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最美的書”評選結果揭曉的喜訊中,《撿來的瓷器史》榮獲殊榮。為此,北京廣播電臺《編輯部的故事》欄目特別邀請了作者涂睿明與設計師韓湛寧,共同探討這本書背后的故事與魅力。
下面,讓我們一起回顧這場精彩的對談~
李雷: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關注今天的《編輯部的故事》,我是主持人李雷。今天我們在節(jié)目當中為大家介紹一本書,《撿來的瓷器史》。因為不久之前,2024年“最美的書”的評選結果揭曉了,《撿來的瓷器史》這本書就獲得了2024年“最美的書”的榮譽。今天我們請到兩位嘉賓來到節(jié)目里,為大家來介紹這本《撿來的瓷器史》。
介紹一下兩位嘉賓,一位是著名瓷人、陶瓷文化研究者、作家涂睿明老師;另外一位是著名設計師韓湛寧老師。接下來我們就請兩位老師來聊一聊這本書。
李雷:首先問一下涂睿明老師,因為這本書的文字部分是由您來完成的,那么為什么這本書叫作《撿來的瓷器史》,這個“撿”字應該如何來理解?
涂睿明:最初是因為我的工作室在浮梁的古縣衙邊上,古縣衙以前就是景德鎮(zhèn)的行政中心,景德鎮(zhèn)以前是個鎮(zhèn),它是屬于饒州府浮梁縣下面的景德鎮(zhèn),所以那個縣衙是以前的行政中心。它周圍的田地里散落了歷朝歷代的瓷片。我每天寫作、工作,散步的時候,有時就會在田間地頭撿到一些瓷片。最初是因為我撿到了一塊比較特殊的瓷片,然后我由一塊瓷片引出了一個陶瓷史的一個話題,陸陸續(xù)續(xù)就像拼圖一樣把陶瓷史的面貌給拼出來了。所以最初就有一個想法叫“撿來的瓷器史”,就是從撿到的瓷片中以小見大,一窺整個陶瓷史的全貌。但后面的寫作會不太一樣,是因為結構發(fā)生了變化。現(xiàn)在的這本書其實是用10塊瓷片,代表著整個陶瓷發(fā)展史的10個重要的節(jié)點,以此把書串聯(lián)起來的。
李雷:您還記得您撿的第一塊瓷片是一塊怎樣的瓷片嗎?
涂睿明:第一塊瓷片沒有出現(xiàn)在這本書里。那是康熙時期的一個杯子的底,杯子破掉了,但是這個底是完整的。我撿到這塊瓷片以后寫了一篇蠻長的文章,從這個底引出了民國時期開始出現(xiàn)的一種非常厲害的造假工藝,叫“接底”。接底的意思大概就是說把上面的部分重新做,然后把這個底接上去。現(xiàn)在搞古玩鑒定的時候會要大家來看這個底,那你想,這個底是真的,但上面的部分是假的,所以它特別具有迷惑性。我從這個杯子引出這個造假工藝,然后引出了造假這個話題,它也是整個陶瓷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這個話題又跟我們說的“傳承”,就是仿古,其實是一體兩面。
李雷:這本書中挑選了10塊古瓷器的碎片,串聯(lián)起了從宋代到清末民初的一個中國瓷器史。這些古瓷片都是您陸陸續(xù)續(xù)地在日常中真正撿到的嗎?
