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鏈接提前【預約】直播
縱觀中國六大茶類,普洱茶是最常見以緊壓形態出現的茶類,細數緊壓普洱茶造型素有餅茶、磚茶、沱茶、龍珠茶、金瓜貢茶等。
相比不經蒸壓的普洱散茶,緊壓后的普洱茶沖泡一般要提前撬茶,正式沖泡時還講究醒茶、潤茶一兩道,遠不如散茶直接抓一把、投茶、注水來的好沖泡!
不僅增加了沖泡難度,普洱茶緊壓的造型也讓不少黑心茶商有了可乘之機,推出以高品質原料裝飾餅面、內芯原料品質較次的“撒面茶”蒙騙茶客!
為何緊壓普洱茶既不方便沖泡、也不利于辨別好壞,市面上的普洱茶卻更熱衷于做成緊壓茶?茶客也偏愛收藏緊壓普洱茶,多少“號級茶”普洱老茶餅屢屢拍出上百萬天價……
反觀普洱散茶卻極為少見、受眾也不多,說來普洱茶為什么要緊壓成形狀各異的緊壓茶呢?緊壓茶與散茶相比到底存在什么優勢?今天就一起來探尋下普洱緊壓茶的秘密吧~
普洱茶為何鐘愛做成緊壓茶?
云南是公認是世界茶樹發源地,在古代屬于“極邊之地”,由于地處偏遠制茶技術落后,古時候云南所產的茶葉最初都是以散茶形態存在的。
這一點在樊綽所著的《蠻書》中就記載道:“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
這里的銀生城隸屬南詔(今云南之地),主要管轄當今的普洱、西雙版納等地區。
彼時的銀生茶多為散收,皆因中原的團茶采造法尚未傳播至偏遠的南詔地區,直到宋朝(公元1074年)推行“茶馬互市”,云南茶才遵循“茶馬古道”流通開來。
久而久之,普洱茶(散茶)就成為了歷朝歷代“以茶治邊”的主要茶類之一,至明朝時實行屯田后,中原的制茶技藝傳播至云南,這才改善了普洱茶只有散收的局面。
“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這句載自明萬歷年間進士謝肇制《滇略》的話證實了普洱茶(即“普茶”)出現了“蒸而成團”的緊壓工藝。
明朝末年方以智編撰的《物理小識》中也有所提及:“普洱茶蒸之成團,西蕃市之。”蒸團之后才逐漸衍生出餅、磚、沱、龍珠、金瓜貢茶等不同形態的緊壓普洱茶。
每個造型都有其歷史根源,最常見的餅茶最早可追溯至唐朝茶圣陸羽在《茶經?七之事》引用了三國時期張揖《廣雅》的記載:“荊巴間采茶作餅。”
而當時唐朝生產的餅茶,表面的紋飾相對簡單。至宋朝,餅茶得到鼎盛發展,制作考究、紋飾精美的“龍團鳳餅”現世!
到了明朝,主張節儉的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廢團改散”,散茶逐漸取代了餅茶。但偏遠的云南地區則在這次改革中保留了餅茶、團茶等緊壓工藝。
清朝盛行“茶號”,普洱茶也大熱,經典的餅茶再次盛行!而為了統一規范普洱茶市場,清廷明令規定當時每餅茶的分量為“七兩”(約合現在的357克)。
建國初期,普洱茶逐漸轉向出口,國家再次規定普洱茶以357克標準餅生產。傳承至今,緊壓茶餅已成為普洱茶的主流形態!
金瓜貢茶,顧名思義是貢茶的一種,其源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普洱府寧洱縣建立的貢茶茶廠,因成茶外形似南瓜、經年陳放后色澤金黃而得名“金瓜”,專貢朝廷使用。
再談磚茶、沱茶,二者皆發源于清光緒年間,與餅茶并列為普洱茶三大形態緊壓茶。
其中,磚茶有長方形、正方形之分,有不少著名云南普洱磚茶傳世,諸如“南詔金磚”、“高枕無憂”、“下關方茶”、“7581磚”、“9062磚”等。
沱茶,最初是由云南思茅地區景谷縣的“姑娘茶”演變而來,正式創制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由大理下關的“復春和”等商號在團茶的基礎上,研制出現在的碗狀沱茶。
普洱龍珠茶則是適應當下市場需求的產物,其是在傳統普洱散茶的基礎上,將毛茶壓制成6~8克的小圓球,正好一泡的投茶量,日常沖泡無需撬茶,即泡即喝!
