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漁的行旅日記,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西安。
西安人對西安城墻真的太熟悉了,畢竟游客看得是城墻的雄偉壯觀,西安人則在城墻根下過著生活。
只要坐公交車經過城墻,保準聽過自動報站系統的景點推薦:“西安城墻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是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城垣建筑”……這段話我印象太深刻了,明洪武三年這個具體年份也爛熟于心。
是啊,大家都知道西安城墻是明城墻,那你知道有座城門,卻是隋唐時期的嗎?
它就是——含光門。
含光門是西安城墻西南方向的一座城門,位于西南城角和朱雀門之間。西安城墻現在一共有18座城門,含光門絕對算是“爺爺輩”的。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座城門建于隋代開皇年間,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如今,這里也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保存最為完好的隋唐城門遺址。
來看這張唐長安城的地圖,含光門是皇城南城墻三中最西側的一座城門。唐朝時,含光門向北直通皇帝宮城,城門內的東邊是管理外交事務的鴻臚寺和鴻臚客館,西邊是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太社;門外不遠處就是國際商貿集聚地一一西市。
可以說,這座城門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含光門自隋唐時期建成后,一直被使用至北宋。到了元代,這座城門被封閉。在隨后的明清兩代,西安城墻經歷了多次修建,含光門遺址便被包裹在了明清時期的西安城墻之內。
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西安城市建設的推進,含光門的隋唐遺址也終于得以重見天日,再次展現在世人面前。
為了保護唐代含光門遺址,建造了這座專題性博物館——西安唐皇城墻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將隋唐時期的墻體斷面遺址精心保存,并對外開放供游客參觀體驗。
這座博物館不僅是中國首座遺址博物館,也是國內唯一專門展示唐代城門遺址的博物館,其獨特性和文化價值不言而喻。
含光門遺址博物館面積不大,最珍貴的便是展示了考古發掘的唐代含光門門道遺跡、城墻斷面和隋唐長安城皇城水涵洞遺址。
現存的含光門門道遺址有三個門道,分別是東門道、中門道和西門道,它們在形制上保持一致,保存狀況相對較好。每個門道的進深為19.6米,門道之間的隔墻厚度為3.07米。
考古人員判斷,中門道為皇帝專用的御道,其砌磚規整精致,但由于使用率較低,磨損極少;東、西門道為文武百官出入皇城的通道,磨損程度較高,且有過多次維修的痕跡。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西門道中部的淺坑中發現的香灰,這一發現證實了唐代使用“燃香計時”的方法來控制城門的啟閉。
上圖是博物館內的一段城墻斷面,是不是看起來普普通通?實際上,這段斷面是中國城墻文化的珍貴遺存——它可以看到隋唐、唐末五代、宋元、明清和近現五個時期的城墻文化層斷面。而最早的夯土層建于隋開皇年間,至今已經有1400多年歷史。
這是隋唐長安城皇城過水涵洞遺址,通俗地說,其實就是長安城地下供水管網中的一段。你瞧,隋唐時期咱們長安城的供水管網就如此發達了。
隋唐長安城在千年變幻中幾乎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然而,含光門門道遺址的發掘,如同從時光深處傳來的回響,成為這座古都輝煌的見證。有機會,來看看它吧!
想了解更多冷門、好玩的旅游地,歡迎大家關注“小漁的行旅日記”。和小雨一起發現世界更多美景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