涂睿明:不都是。后面當我要寫這個書的時候,有一些特殊節(jié)點的瓷片就比較難獲取,其中有幾塊是撿的,另一些有從古玩市場上淘到的,也有朋友借的或者送的。
李雷:那您能不能從這本書中所講的10塊古瓷碎片中挑選一兩個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涂睿明:其中有一塊瓷片,有藍紅兩色。這塊瓷片的風格會有點特殊。如果一個不太熟悉陶瓷史的朋友看到它,可能會有一點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因為它主體的部分很中式,但是配色又比較特別。這塊瓷片呈現(xiàn)的是大概康熙時期的一種日本的瓷器風格,叫“伊萬里風格”,它是在日本學習中國瓷器的基礎之上產生的,那段時間在歐洲非常風行。這塊瓷片很特殊的地方在于,它引出了一段非常有趣的貿易史。
以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某一個地方有一個新的品牌或者風格,能夠占領國際市場,這是現(xiàn)在天天都在發(fā)生的事情。但是在那個時候,日本瓷器搶占中國瓷器市場,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兒。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是因為當時中國瓷器一統(tǒng)天下,壟斷全球貿易已一百多年,而且如日中天。而日本瓷器起步特別晚,它是在明代中期以后,而且是在學習朝鮮陶瓷的基礎之上來啟動的,而那個時候朝鮮本身跟中國的工藝水平差距就很遠。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因為康熙時期要面對收復臺灣的問題,當時康熙皇帝登基以后,就堅壁清野,禁止沿海有人到內陸來,這個時候海外貿易就中斷了。海外貿易中斷的這個時期當中,日本人就抓住了這次機會。因為那個時候歐洲人帶著大量的現(xiàn)金,船已經(jīng)開到了(中國),但他們不能登岸,也不能買商品。那時他們其實也一直和日本有貿易往來,然后日本人就抓住了這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所以這種伊萬里瓷器就開始風行歐洲。
這一段歷史更有趣的地方在于哪里呢?就是我用的那塊瓷片是典型的伊萬里瓷器的風格,但是那塊瓷片不是來自日本的瓷器,而是中國燒造的瓷器。那為什么會是這樣呢?其實就是因為收復臺灣以后,海禁解除,歐洲的訂單就回到了中國。歐洲人就問:“這種風格的瓷器你們能不能做?”那景德鎮(zhèn)當然能做了,因為日本本身就是從中國學習的,當時的技術跟中國還有比較大的差距。所以就是從這樣一塊瓷片上面,你能夠看到一段曲折而波瀾壯闊的貿易史,歷史、文化、經(jīng)濟混雜在一起的全球貿易的一個縮影。
李雷:我有一個問題比較好奇,正好請教一下涂老師,就是撿到一塊瓷片,怎樣來大致判斷出它的年代和時間段?
涂睿明:這個其實就要依靠“數(shù)據(jù)庫”了,你個人建立的視覺上的數(shù)據(jù)庫。你看每一個時代的東西看得多了,那有一個新的樣本以后,你就在數(shù)據(jù)庫里面找嘛。比如我剛才說的那種風格,如果你腦子里面已經(jīng)非常清楚那個時期的風格,就可以對號入座。
李雷:剛才我們請到涂睿明老師介紹了一下這本書的創(chuàng)作過程,那么下面我們請韓湛寧老師來介紹一下,這本書剛剛獲得了2024年“最美的書”的稱號,整體的裝幀設計非常有特點,那么您作為這本書的設計師,是什么時候接到了這個委托來設計這本書的?能跟大家講一講嗎?
韓湛寧:首先這本書呢,內容上我很早就熟悉,因為跟涂睿明老師、出版人陳墾老師,我們幾個非常熟。我也去過涂睿明老師的工作室,在昌江邊上。其實我跟他聊過這個“撿”的問題,他寫一本這樣的書,我表示懷疑:你怎么撿的?你撿來的夠不夠寫一本書?他就帶我到他工作室的附近的江邊上,在菜地里我們就真的撿到了一些瓷片,主要是一些類似于明代的青花那種簡單的紋樣,是一些非常小的碎片。他告訴我,如果你在這里尋找的時間足夠長的話,其實可以撿到稍微大一點的、花紋更好看的瓷片。這個時候我就了解到,原來真的是能夠撿到的。
