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枳為橙 · 主播:吉米
來源:中學生聽書(ID: tingshu2018)
父親能陪伴,母親情緒穩,孩子懂感恩,就是家庭最好的模樣。
《紅樓夢》里有一回,講到這樣一個觀點:
“一個家族,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 必須先從家里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涂地。”
現實的確如此。很多時候,毀掉一個家庭的,不是外部的因素,而是自身的消磨。
而日常生活中,家庭走向衰敗的源頭往往是:彼此相處丟了分寸,父母搞錯了教育的順序,一家人把日子過反了。
太內耗的家庭關系,遲早耗盡家人的能量;
太錯亂的家庭模式,容易造成無盡的悲哀;
太用力的家庭教育,漸漸會成為一場災難。
對于一個家庭的長久發展而言,最危險的莫過于,在這3個方面失了尺度,埋下隱患。
01
父親多錢,關系錯位:
把賺錢放在第一位,只會錯過教育的有效期
教育家夏洛特·梅森有段話,深刻體現了不少家庭的現狀:
“很多父母總是終日奔忙,從來無暇顧及孩子。 當他們終于有一天想要好好關心孩子的時候,發現竟然無法與孩子進行溝通,父母對于孩子來說,已經變得無足輕重。”
在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均有著各自的教育責任,雙方的陪伴缺一不可,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有些家長總以為,家里有人負責養育孩子即可,只要提供豐富的物質、吃喝不愁,孩子就能健康長大。
但事實上,一心只顧著賺錢的父親,缺席了家庭的責任,錯過了孩子的成長,終將留下難以彌補的遺憾。
家庭聚會閑聊時,聽一位親戚感慨自己這些年的心路歷程:
很多年以前,他們家的經濟狀況并不是很好,一家三口擠在一個小房子里,每天早出晚歸,吃著粗茶淡飯,買件新衣服都舍不得。
回想起那些日子,一家人在一起的時候都是快樂的,妻子善解人意,兒子懂事上進,沒有那么多爭吵,生活總是有盼頭的。
后來,他和幾個朋友合伙做起了生意,剛開始也磕磕絆絆,幸運的是遇到了貴人相助,也趕上了好時機,事業上風生水起。
從那時起,他待在家里的時間越來越少,每天不是在酒局應酬,就是在外地奔波。
錢越賺越多, 他們一家人搬進了大 房子,買了車,給孩子也穿上了名牌,生活條件越來越好。
可人的欲望一旦開始膨脹,野心就會不斷增長,想要的也會越來越多,因此他平日里變得更忙。
兒子上初中后,他的精力全部放在了賺錢上,根本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和教育問題,甚至有時候父子倆一個月都見不了幾面,即便見面也不太交流。
妻子常年一個人養育孩子、照顧老人,大事小事都是自己解決,時常抱怨連連,家里總是被陰霾籠罩。
正處于青春期的男孩,長期缺少父親的陪伴,所需要的情緒價值和積極引導得不到滿足,心底充滿了怨恨,性格也變得更加暴躁。
兒子的學習成績一年比一年差,還慢慢出現了逃學的現象,上課頂撞老師,放學后聚眾打架,經常吸煙酗酒,花錢揮霍無度,初三還沒讀完就不愿再去學校。
當他得知這些情況,終于想起來管教兒子時,卻引起兒子更加激烈的反抗情緒:
“你憑什么管我?我是死是活、是好是壞,都跟你沒有一點關系......”
