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征途中,由于紅軍人員銳減,實力大損,紅三軍團與紅一軍團均被取消了番號,整個一方面軍縮編為陜甘支隊,紅三軍團成為了下轄的二縱隊,司令員和政委分別是彭雪楓與李富春。
長征結束到達陜北之后,中央恢復了紅一方面軍和紅一軍團番號,但是紅三軍團的番號沒有恢復,二縱隊被編入了一軍團,改稱紅四師,陳光與彭雪楓做起了搭檔,分任師長與政委。
陳光來自紅一軍團,是原紅二師的師長,與彭雪楓一樣,都是大名鼎鼎的猛將,按說強強聯合會擦出一定的火花,但是在搭檔后不久,二人即被雙雙調離。其中原因我們放在后面去講。
這二位將軍均在1955年授銜前離開了人世,彭雪楓犧牲在了抗戰勝利前夕,而陳光卻在建國后意外去世。
那么,假如他們二位都活到了1955年授銜時,二人會被授予什么軍銜?誰的軍銜會更高一些呢?
有人說了,那當然是彭雪楓的軍銜要高了,但歷史的走向也不盡然會是如此。且看我們下面對二位的綜合比較與假設結果。
陳光
陳光生于1905年,是湖南宜章人。1927年 ,陳光便入了黨,是家鄉農協會會員,次年參加了著名的“湘南起義”。
這次起義是由朱德與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余部在湖南特委的配合下發動的,當時的陳光是赤衛隊隊長,他獻出了自己深藏的12支步槍。
可不要小看這點武器,在革命初期缺槍少炮的年代,彌足珍貴,用蕭克后來的話講,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起義失敗后,湘南農民軍約一萬余人跟隨朱陳上了井岡山,與毛澤東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成立了紅四軍。
湘南農民軍被編為了29、30、33、34、35、36六個團,陳光是在以宜章農民軍為主的29團,時任連長。團長是胡少海,政委是日后的大叛徒龔楚。
不久,由于井岡山的自然條件養不了這么多紅軍,除了陳光所在的29團,其余五個團均被勸離下山。
插一句,被勸離的五個團中就包括黃克誠大將任團長的35團。
彭雪楓,生于1907年,是河南省鎮平縣人。青少年時代考入了南開中學,后改名育德中學,即西北軍子弟學校。
由于他人緣好,學習刻苦,得到了同學,尤其是校長余心清的幫助,順利完成了學業,很快就成為了學生領袖,并于1926年入了入黨。
彭雪楓的軍事生涯開始得也很早,他于1927年參加過北京南苑農民起義。接著,他先后在山東煙臺的軍閥劉珍年部與福山做過兵運與農運工作。
由上可見,陳光早期的革命起點要比彭雪楓高一些,畢竟湘南起義的規模很大,轟轟烈烈,都有幾十萬人參加。而彭雪楓參加的南苑起義影響太小,對后來我軍的建軍并沒有太多的作用。
彭雪楓
到了井岡山后,陳光作戰勇敢,不久便被提升為營長,在林成為紅四軍軍長后,他也隨之榮升為團長。
在一次戰斗中,陳光還冒險救了林一命,因而負了重傷。
陳光在蘇區的五次反圍剿作戰中同樣指揮出色,戰績不俗,接連被提升為10師參謀長、少共國際師師長、紅二師師長,還被中華蘇維埃政府授予了“二級紅星”獎章。
在長征途中,陳光的紅二師擔任突前尖刀,許多有名的戰例,如突破烏江,血戰湘江、攻占婁山關,飛奪瀘定橋,強攻臘子口等,陳光均是一線指揮者。
這幾次戰斗,次次關乎紅軍生死,其意義之重大,無需我們多言。
彭雪楓于1930年初到上海中共中央軍委工作,同年5月被派到工農紅軍第5軍5縱隊3大隊政治委員。這是彭雪楓軍旅生涯的第一個職務,團級起點并不低。
蘇區的革命運動開展得風風火火,但缺乏知識分子,這下彭雪楓便有了用武之地,不到一個月又升為紅八軍一縱副政委(副師級),這算是很高的職位了。
他不僅善于舞文弄墨,而且作戰特別勇敢,在三軍團首攻長沙之戰中,彭雪楓率部殺入敵軍包圍圈,救出被圍的軍團政治機關,表現出了高超的指揮才能,令彭德懷刮目相看。
在接下來的1932年8月,已任紅二師政委的彭雪楓在面臨師長郭炳生煽動率一個團指戰員叛逃的危急關頭,只身率15名戰士歷經五天五夜,成功追回了大部分戰士,立了一大功,榮獲了“紅星獎章”。
在蘇區,年輕的彭雪楓先后參與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逐步成長為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長征時,彭雪楓時任紅三師師政委(后擔任整編后的紅十三團團長)。
在長征途中,彭雪楓率領部隊,承擔了開路先鋒的任務。一路之上,攻占婁山關,直取遵義城,橫渡金沙江,飛越大渡河,進軍天全城,通過大草原,深受毛主席與總部的贊賞。
紅軍整編為陜甘支隊后,彭雪楓擔任由三軍團整編而來的二縱司令員,成為了老三軍團僅次于彭德懷的掌舵人物。
說到這里,就到了長征后期,我們回到文章開頭,后來二縱隊編入了紅一軍團,改為紅四師,陳光與彭雪楓分任紅四師師長與
