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浯嶼不過是九龍江口的普通島嶼。相比北側的金門、廈門而言,更是無足輕重,幾乎不為漳州以外的人所知曉。
然而,就是這么一座毫不起眼的小島,在16世紀就廣為海外所熟悉。甚至險些成為中西方貿易樞紐,卻被執意推行鎖國策略的明朝所扼殺。
浯嶼島就位于廈門灣南側 距漳州九龍江入海口不遠
早在1518年,探險家喬治-馬斯卡尼亞斯就雇傭廣東舵手,追隨返程的琉球商船抵達浯嶼島。?由于錯過季風,只能?改變計劃?到附近的“海岸城市”做買賣。彼時,葡萄牙人尚不清楚明朝狀況,將注意力聚集在珠江口。絲毫沒意識到自己完成交易的市場,竟是違反帝國政策開設的走私中心--月港。
抵達中國之初 葡萄牙人就訪問過漳州月港
即便如此,商人的逐利本性很快將更多葡萄牙船只吸引過來。尤其是在1521-22年的軍事沖突后,他們對縱橫南北的福建海盜更為依賴,不知不覺就深陷其構建的地下貿易網絡。原本名不見經傳的的小島,也因此被不少同時代的歐洲地圖所標注。只不過在當時,浯嶼島的重要性不高,遠不及舟山六橫島的雙嶼港關鍵。外番遠道而來,也更樂意同比較富庶的寧波地方世家交易,安全性好過有眾多衛所環繞的廈門灣。直至1547年,被記錄在案的船只不過區區6艘。
今日的浯嶼島風景
平心而論,浯嶼的自然稟賦并不突出,是長2.25公里、寬0.48公里、面積1.08平方公里的小島。而且位置偏僻?,距離最近的漳州海岸有2.8公里,無疑與外界相當隔絕。唯一的優點在于“清靜”,非常適于走九龍江而來月港私商,同外海抵達的葡萄牙、日本或琉球船只接洽。特別是在1548年,盛極一時的雙嶼港遭明軍摧毀,大批流亡者漂泊于群島之間。于是,這座小島的重要性被瞬間拔高。不僅有更多船只停泊,暫時安頓下來的海寇數量也達500-600多人。
雙嶼港毀滅后 幸存的葡萄牙人和海寇紛紛重回浯嶼
很快,浯嶼島的變化引來明朝官方注意。當時的浙江巡撫兼福建海道提督朱紈,決定一勞永逸的根除沿海倭寇問題,將先前攻打六橫島的2000-3000官軍調往福建。其中包括約79艘從閩浙各衛所湊集、修理的水師戰艦,59艘平價收購來的走私海船,以及1艘從廣東購買的大型旗艦。除自己的座艦為大型槳帆船外,余下皆為中小型福船,適合部署大量武器與作戰人員。不過,在戚繼光走馬上任前,閩浙兩省官船還很少裝備弗朗機等進口仿造火器。以至于攻堅能力相當欠缺,甚少能在正面交鋒中占便宜。
浯嶼島的交戰雙方 使用幾乎完全一樣船型
相比之下,留在浯嶼島的只是5艘葡萄牙走私船只。他們滯留當地的唯一緣由,就是等待本地伙伴從九龍江上游的月港趕來。在此期間,他們按照同時代的標準操作流程,在高處建立起由柵欄+壕溝保護的臨時營地。不僅可以俯覽整片水域,還能及時向停靠在岸邊待命的船只傳遞險情。盡管裝備的只是區區幾門佛朗機炮,但與掩體后的槍手協調配合,依然具備超過明朝官軍的火力水準。正因如此,一直駐扎附近海岬的1500官軍從未主動嘗試阻止。
由于火力差距 朱紈整編的水師依舊戰力不高
公元1549年春季,朱紈率領龐大水師開啟對浯嶼島的圍攻。由于四周灘涂皆可停船登陸,看上去遠比先前的雙嶼港容易多強。奈何僅過幾輪簡單試探,就意識到正面強攻很難獲勝。為探查葡萄牙人是否有防御漏洞,明軍還幾次偷偷派勇士上岸,準備拔除營地外圍的柵欄。可惜都在第一時間遭察覺,立即被防御方火力驅逐。只能退而求其次的斷絕交通,阻止口糧等必需品被輸送上島。換句話說,就是將作戰重點由外寇轉向內賊,整肅活躍在漳州水域的私商船只。
因為缺乏攻堅能力 明軍水師無法阻擋對方突圍
面對困局,浯嶼島上的葡萄牙人并不準備堅持太長時間。在舍棄一些不必要的物品后,迅速登船沖出明軍封鎖線。其中的2艘船因尚未收到生意貨款,一直不愿意離開漳州水域,結果在走馬溪被官軍擊敗。當然,對擊沉1艘倭寇大船都能自稱大捷的朱紈而言,這樣的結局無疑十分完美。豈料雷厲風行的做派早已得罪地方,滿嘴跑火車的邀功奏折又惹人嫉妒。于是慘遭兩省同僚彈劾,成為皇帝安撫眾怒的犧牲品。
作為總指揮的朱紈 因勝利而葬送仕途
值得一提的是,另外3艘逃離的葡萄牙船只也沒有遠走高飛,而是抵達性質類似的南粵上川島。他們在那里復刻浯嶼島模式,將其變成為中西方貿易路線的前哨站。后來幾經波折,果然獲地方官府許可,又一步步轉移至橫琴和澳門。
至此,廣東的貿易經濟大幅復蘇,重新壓制福建達半個世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