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蝦大小不對,我只能付你一部分貨款,剩余的錢等我賣完蝦后再給。”
2024年7月,張某乙經朋友介紹向張某甲購買養殖淡水蝦,雙方提前就蝦的大小和單價進行約定。
購蝦裝車過程中,張某乙認為蝦大小較約定偏小,但未提出任何異議,待所有蝦裝車完成后,張某乙提出因蝦偏小只能支付部分貨款,待售后再另行結算。
“不行,我全都裝好車了,你剛才怎么不說?”
面對張某乙的要求,張某甲嚴詞拒絕,于是兩人發生爭吵。
“卸車!”
“報警!”
一番爭吵過后,兩人選擇將蝦卸車并報警處理。
經民警現場調解后雙方未能達成一致意見,但此時蝦已死亡大半,張某甲只能將死蝦全部傾倒在養殖場外圍,并訴至法院要求張某乙賠償損失。
“走,我們再去一次養殖場,再看看現場情況。”
法庭上,法官面對各執一詞的雙方當事人,發現僅憑寥寥的書面材料,難以全面、準確地還原案件真相,于是前往實地走訪,詳細了解更多細節。
“養了多少蝦?蝦是什么品種?各種規格的價格是多少?”
“你們通過什么方式打撈?如何存儲?如何運輸?”
“你們如何處理死蝦?”
通過前后三次的現場取證,法官已基本還原了案件事實。
“看來得去問問農業農村局的專業人士。”
還原案件事實后,因為案涉淡水蝦已經滅失,無法查明死亡原因和準確判斷損失大小,法官又在如何合理劃分過錯責任上犯了難。
“養殖場的工作流程、處理方式到底有沒有問題呢?”
考慮到該案涉及淡水蝦養殖、運輸等專業知識,法官決定帶著疑問,前往農業農村局咨詢專業意見、聽取專業判斷。
“還得再跑一趟銷售市場。”
解決了專業知識上的困惑,法官對于案涉淡水蝦的死亡原因、雙方當事人的過錯責任已逐漸清晰起來。
“實際銷售中,市場上對于活淡水蝦采購、裝卸的要求是什么樣的呢?活蝦、死蝦的價格差異有多大呢?”
該案為一起買賣合同糾紛,市場情況是必須考慮的一個因素。為進一步明確案涉淡水蝦的死亡原因、雙方當事人過錯責任,獲取更加直接、更加客觀的證據材料,法官再次前往銷售市場,向多家淡水蝦賣家進行咨詢。
“你們雙方都應正視自身問題,互諒互讓。”
經過多次、多地的調查,法官綜合考慮事情經過、原因力大小等因素,酌情確定了雙方責任。
“張某乙,你對蝦的大小存在異議,理應在裝車過程中就及時提出,但你在活蝦全部裝車完成后才提出,對于活蝦的死亡,你應當承擔主要的賠償責任。”
“張某甲,主要過錯不在你,但在發生意外情況后,你未能采取合理措施避免損失的擴大,所以你自己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經過判決后的釋疑解惑,雙方對判決都心服口服,張某乙現場向張某甲支付全部賠償款。
“希望你們在今后的交易中,能秉持誠實守信原則,遵守合同約定。”
一次庭審,兩次征詢專業意見,三次現場調查取證,多次電話溝通和反復釋法......在法官的“抽絲剝繭”中,針芒相對變握手言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