師政委,二人開始了合作。
由于兩個軍團的底子與作戰風格以及生活觀念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突然合并在一起共事,本來就難免會有一些不適應與不和諧。
后來紅軍東征東渡黃河時,軍中流傳中央準備恢復紅三軍團的消息,原紅三軍團的干部奔走相告,積極動員擴紅。
在紅四師攻打山西洪洞縣時,由于城防堅固,久攻不下。為了避免更大傷亡,給日后三軍團留點種子,彭雪楓政委在前邊命令吹收兵號,陳光師長卻命令吹沖鋒號,倆人當眾吵了起來。
在東征結束后的總結會上,陳光與彭雪楓均受到了中央的嚴厲批評,雙雙被調離四師去紅軍大學,師長與政委由李天佑與黃克誠接替。
在紅大學習一段時間后,陳光接替左權,擔任紅一軍團代理軍團長
一職,彭雪楓則被派往山西做統戰工作。
縱觀二人在紅軍時代的表現,前期陳光與彭雪楓都做到了師級職位,戰績都很搶眼。在后期,二人在事實上都分別接替了林與彭德懷的軍團長職位??梢哉f在紅軍時代,二人平分秋色
。
陳光
抗戰爆發后,紅軍改編為八路軍,陳光擔任115師343旅旅長,率部參與了平型關戰斗與廣陽伏擊戰的勝利
。
在林被閻軍誤傷后,陳光成為了115師代師長,與羅榮桓率領115師一部挺進山東,先后取得了樊壩、梁山、陸房、白彥、南大頂、甲子山、鄭城等戰斗的勝利,陳光功不可沒,可以說達到了軍事生涯的頂峰。
但是,由于陳光對堅持游擊戰略的方針領悟不深,對待“統一戰線”與“獨立自主”的問題上認識不夠,特別是由于性格問題,與上級領導難以融合等等原因,他在軍事地位上逐漸被邊緣化,作為一名純軍事干部竟然分管了財經。
1943年,陳光更是被調回延安參加中央黨校學習,以平息矛盾。
彭雪楓在抗戰初期,先是做統戰工作,做了一段時間八路軍駐太原辦事處主任??箲鸪跗谧鼋y戰工作不算被貶,實際上只有軍政雙優的人才能勝任這個工作。
后來,彭雪楓重新回到部隊,被派回了老家河南,擔任新四軍游擊支隊司令員,這時才算是彭雪楓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帶兵。
他僅帶了300人,短短兩年的時間里,在他的領導下建立了一塊一萬多平方公里、300萬人口的豫皖蘇抗日根據地。
隨后,他還整合發展了當地的一些地方武裝,創建了一支正規的新四軍四師。
他也先后擔任新四軍第6支隊司令員兼政委、八路軍第4縱隊司令員、新四軍第4師師長等職務。
在1941年的“反頑”斗爭中,由于敵我力量懸殊,并且彭雪楓也有自身的一些失誤,遭到了慘敗,丟掉了豫皖蘇根據地。
彭雪楓由此也受到了上級批評,上邊一度想讓張愛萍取代之,由于張愛萍出于朋友義氣,堅決沒有赴任,上邊便派了鄧子恢做四師政委兼黨委書記,
失意后的彭雪楓并沒有氣餒,立志從頭再來,重振雄風,但在1944年大反攻的西征途中,不幸中流彈犧牲。
綜合二人在抗戰中的表現,二人在前期都表現優異,后期均受到了一些挫折,大致旗鼓相當。
彭雪楓
解放戰爭爆發后,陳光奔赴東北戰場,擔任東滿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位于司令員周保中之下。
在此期間,陳光率部取得了第一次解放長春等戰役的勝利。之后,由于林向陳光索要一部大功率電臺而未能如愿,二人產生了點隔閡
。
但他們之間的關系并未受到實質影響,林還讓陳光出任解放軍歷史最悠久的部隊~第6縱隊的司令員,可見兩人關系之深。
但在接下來三下江南戰役中,林命令陳光放棄進攻,陳卻不予理會,林陡然大怒,直接越過陳光指揮他的師。這就相當于陳光直接被就地免職。
后來的陳光在東北逐漸被邊緣化,在自己的同級與下級建功立業、步步高升之際,他卻僅被安排成為四野的副參謀長,擔任同樣受到冷遇的蕭克(參謀長)的部下
,這個職位徹底失去了日后大將的競爭資格。
解放后,陳光擔任了廣東軍區副司令員兼廣州警備區司令員,這屬于二級軍區的副職,更是偏離了大將軌道
,后來又犯了一些錯誤
,于1954年因意外去世。
而彭雪楓在抗戰勝利前夕已犧牲。不過,由于其在1941年的一些挫折,在地位上有下降的趨勢,從鄧子恢取代其出任四師一把手來看,已初見端倪。
假設彭雪楓沒有犧牲,在解放戰爭中出任華野某個兵團司令員的可能性極大,在軍功上可能要優于陳光
。
陳光
綜合陳光與彭雪楓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履歷,我們得出結論
:在革命起點上,陳光要稍優一點;在紅軍時代與抗戰中,二人平分秋色
;在解放戰爭中,假如彭雪楓不犧牲,是要優于陳光一些
。
總體上,彭雪楓要略勝陳光一籌,假如他們二位都活到了授銜時,彭雪楓被授大將的可能性上要比陳光大一些,而陳光極大概率是上將
。
不過由于彭雪楓在后期地位有下滑趨勢,三野又有粟裕與張云逸的存在,而且在代表三軍團方面沒有黃克誠占優,基于名額限制,最終被授上將的可能性也是
極大。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