當然要寫“史”的話,正如涂老師所講的,也不是那么輕松,他其實是花了很大心力去尋找的。所以首先我對他這個選題以及他的書寫過程非常著迷,其次我對瓷片的來源地也很好奇,無論是從田野地頭去撿到瓷片,還是燒制瓷片的窯或者爐,還有瓷片本身的泥料。實際上,我的第一想法是要做一本很質樸但又特別的書。“質樸”是想到這瓷片被撿來的地方,以及瓷片燒制的過程,但同時在這種質樸的表面下,瓷器又是中國文化的一個代表,我們中國的英文名China意思就是瓷器,這個大家也熟悉。質樸來自于泥土和田野,但同時又呈現(xiàn)燦爛文化,這就是我的想法。
但這種想法要有一個什么樣的形式?挺難的。大家都知道瓷器有一種弧度,我們所有的瓷器,無論是梅瓶還是葫蘆,還是什么碗啊酒杯啊樽啊,其實都是弧形的,所以我希望這個書的封面上能呈現(xiàn)出一種弧形,而不是平的,最后我就選擇了厚的騎馬釘這樣一種裝幀方式。咱們平常見到的書都是平裝書,封面非常平整,書脊跟書口都切得非常平整,但是厚的騎馬釘其實非常有趣,它是沒有書脊的,它的書脊就是一個棱,同時書口也呈現(xiàn)一個爬坡形狀,是尖尖的一個棱,就像一塊瓷片扣在那里。我們覺得這個很有意思,這是這本書整個外觀設計的一個出發(fā)點。
設計好了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效果非常好,但是繼續(xù)做了很多內容之后,我覺得還不夠,就是我想呈現(xiàn)的那種“撿來”的感覺還不夠。所以我跟涂老師商量,能不能把他以前積累的一些圖片,他拍攝的在江邊及各種地方撿瓷器的圖片給我,我還是希望這種接近自然的內容更多一點。于是他又找了很多圖片給我,那我們就把這些圖片分布在書里,這就和里面那些瓷片、各種精美的瓷器形成了一個穿插。
涂老師講了從宋朝到民國的10個故事,這10個故事有10種器型,我們呈現(xiàn)器型用了特別光亮的紙,使它呈現(xiàn)出更精美的感覺。但在這個器型之外,我們又用了一些比較粗糙的紙,用單色的圖片來呈現(xiàn)自然的痕跡,這樣我們把瓷片的高亮度、高彩度的圖片和這種質樸的田野地頭呈現(xiàn)了一個反差,這樣裝在一起,這就是我們整體的設計思路。
李雷:對于幾個涉及的細節(jié),我也想請教您一下。第一個問題就是,在這本書的開始有一個很長的拉頁,我覺得是起到了書的目錄的作用,把整本書當中的這10個瓷器的碎片,包括它所反映的年代、一些瓷器的器型完全結合到了一起。將這個拉頁放到書的開篇,您是如何考慮的?
韓湛寧:的確如您所說,我們其實就是把涂老師的目錄給視覺化。因為瓷器史既然是一段歷史,它就有一個時間線,他的10個故事就是10個時期,如何讓我們的讀者第一眼就能看到10個時期的變化,看到陶瓷史的一個發(fā)展過程?我們希望它能夠呈現(xiàn)出一種年代感,但是這10個時期跨度比較長,你無法用一頁去表達,所以我們做了個拉頁。
在拉頁上,我們就想能不能還原到器型本身,這樣就既知道瓷片,也知道瓷片背后的瓷器以及朝代。緊接著后面就是目錄了,因為涂老師把這個目錄寫得特別回腸蕩氣,特別的雅,比如隱身的巨人、大航海時代,這樣拉頁的圖表就跟目錄一起提供了一個完整的視覺化的查閱功能,讓我們的閱讀更加豐富,更加容易學習和了解。這也是這張圖表的一個初心。
李雷: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本書在每一章節(jié)的開始,是用黑色的小插頁來展現(xiàn)的。這個插頁除了為大家介紹這是第幾章、這一章的名字之外,里面還有一張圖片,是這一章的瓷器碎片。這一塊您在設計的時候又是如何考慮的?
韓湛寧:這個插頁其實就是一個開篇,本來開篇一般來說都是跟內頁差不多大小的,但這里我們用了一個比較小的尺寸,同時也是一種比書里面的紙張更厚一點的不同的紙。我們是要強調,這章的故事是從這個圖片出發(fā)的,無論是科技史的內容,還是人文歷史的內容,都是從這個圖片出發(fā)的。所以我們用了非常高的還原度把這個圖片放在這里。另外這個圖片的輪廓也變成這一章的一個設計語言,大家可以看到我們在這個開篇部分里使用了輪廓線,也就是說10個瓷片的外輪廓,組成了這本書的一個設計語言。
李雷:這本書里還有一個非賣品的小冊子,它的名字叫作《瓷與書》,它的副標題就是您二位,涂睿明老師和韓湛寧老師的對談。當時為什么要安排這樣的一個小冊子?
