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英軍對自行火炮的命名非常有意思,喜歡以神職人員名稱命名,例如著名的“牧師”式自行火炮,還有“司事”式自行火炮、“修道院長”式自行火炮等。這些自行火炮有的性能非常不錯,有的則很拉跨,例如“主教”式自行火炮。該自行火炮口徑不大,裝甲防護比較薄弱,機動性也差,卻頂著“主教”這么重要的神職人員名稱。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型自行火炮。
身材高大是一大特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人發現自己的18磅野戰炮威力有些不足,無論炮彈威力還是射程上,戰后不久英國人就開始搗鼓下一代野戰炮。新型野戰炮設計目標是:最大射程能達到13000米,炮彈重量達到25磅。設計人員直到1935年才推出25磅野戰炮,命名為MK1式,不過由于是使用18磅野戰炮的炮架,最大射程只能達到10500米。次年研究出新型炮架,使得25磅野戰炮最大射程達到13000米,這就是MK2式25磅野戰炮。
PS:英國陸軍火炮的劃分一直堅持以磅為單位進行區分,例如2磅火炮、6磅火炮、17磅炮、18磅炮、25磅炮等,這種以炮彈重量來劃分的方式源于早期火炮的劃分習慣。
“主教”正在開火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英國皇家炮兵開始大量裝備25磅野戰炮,不過在北非戰場遇到新問題——該炮偏重、機動性不好。雖然可以通過4噸“貝德福德”式卡車牽引,但沙漠地形限制了卡車使用,因此英國人決定把這炮與坦克底盤結合起來,設計成自行火炮。正好英國當時有不少步兵坦克,設計人員選擇了“瓦倫丁”式步兵坦克的底盤。1941年11月,第一批基于“瓦倫丁”式步兵坦克底盤改造的火炮運載車就成功下線,一共100輛,并命名為“主教”式自行火炮。
北非戰場上的英軍對這款自行火炮期望值很高,不過現實很打臉!首先由于使用的是“瓦倫丁”式步兵坦克的早期型號(Mark II)底盤,其動力只有131馬力,這導致“主教”式自行火炮的最大公路速度只有24公里/小時,最大越野速度降至12~15公里/小時,這速度慢了。其次是火炮射界太窄,高低射界+5°~+15°,方向射界左右各5°,這導致最大射程只有5900米,在提供火力支援時大打折扣。
北非戰場上的“主教”
作為自行火炮,“主教”的口徑明顯偏小,才87.6毫米,炮彈威力明顯小了。看看同時期其他國家的自行火炮,口徑起碼105毫米起,連當時的本子都搞了120毫米口徑自行火炮。之前文章跟大家介紹過,基于三八式120毫米榴彈炮改裝的自行火炮。
此外,“主教”式自行火炮還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固定炮塔裝甲防護太薄,只有12毫米厚,這就是脆皮了!本身火炮安全射程就不夠,需要抵近敵軍射擊,裝甲防護又這么薄,實戰中到底誰先敲誰的沙罐啊?要知道北非戰場上,德意兩國軍隊都有數量不少的反坦克火炮,甚至德軍還將88毫米高射炮用于反坦克作戰,12毫米厚的裝甲連20毫米機關炮都無法抵御。并且由于安裝的固定炮塔太大,使得自行火炮高度達到3米,這在戰場上太醒目了,簡直在提醒敵人——我在這里!
“主教”模型
實戰中,為了提升火炮射程,英國皇家炮兵往往在地面上架設坡道,然后讓自行火炮停在上面,使得車體傾斜,從而獲得更大的射程。因為性能差、操作麻煩,所以這炮很少被認可(評價很差)。當新式的“牧師”式自行火炮(105毫米口徑)通過租借法案交接給英軍時,英軍立即把“主教”式自行火炮的后續生產計劃取消了。這“主教”不如“牧師”啊!
不過在整個二戰中,“主教”式自行火炮先后參加了北非戰場上的阿拉曼戰役、突尼斯戰役,以及1944年的意大利戰役,也算立下了戰功(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不過,這款輪廓高大的老式裝備,由于缺陷太多,在生產了149輛后停產,成為了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