期待,通過年復一年的價值理念輸出,使得企業與用戶的價值觀日益趨同,讓產品贏得更高概率的用戶認可。
最后,營銷是方法,人人可用,真誠才是必殺技。
此前,劉強東在一檔節目上表達了對雷軍的贊譽:“不要和雷軍比營銷,這塊我們比不過他。”實際上,除了一些創新的市場方法外,小米最核心的營銷手段是對用戶的真誠。
2018年4月上市前夕,小米宣布“硬件綜合凈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瞬間引爆輿論,收獲大量消費者認可,雷軍因此被譽為“良心企業家”。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家上市公司以法律文件的形式,約束自己的硬件綜合凈利潤率。將小米和市場上追求高利潤、品牌溢價,無視消費者需求的企業自動劃分到了兩個陣營。
目前,被業界廣泛認可的“小米最成功的一次營銷”還是當年蘋果以環保為由取消附贈充電器,引發消費者質疑吐槽。幾天后,雷軍發微博表示向優秀同行看齊,小米新機型也不在附贈充電器,一時輿論嘩然,而到發布會當天手機價格公布,包含充電器的“套裝版”僅比不含充電器的“標準版”貴1分錢,相比于蘋果的武斷,小米將環保的選擇權交到消費者手中。那年,小米手機的呼聲空前高漲……
時至今日,對于小米的米粉經濟、預售策略、代工模式和專利爭議等話題,市場依舊討論不斷,但雷軍和小米無疑是成功的,以一種非傳統的營銷方式,打破了固有的營銷框架,讓宣傳變得不再令人反感,反而充滿樂趣。
盡管雷軍的小米方法論已被市場驗證,但回顧歷史,盲目復制他人策略,也往往少有成功。即使是雷軍本人,在開拓新業務時,也從不拘泥于既有方法論,而是深入調研,全力以赴。雷軍不是爽文男主,小米方法論也非絕對真理,未來小米仍將將面臨諸多未知與挑戰……
只是,即便當下我們不使用小米手機、也并未選擇小米汽車,但我們更愿意向雷軍這樣的企業家,表達由衷的喜愛和深切的尊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