一番爭吵過后,兒子摔門而出,妻子淚流滿面,父子倆的關系一度走到了冰點,孩子的人生軌道似乎也偏離了正確的方向。
如今說起這些,他滿面愁容,從前總以為有錢就有一切,如今才知道缺失的陪伴、忽視的責任所留下的漏洞,用再多的錢都補不回來。
董卿在《開學第一課》里說到: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掙錢,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都抵不過他敗家一年。”
要知道,教育是有期限的,錯過無法重來。
教育路上,母親給的愛再多,也不能完全代替父親在孩子生命中承擔的那部分指引作用,沒有父親管束的孩子,遲早會迷失方向。
一個家庭不管多么富足,也離不開每個家庭成員的共同經營;
一個孩子得到的物質再多,也比不上父親和母親的共同托舉帶來的滋養更深。
真正合格的父親,都懂得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承擔起這三方面的責任:
1.提供高質量陪伴,家庭中不當“甩手掌柜”:
不要錯過孩子每個成長的關鍵時期,更不要把家庭的責任全部丟給另一半。
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時間,陪孩子讀書,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和孩子交流成長中的困惑,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庭氛圍。
對于家人而言,必要的陪伴勝過無數財富,高質量守護勝過所有物質。
2.懂得適時的負責,教育上做好言傳身教:
培養孩子自律自強,能夠發現自身的問題并及時糾正,給孩子做好榜樣,父親懂得自省,孩子也會向著目標穩步前行;
教導孩子做好家務,自身先做好示范工作,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更好的奔赴未來;
監督孩子認真讀書,讓他明白,你現在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是在為自己的未來添磚加瓦。
3.拓寬自身的格局,為孩子做好引路人:
父親的格局,影響著孩子前行路上的選擇和決定,以及從小收獲的認知和三觀。
做一個大格局的父親,指引孩子從小打開眼界,定下長遠且有價值的人生目標,并且堅定的走下去。
父親在家庭中懂擔當,教育上不缺席,家的支柱足夠穩,夫妻關系和睦,孩子內心富足,全家人攜手,日子自然越過越好。
02
母親多嘴,內耗不斷:
你的說話方式,決定了孩子一生的路
《茉莉的最后一天》中,講述了一個警醒萬千父母的故事:
林家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品學兼優、懂事聽話,小女兒活潑開朗、討人喜歡。
在外人眼中,這家父親事業成功,母親有著高學歷,孩子們又漂亮又乖巧,這對夫婦可以說是“人生贏家”,這對家庭就是旁人眼中的“模范”。
可一次意外的發生,打碎了這一切美好:
林家16歲的大女兒茉莉,在一個深夜,突然從家中的陽臺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短暫的生命。
女兒離世后,母親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更不能理解茉莉的做法,于是找到一個做科研的朋友,讀取了茉莉的生前記憶,才明白了她忽視已久的問題根源。
原來,在母親長期的打擊和苛責中,茉莉心里承受了太多痛苦,已經到了一擊即潰的程度。
為了不辜負母親的期望,茉莉終于憑借努力考了第一,可母親沒有一句表揚,反倒是繼續否定:
“你不要太得意,要不是我這樣盯著,你以為你可以考第一名嗎?”
她將獲獎的作文拿給母親看,母親也是一臉嫌棄:
“作文寫得好有什么用?你要是去讀中文系,就是丟我們家的臉。”
她的成績但凡有一點退步,就會立馬得到母親的斥責:
“失誤和粗心都不是借口。你考成這樣,讓我怎么出去見人......”
在母親眼中,自己是留美博士,卻為了家庭放棄了光明的前途,心中積怨已久,所以但凡有點不順心,就會將怒火全部發泄在女兒身上:
“要是沒有生你們,我現在也是一個教授,為什么我放著教授不做,要在這里受你的氣......”
久而久之,母親的抱怨讓茉莉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每當考試成績不理想,她就會在手腕上劃傷自己,以此得到母親的關愛。
可事與愿違,人總是在失去后才懂得悔改,在悲劇發生后才幡然醒悟,一切早已來不及。
林媽媽停不下來的怨言和指責,導致女兒的神經無法放松,家人相處的溫度越發冰冷,家庭的內耗永無休止。