可見,不同緊壓造型普洱茶的誕生有各自的歷史原因,但普洱茶各種緊壓工藝的出現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共性!
從前車馬慢,散茶通過茶馬古道運往西藏等地耗時長,存在占用面積大、容易被壓碎等運輸不便等困境,隨著普洱茶緊壓工藝的出現,首當其沖就是更便于運輸了!
1.緊壓茶便于運輸
古時候利用蒸而成團、再將普洱茶壓制成餅、磚、沱等各式形狀后,相比散茶大大縮減了體積,節省了更多的空間,每次存放、運輸茶葉的數量大幅增加。
再者,普洱茶緊壓成形后也減少了在長途跋涉的運輸中受顛簸被震碎、壓碎的情況,解決了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引起的不必要的損失,可以說古代做緊壓普洱茶主要目的是為了方便運輸。
到了現代,緊壓普洱茶市場占比大的原因卻不再只是圖個“運輸便利”了,如今四通八達的交通讓云南大山里的普洱茶不愁運,做成緊壓茶也有了更科學的理論支撐!
2.緊壓茶優越“后發酵”
普洱茶之所以被譽為“喝得到的古董”,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能在適宜的貯藏環境中越存越香,尤其是緊壓形態的普洱茶,后期存放過程中具有良好的發酵轉化空間。
簡單來說,普洱茶越陳越佳的秘密就是“后發酵”!相比散茶,緊壓普洱茶的明顯優勢就在于只留有表面的茶葉與光線、空氣接觸,避免茶葉氧化過多從而削弱色香味。
不僅如此,散茶在正式壓制之前需要通過高溫蒸汽軟化,這個環節讓茶葉產生了許多微生物,為緊壓普洱茶的后發酵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待壓制成形后,緊壓茶內芯形成相對封閉、缺氧的狀態,這恰恰有利于微生物厭氧發酵的產生,正是在厭氧菌群的參與下,緊壓茶隨存放時間的延長而越陳越佳!
可以說,緊壓工藝為普洱茶的厭氧發酵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載體,優越了存儲期的后發酵,促進內質緩慢發生轉化,逐漸陳化出原本所不具備的優異品質。
反觀普洱散茶,在前期制作的揉捻、渥堆過程中進行了有氧發酵,后期則由于不經蒸壓工序導致厭氧條件不足,無法很好地產生厭氧發酵,不利于后期轉化。
據相關專業人士考證,在同樣的存儲環境下,散茶與空氣、光線的接觸更充分,空氣中的濕度也會加速茶中內含物質氧化,因此普洱散茶香氣揮發較快、陳化效率也高于緊壓茶。
但相對而言,散茶也不如緊壓茶那般耐于久藏!而緊壓茶在厭氧發酵過程中內含物質轉化慢,經得起漫長歲月的沉淀,因而流傳于世的古董級號級茶、七子茶餅等多為緊壓茶。
綜上所述,緊壓普洱茶體積小不僅更方便運輸、存儲,由于接觸空氣少、吸收水分不多,相比散茶更聚香,也不易發生霉變,還利于后期厭氧發酵形成陳醇的品質。
而散茶雖不是普洱茶主流形態,且氧化快、不聚香,也更易受潮變質,但勝在沒有經過重力緊壓,保留了普洱茶最天然的條索狀態、以及茶葉本真的清香和鮮甜!
更重要的是,散茶不僅沖泡更方便,且更易于通過茶葉條索直觀辨別原料品質,若是緊壓的普洱茶餅則要從中間撬開整餅茶,才能看出是不是表里不一的“撒面茶”……
總之,普洱緊壓茶與散茶各有優缺點!在小懂看來,想要盡早享用,普洱散茶是不錯的選擇,若是長期收藏品鑒,緊壓普洱茶更適合,陳茶的醇厚不會辜負您的漫長等待~
注: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參考資料:
[1]《普洱老茶品系形成的探討》,袁信培(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
[2]《緊壓之謎普洱茶后發酵的保障》,陳杰,阿旭(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茶知識
1、
與茶友談茶、喝茶
群內不定時發紅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