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2月18日,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一行潛離重慶,次日飛往越南河內。12月22日,日本近衛內閣為誘降國民政府,發表第三次對華聲明,提出所謂善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合作三原則。
29日(艷日),汪精衛在河內發表通電,對近衛聲明表示響應,并建議國民政府以日本所提三原則為基礎進行和平談判。汪精衛艷電的發表,表明他已公開叛國投敵。
【名詞解釋·艷電:在中國近現代史中,一般特指汪兆銘(即汪精衛)于1938年12月29日由林柏生代為發表致蔣介石的電報式聲明,表示其支持對日妥協的政策,聲明稱為《艷電》,因29日的韻目代日為“艷”而來?!?/p>
汪精衛的生平及正式叛變日本的經過可以歸納如下:
一、生平
汪精衛(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又名汪兆銘,祖籍浙江山陰(原紹興縣),出生于廣東三水,字季新。早年投身革命,曾謀刺清攝政王載灃未遂,袁世凱統治時期到法國留學。回國后于1919年在孫中山領導下,駐上海創辦《建設》雜志。1921年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汪精衛任廣東省教育會長、廣東政府顧問。1924年任中央宣傳部長。
他后期思想明顯退變,于抗日戰爭期間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淪為漢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腫”病死。也有池步洲等人的證言說,可能是被戴笠等謀殺的。
二、正式叛變日本的經過
- 背景:抗日戰爭爆發后,汪精衛集團竭力反對抗日作戰,宣傳“亡國論”。
- 秘密接觸與會談:1938年,汪精衛指使外交部亞洲司司長高宗武等人多次與日本參謀本部影佐禎昭、日本特務今井武夫、陸相坂垣征四郎等進行秘密接觸與會談。
- 簽訂協議:1938年11月20日,汪精衛等人簽訂了《日華協議記錄》,并擬定了叛國投敵計劃。
- 逃離重慶:1938年12月18日,汪精衛、陳璧君夫婦等人借口講演,從重慶逃往昆明。19日,汪精衛、周佛海、陳璧君、陶希圣、曾仲鳴一行飛往越南河內。21日,陳公博從成都經昆明到河內。
- 公開投敵:1938年12月29日,汪精衛在河內發電(即艷電)響應,宣稱愿以近衛文麿提出的“善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合作”三原則進行談判,公開投敵。
- 成立偽政府:1939年4月,《汪平(沼)協定》正式達成。12月底,日、汪在上海簽訂《日華新關系調整要綱》。1940年3月30日,汪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九·一八事變后,汪精衛與蔣合作。1932年1月28日,上海爆發“一·二八”事變,日本挑釁,汪雖為行政院院長,但一開始便被恐日情緒圍困,只看到日本的“強”,卻看不到中國的“大”和得道多助的優勢。他認為中國軍事經濟落后,組織幼稚不完善,害怕打仗,全力交涉言和。1932年5月在蔣、汪的同意下,國民政府跟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定》。
1935年5-6月間,他批準了“何梅協定”、《秦土協定》,把華北主權拱手相讓,社會輿論嘩然,連他的子女都反對他兼任外長。
1937年“七·七”事變后,全面抗戰爆發。
汪精衛在7月29日的《最后關頭》演講中裝出豪壯腔調,但內心畏怯,私下里暗示抗戰必敗。
到了8月3日,汪就抑制不住言和的情緒。他說:張悌說“吳亡之際,乃無一人死節,不亦辱乎?”明知不能救吳亡,而惟一死自盡其心,然想自己死了之后,未死的人都要為奴為隸,這又何能瞑目到底,也不是辦法。
他的弦外之音是:“死不值得”。他還說:“和呢?是會吃虧的,就老實承認吃虧,并且求于吃虧之后,有所抵償?!?937年10月陶德曼出面調停中日關系,正中汪的下懷,兩人“款款而談”,他認定“和平有望”,對抗日毫無熱情。
1938年12月,在漢口國防最高會議上,汪主持第54次常委會議通過接受日方所提條件的決議,煽動孔祥熙在日本所提的停戰條件上簽字。
1938年10月,他在接見海通社和路透社記者時都表示“未關閉停戰之門”,他置轟轟烈烈的抗戰于不顧,醉心主和。后來汪精衛回顧說:“我對于覓得和平的意見,在會議里不知說過多少次,到廣州丟了、長沙燒了,我的意見更加堅決,更加期其實現?!?/p>
日本政府發出滅亡中國的“近衛聲明”,蔣介石怒斥其暗藏陰謀。汪精衛卻為其辯護,提出善鄰友好、共同防共和經濟提攜三點主張,旨在奠定兩國永久和平之基礎。
早在1937年,汪精衛就發表講話,承認和戰皆會吃虧,但求抵償與打敗仗。另據記載,汪精衛曾問馮玉祥“抗戰到底”的“底”在何處,馮回答為日本無條件投降。汪認為馮的回答就是丘八的狂妄無知。周佛海也發表妙論,稱中國無法與日本相比,戰爭延長對雙方都不利,但日本感到困難時,中國已痛不可忍……
又比如,在革命黨策劃刺殺攝政王的早期階段,內部成員曾普遍認為這一行動的意義相對較小,而潛在風險則極為巨大。在此背景下,汪精衛撰寫了《釜薪論》一文,深刻闡述了革命進程中的兩種角色:釜與薪。其中,釜象征著能夠經受住水火考驗、歷經長期磨練的堅韌品質;而薪則代表著短暫而輝煌的瞬間燃燒。汪精衛自謙地表示自己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甘愿成為那短暫而璀璨的薪(其實也是因為他不能持之以恒,容易被困難擊倒)。
針對汪精衛的這一觀點,陳立夫曾發表評論指出,汪精衛最為欠缺的正是那種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的毅力,認為“書生難成大事”。
而汪精衛的忠實追隨者陳公博則給出了另一番評價,他認為汪精衛在面對困境時往往選擇逃避,強調“汪先生遇事便出亡(出逃),合則留不合則去”,并指出“一個國民有他自己應付的責任,責任所寄,不必求人合不合,也不必靠人留不留”。
在歷史上也有一些人說,由于陳碧君和周佛海等人的勸說和推動,促使了他立場的轉變,其實如果一個革命者真心抗日、足夠堅定,他的立場是不會變的。
汪精衛與南京國民政府助紂為虐,策反近百萬國軍,組織「偽軍」清鄉,使人民生活困苦。經濟上,協助日軍搜刮淪陷區。思想教育上,汪精衛推廣與日媾和理念,削弱民眾反日情緒。他承認日本扶植的傀儡政府偽滿洲國,被視為出賣領土,罪不可赦,可以算是分裂國家罪。
全面抗戰期間,整個國家和民族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而韌性正是這一過程中最為寶貴的品質。然而,在勝利即將到來的前夕,汪精衛卻陷入了悲觀絕望的情緒之中,缺乏民族自信心、也認識不到日本侵華目的的本質、喪失了應有的判斷力和良知,對日方的勸降一拍即合;最終走上了叛國的不歸路。
所以,汪精衛在抗日戰爭期間背叛了祖國和人民,投靠了日本侵略者,并成立了偽國民政府。他的行為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汪精衛以及身邊的“急和派”們看來,“抗戰必敗,抗戰必亡”。他們看到了中日之間軍事力量的差距,卻對中國和中國人民蘊藏的巨大潛能和堅忍韌性無從認識,自卑短視、患得患失造成了他的可恥選擇和人民的災難,曾經的革命者晚節不保,令人感到非??蓯u、可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