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城市綠心綠色供用能和碳管理項目入選《國家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典型案例》,是北京市唯一入選項目。作為“增綠減碳”的代表,通過建設地源熱泵能源站、分布式光伏、水蓄能等技術實現區域“增綠”,又通過建筑綠色化、交通電氣化、智慧能源管理和碳資產管理等方式促進區域的“減碳”。預計2025年全年負碳排放3364噸,實現區域全面“零碳”目標。城市綠心如何做到近零碳排放?這些低碳應用場景和經驗如何快速推廣?《副中心會客廳》帶您一同了解。
·本期嘉賓
北京北投生態環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李宏宇
1、在城市綠心,都有哪些地方會產生碳排放?
城市綠心在為市民提供休閑空間和改善城市環境的同時,也在灌溉養護、交通運輸、日常辦公、園區照明、建筑空調、游樂設施方面產生碳排放。
2、如何增綠?——綠電
綠電,是指在發電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為零或趨近于零的電力。這種電力對環境的沖擊影響較低,主要來源于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等。在中國,太陽能和風能是綠電的主要來源。綠電是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城市綠心通過兩個方面的實踐和突破,來推動能源低碳化供給。
?本地可再生能源充分挖掘,能用盡用
第一是讓建筑利用地下能源建筑運行能耗60%都是由供熱供冷產生,所以城市綠心三大建筑和公園配套建筑為了大幅降低能耗及碳排放,都采用了利用地熱能的地源熱泵系統作為能量來源,以熱泵為主的能源站承擔園區80%以上供熱量,年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1556噸。
第二是讓建筑本身可以發電,通過“屋頂光伏+儲能+交直流微網技術”,為建筑供應綠色電力,三大建筑屋頂安裝光伏172.4千瓦,東方化工廠原址廠房安裝光伏388千瓦,年發電量約62萬千瓦時,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策略,最大可能保障建筑用電優先使用來自光伏發電。
?外部引入綠電,提升區域可再生能源供應和消費比重
在城市綠心開展綠色電力交易試點示范,2023年促成完成綠電交易180萬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87噸。2024年預計外購綠電800萬千萬時,2025年預計三大建筑全部實現綠電外購,將大幅提升城市綠心的綠電使用占比。
3、如何減碳?
?綠色建筑
三大文化建筑實施公共建筑綠建三星標準,從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等方面采用技術措施共計11項,主要包括地源熱泵集中供冷/熱、室外海綿城市設計、光伏發電、采用節能機電系統等。通過采用各種節能措施,建筑本體節能提高30%,相比同類建筑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萬噸(約9457噸)。
老舊廠房則實施建筑技術改造二星標準,更新改造為公共服務、文化展示和體育休閑等多功能消費綜合體,植入城市功能促進城市更新,從消費側根本上節能、提效、降碳。
?綠色交通
城市綠心從電氣化替代及充電服務兩方面進行保障。電氣化替代方面,設置綠心內部電動擺渡車、觀光車、小型貨運車接駁運送各類人員及物資,全面配備電動清潔車、電動巡邏車等。充電服務保障方面,配置電動汽車充電樁、專用車輛充電樁,在綠心公共停車場按停車位的20%配置充電樁;同時正在研究充電樁升級工作,引導新能源車主有序錯峰充電,參與電網智能互動。
?智慧能源管理
內部構建以能耗數據為核心的能碳管理智慧平臺,接入城市綠心能源站、用水、用氣等能耗數據,開展多維數據智能分析,實現區域用能集中優化,通過以電折碳的方式,實時跟蹤綠心碳排放情況,提升區域全生命周期碳資產管理水平。
?碳資產管理
城市綠心聯合通州區電力公司和首都碳監測服務平臺,打造城市綠心園區級碳資產管理服務平臺,形成園區“電碳一張圖”,推演和建設碳中和路徑,建立碳積分機制,推進碳普惠應用,為與碳市場接軌打下基礎。
4、城市綠心經驗的推廣
城市綠心日常生產運轉所產生的碳排放主要來源于電力消耗,剩余少量源自燃氣消耗,電力消耗預計2025年全部實現綠電供應,所以電力實現了零排放;同時城市綠心憑借大尺度的綠化空間,園區植被每年可以形成5000余噸碳匯,抵消少量燃氣消耗產生的碳排放,經過測算2025年可以實現3364噸“負碳盈余”。
城市綠心是城市副中心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率先實現近零碳排放區域,是從“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的典型實踐,其建設理念對副中心其余城市組團推動綠色轉型發展有著重要示范借鑒意義,目前在副中心行政辦公區二期、老廠房改造等多個應用場景實現了復制和推廣。
城市綠心在規劃設計、施工建設、運營管理全環節節能降碳,建立了以平臺型電網企業與終端型用能企業聯合工作機制,相關做法、理念在未來大型城市開展生態治理與推動能源低碳轉型方面具有較強的推廣前景。
微信編輯:王靜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