而現實中又有多少家庭,用“刀子嘴”分裂親子間的感情,把孩子推向深淵,讓家庭毀于無形之中。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得很對:
“你給孩子恨,卻妄想從他身上得到愛; 你給了孩子痛苦,卻妄想從他身上收獲感激; 你給了孩子陰影,卻妄想他永遠積極向上沒有陰霾。 這是永遠不可能的。”
母親的說話語氣,就是孩子內心的晴雨表;母親的說話態度,影響著孩子生命能量的多少。
一個家庭長久的興旺,離不開父親的擔當,也少不了母親給予的溫度。
母親的溫柔和笑容,就是家庭的靈魂,承載著孩子的歡聲笑語,也決定了孩子一生的路。
有遠見的媽媽,往往都會在經營家庭的同時,做好這三件事:
(1)修煉穩定的情緒,控制自己的脾氣:
媽媽平時積極樂觀,遇事想開點,孩子自然會活得像個太陽;
媽媽待人溫柔和善,言語有溫度,孩子內心也可以充滿力量;
媽媽處世泰然自若,不慌也不亂,孩子自會腳踏實地往前走。
(2)停止過度的焦慮,放下無盡的抱怨:
母親過多的壓力,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很容易潛移默化的傳遞給孩子,為孩子的內心蒙上陰影。
抱怨太多,也容易將自己逼進死角,家庭沒有松弛感,遲早會垮掉。
用一個好心態面對生活,以一個積極的態度對待教育,家庭不內耗,全家才幸福。
(3)避免過多的比較,學會平等的溝通:
不必太過羨慕別人家孩子的優秀,也不必和旁人處處比較生活條件,每個家庭都有屬于自己的樂趣。
學會平等的溝通,懂得和孩子好好說話,和家人一起,吃好一日三餐,過好一年四季。
始終記住:再好的教育,都比不上一個性格好的媽。
03
子女多才,離家越遠:
最高級的炫富,是養出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
不久前,一則視頻在全網刷屏了。
有記者采訪到一位八十歲的老人,談到養老問題,老人坦言稱:
兒女如今都在國外定居,老伴過世后,就只剩自己孤身一人留在家里。
孩子本想把她接到國外去,她擔心語言不通、生活不方便就拒絕了,現在只能選擇養老院,但是一個人日子過得真的很孤獨。
評論區有網友不禁感慨:
太多父母總要求孩子必須優秀,可出色的孩子通常都有更高的追求,更遠的目標,在種種因素的牽絆下,很難留在父母身邊。
久而久之,一家人分布在四處,家就散了。
兒女在學業上有出息、在事業上有能力,讓父母引以為榮,但家里卻始終空缺了一部分。
從孝道來看,養口體和養心智,同樣重要。
但有的時候,養口體和養心智,難以兩全。
學歷的高低、工作的成就,不能完全去評判一個孩子是否有出息,也不能作為評判一個人人生是否成功的標準。
所以,教育路上,若是孩子成績優異,樣樣出色,固然可喜;若是孩子成績一般,處處平凡,也不必憂慮,強求所謂的“成功”。
對于家庭而言,養出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比培養出多才多藝的孩子更加難得。
《人世間》里,周家三個兒女的選擇,將現實體現的淋漓盡致。
大哥周秉義從小學習成績就好,各方面都很拔尖,是鄰里們羨慕的對象。
姐姐周蓉才華橫溢,從小到大都是學霸,前行路上一直在追求自己的夢想。
他們長大后都一心奔赴自己的人生,只有最小的兒子周秉坤留在了父母身邊,照顧父母身體,扛起周家的大小事。
相比哥哥姐姐,別人都覺得秉坤不夠聰明,過于平庸,可他卻沒有半句怨言,撐起了這個家。
而細看周家的發展,最大的富有,其實就是擁有這個為人正直、懂得感恩的小兒子。
南懷瑾說過:
“不要以為拿什么大學文憑,有個博士學位就是厲害了,這不算成功。 你要曉得,教育的目的是成功做一個人。”
家庭教育中,與其苛求兒女有多出色,憂愁不停,不如放平心態,讓家庭充滿松弛感。
為人父母,在前行路上,請永遠謹記這三點:
(1)接納孩子的平凡:
成績不能說明一切,記得抱抱那個看似愚笨的孩子,終其一生,做個普通人,沒什么不好,只要孩子平安健康,就是父母最大的幸福;
(2)人品是永遠的通行證:
告訴孩子,天賦欠缺,可以靠后天彌補;能力不足,可以努力去提升。可做人要是失去了底線,放棄了原則,走錯了路,終會墜入深淵。
(3)心態對了,一切就順了:
教育孩子,放寬心態,才會擁有更多可能。
很認同一句老話:父愛則母靜,母靜則子安,子安則家和,家和萬事興。
一個家庭,處理好家庭關系,修煉好處世心態,調整好教育方式,往后總會越來越好。
父親能陪伴,母親情緒穩,孩子懂感恩,就是家庭最好的模樣。
作者:枳為橙。本文首發中學生聽書(ID:tingshu2018),中小學免費有聲平臺,聽海量國學經典誦讀、中小學必背古詩詞,百萬父母的教育寶典,歡迎關注我們。
最好的贊賞,就是“在看”和分享,讓生活更有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