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了,瓜太多了,根本吃不完,嗝。
前段時間,哪吒汽車被起訴拖欠供應商貨款,CEO被曝離職(已辟謠)的時候,大伙應該沒想到,再過幾天,另一家新勢力的塌房才是真正“山體滑坡”。
前天,12月11日的時候,極越汽車突然發了個全員信,開了個線上全員會,會議主旨只有一個:公司現在經營遇到困難,要進(yuan)行(di)調(jie)整(san)啦。
緊接著人事這邊就光速展開了行動,給員工了兩個選項:
拎包走人,N+1在2月15號之前到賬;自費上班,不繳納社保公積金不發工資。
說實話,黑馬也算是見過大風大浪的人,但這小幾十年下來,也是沒見過這種明擺著耍流氓的方案。(36:還是見少了)
據說極越11月工資雖然發了,但社保沒交,對外口徑是賬上沒錢了,2月15到賬的補償恐怕大概率會成為空頭支票。
不過根據最新消息,極越方面收到了百度、吉利方面的轉賬,能夠給員工補齊11月的社保。
但這并不能改變極越暴雷已經被全網圍觀,姿勢還特別不體面。
首先是一批門店直播員工,在直播中接到通知原地失業后當場崩潰、原地發瘋,讓吃瓜群眾看足了熱鬧。
然后是一波近期在社交媒體上發帖入職極越,分享經驗的博主,正在被吃瓜網友親切慰問是否安好。
最后是各位上午剛提車/大定,下午就聽說極越倒閉的倒霉車主,自嘲車剛到手就絕版了,“賣二手別想了,售后是沒有的了,配件是絕版了的,車機升級是不可能的了”。
就這,全網直播極越倒閉進度的“盛況”,在黑馬看來多少有點抽象。
但歸根到底,極越的崩盤在大多數人眼里,確實來得太過突然。
據內部人員透露,在極越CEO夏一平發內部信告知大家公司經營困難之
據內部人員透露,在極越CEO夏一平發內部信告知大家公司經營困難之前,極越所有部門都還在正常運轉,連極越高級工程師都只是提前了兩個小時才知道消息;
財務部門更是對此沒有任何預案,以至于出現了“自費上班”這種炸裂的“遣散”方案
沒有任何預兆的,消息突然爆出,不論是對極越的員工還是吃瓜群眾,甚至是合作供應商來說,都被打得措手不及。
據黑馬觀察,除了極越內部亂成一鍋粥,員工離職都不忘打包公司財務彌補損失之外;
供應商的催債更像是另一場大逃殺。
就目前黑馬看到的,這兩天公開找極越要債的供應商就包括了:給極越提供車聯網服務的中國移動、給極越做媒體傳播的Tech星球、給極越做直播運營的浙江星塘文化……
此外,極越供應商還成立了維權群,接力欠款數額,據說參與接力的供應商已經有幾十家,接力欠款2億多元,里面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營銷流量服務的供應商。
從這長長的“受害者名單”中不難看出,極越的暴雷并非從天而降,壓垮駱駝的,從來不是最后一根稻草。
在極越暴雷之后,供應商聚集在極越會議室希望得到一個解決方案。
夏一平表示,百度吉利極越三方將在13日發布相關公告,組建處理小組,給出供應商費用解決方案。
好像說了什么,好像又什么都沒說,沒有任何實際承諾,供應商表示不買賬。
但在供應商圍堵夏一平一晚后,夏一平最終還是在友方的掩護下坐上極越汽車離開了公司。
實際上從極越誕生的2021年至今,大部分人提到極越,都很少會繞開百度和吉利兩個大廠。
那會兒車廠+科技企業合作造車的配置,其實也不算少見,彼時華為和賽力斯的合作已經在逐步摸索之中。
但極越在這場井噴式的新能源汽車狂歡中,扮演的角色卻并非兩個“大佬爹”捧在手上的“掌上明珠”。
反而因為吉利自己本來就“多子多福”,極越還沒成長起來,就面臨爹媽要鬧離婚的危機。
說句不好聽的,吉利自己在新能源市場有嫡長子極氪,人家圖啥要對有一半屬于百度的極越盡心盡力?
反而是百度這邊,需要極越作為載體,第一時間將百度的智能化技術落地,直接面向消費市場,收集更多數據再反哺百度的智能化技術。
所以從很早開始,極越更多就是百度設計主導,吉利隱居幕后只做代工制造。
但這也為后來極越產品過于“激進”埋下伏筆,沒有了車圈“老炮”吉利的把舵,極越的設計幾乎集齊了車主心中新勢力車所有的雷點:
屏幕換擋、無實體按鍵、隱藏式門把手、半幅方向盤等,這些乍一看特別炫酷的設計,在實際使用中的雞肋程度,恐怕只有開車的人才會明白。
但除此之外,極越本身內部的問題也不小。
比如前文提到的公司都快沒了,財務那邊還沒有處置預案,說明極越內部本身就結構混亂,效率低下。
據網上流傳的吃瓜截圖,極越CEO還可能陷入貪污腐敗問題,比如要求極越的營銷一定要經過第三方,哪怕價格高于市場價格;
喜歡搞一言堂,營銷、研發、硬件、軟件都要由他拍板,參加董事會從來不同步信息,沒有合理的公司組織架構,高層管理混亂等等
黑馬點到為止,有保真瓜的朋友評論區見。
在這個新勢力車企可以玩“消消樂”的年代,大家的產品可能已經拉不開太大的差距,能卷的無非就是營銷,是供應鏈管理,是性價比。
但歸根到底,一個品牌的市場表現如何,反映的還是公司組織架構、經營策略、和掌舵人的能力,混亂的組織體系是不可能在競爭已經白熱化的新能源車市場存活的。
2023年極越01剛剛上市的時候,可能沒想到短短一年以后,自己就會淪落到這般境地。
但另一個數據是,2018年中國新能源車企有487家,但到去年底,能正常經營的只剩40多家(這跌得速度比黑馬的股票還快)。
就像蔚來李斌所說:“智能電動汽車產業資格賽最激烈最殘酷的階段已經來臨,兩三年后只有少數優秀企業能生存下來。”
很顯然,極越不會成為其中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