韓湛寧:有兩個因素,一個因素是我們倆溝通得很多了,我覺得這個溝通實際上是為這本書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畢竟讀者不像我這樣能有機會跟涂老師深入交流,所以我就在想這個內容如何呈現(xiàn)。有個特別的方法是做個別冊,區(qū)別于書的內容。還有一個因素是,正好我們這個書做完了之后,打出樣書來發(fā)現(xiàn),我們這個特殊的裝訂不像平常書那樣從中間開始裝的,也就是說上半部和下半部中間有一個縫,因為這個紙的這種張力很難去讓所有的頁碼是平的,這個時候就想到,把我們倆之前的討論變成一個小冊子裝在中間,它就會更加天衣無縫。而且這個小冊子又不是裝訂在書里的,它是可以拿出來,這樣形成了既分又合的一個方式。于是我就跟涂老師商量,涂老師說那干脆我們直播一下,他有很強的傳播意識,我們就做了一個公開的對話。這個對談是我向所有人的,然后錄音稍微修訂了一下,就形成了這個小冊子。設計上小冊子是用了一個非常便宜的書紙,而且很環(huán)保。書的用紙是有高反光的,它呈現(xiàn)出瓷的質感,而小冊子是啞光的、普通的紙,它呈現(xiàn)出特別質樸的質感,同樣是單色印,也非常能降低成本。所以首先是有內容需求,然后又找了別冊這樣一個形式,這是我的回答部分。下面涂老師需不需要補充?
涂睿明:嗯嗯沒太多要補充的吧。我覺得就是比較有意思,也算是推薦給大家,因為這本書第一版是在2018年出版的,這次是一個新版。其實文字的部分沒有太多的修改,除了裝幀設計,這是特別有趣的一個部分,所以我也覺得得重點推薦給大家,一個設計師和一個作者,怎么圍繞這個書的內容去做設計。其實我們聊了蠻長時間,好幾個小時,我回頭去看的時候自己都覺得都蠻有啟發(fā)的。別冊可以說給我們的讀者們了解瓷器帶來一個新的視角。
李雷:現(xiàn)在的確國內有關瓷器的出版物,各個不同的角度的都有,那么您二位覺得這本書能夠給讀者們了解中國的瓷器發(fā)展史帶來一些怎樣的幫助?
涂睿明:其實我最初寫《撿來的瓷器史》這本書的時候就有一個初衷,也是我以前自己學習時候的一個困惑,就是我們以往的陶瓷史的書都是斷代史,唐代有秘色瓷、宋代有五大名窯、元代有什么、明代有什么,這是以往的陶瓷史的寫法。但是這種寫法其實是很難讓人感受到真正意義上陶瓷發(fā)展史內在的邏輯,陶瓷技術的發(fā)展和其他的手工藝有一些本質的區(qū)別——陶瓷最核心的一個部分是科技,它不光是手工藝,還有科技的成分。所以我們去看陶瓷史的時候,它是一個從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過程,我指的是技術上,不是美學上。以往我們去看陶瓷史的時候,很難建立這種認知的框架。所以這本書其實是有一根骨架在里面的,它是一部發(fā)展史,它可以比較清晰地勾勒出陶瓷發(fā)展史這個內在的邏輯,寫清楚技術進步的關鍵節(jié)點,同時我會把歷史、文化、美學穿插在其中。所以這是一個帶領大家比較容易、快速地深入了解陶瓷史發(fā)展的一本書,應該也比較容易讀,圖片等各方面都做得很好。
李雷:韓老師有什么需要補充的嗎?
韓湛寧:作為一個設計師,其實我一直覺得,我們國內經(jīng)典的瓷器史的書太雷同了,就是我們看到的大精裝的、厚厚的、一套一套的那種,你沒有讀的欲望。不是它做得不好,而是長期以來都是這樣來做的,所以我就希望這本書有一個新的變化,我們想讓它更加有親和感,更加貼近瓷器本身。另外這本書的內容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廟堂里、博物館里的類型,所以我們希望呈現(xiàn)一種自然的質樸的感覺,也就跟那些大套的幾十本的書有一種明顯的區(qū)別,使它更加親人,更加隨和,更加成為我們手邊的一本書。
李雷:好,今天非常感謝兩位嘉賓來到我們節(jié)目當中,為大家介紹了這本剛剛獲得2024年“最美的書”的稱號的《撿來的瓷器史》,謝謝涂睿明老師,也謝謝韓湛寧老師,謝謝二位。
【相關圖書】
《撿來的瓷器史》
作者: 涂睿明
出版社: 浦睿文化·江西美術出版社
出版年: 2024-10
裝幀:手工穿線裝
-End-
了解更多請關注
新浪微博:浦睿文化
微信公眾號:浦睿文化
豆瓣:浦睿文化 / 巨鹿村
小紅書:浦睿文化 / 巨鹿村的浦女士
抖音:浦睿文化
B站:上海浦睿文化
加入「浦睿生活館」
獲取更多新書資訊
參與浦睿福利活動
添加浦睿君個人微信(prwh201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