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普拉東諾夫
安德烈·普拉東諾夫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人物,代表作《切文古爾鎮》《基坑》《初生?!贰K蛔u為“杰出的作家”“散文大師”和“當代偉大的藝術家”。
安德烈·普拉東諾夫作品的批判性和揭露性都很強,導致他多次被封殺?!肚形墓艩栨偂贰痘印贰冻跎!肥撬娜糠礊跬邪钗膶W作品,以反烏托邦的形式來完成對社會的批判。
《切文古爾鎮》
《切文古爾鎮》創作于1927年,完成于1930年。是普拉東諾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俄國文學中最神秘的作品之一。故事很簡單,說的是德瓦諾夫奉命赴邊遠草原地區了解調查是否具備馬上建立社會的條件。途中遇到了科片金。隨后他們深入草原的村村寨寨,出主意、下命令,“幫助”建設偉大的烏托邦。
在當時的切文古爾鎮,人們都認為他們已經實現了偉大的烏托邦夢想,因為這里的有產者、資產者早已被集合起來槍殺,他們專門成立了一個消滅富農和資產階級分子的小分隊,然后把他們的家屬趕了出去,錢財糧食一律充公。
所以,在這里,他們認為已經消滅了不平等和剝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平等”的享有一切。但是最后這里根本沒有人勞動,沒有產出,他們把充公的糧食吃完之后,沒吃的,只能吃野生植物。甚至他們連房子都不住,躺在舒適的床上則會被認為是“既可恥又無聊”。他們露宿草原,彼此靠肉體取暖,還讓做夢成為主要職業。
故事的最后,貧窮落后的切文古爾鎮在哥薩克騎兵的進攻中不堪一擊,最終淪為廢墟。主人公德瓦諾夫投湖自盡,悲劇性收場。
總之,《切文古爾鎮》將俄國十月革命初期,觸目驚心的貧窮、落后、饑餓、混亂描寫得淋漓盡致。那么,普拉東諾夫寫這個故事的本質是什么?在那個狂熱的年代,宏大敘事占據了一切,宏大敘事之下,人被加倍的奴役,個體在這種宏大敘事中被淹沒,人的價值被剝奪。
狂熱年代的宏大敘事和人的奴役
長期處于專制社會中的俄國人,飽受剝削、壓迫和奴役,他們看不到明天的太陽,不知道怎么辦?社會黑暗到了極致,沙皇的殘暴統治之下,人人過得朝不保夕,民不聊生。進入到20世紀,俄國人終于看到了曙光,那就是十月革命的勝利。
十月革命的勝利極大鼓舞了俄國人,而且大人物還描繪出未來社會的宏大計劃,一幅完美無缺的令人神往的社會藍圖。那是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奴役的理想社會:那里生產力高速發展,物質達到極大豐富,一切按需分配,人人平等。總之,那是一個美好的社會。
大人物們描繪出偉大藍圖后,整個社會進入了狂熱時代。每個人都是激情澎湃,社會熱火朝天。甚至為了實現偉大的目標,很多人都不惜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在民眾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后,二十年代末期,工業化取得了一些成就。而這些成就又進一步刺激了人們構建新型社會形態之美好國度的激情,于是整個社會在滿溢的亢奮情緒中開始了剝離理性、不計代價的新型社會“宏偉計劃”建設。隨后這種新制度、新社會的嘗試以失敗告終。
嘗試失敗后,人們越來越感覺當初的偉大藍圖如同鏡花水月一般,如同海市蜃樓、空中樓閣,曾經那些所謂的誓言、諾言變得是那么的荒謬和荒誕不羈。而所有的個體也被無情卷入到了這股前所未有的洪流之中,失去了自我。他們完全成為勞動的機器,勞動于是成為一種集體性的政治狂歡。一個原本應該鮮活的生命個體卻被宏大敘事的牢籠馴化,蛻變為動物一樣的存在,人性的異化可見一斑。
安德烈·普拉東諾夫的《切文古爾鎮》以夢幻的敘事方式再現了那個特殊時代的獨特景象,讓我們對當年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知。這種以一種藍圖式的詩意狂想來作為社會建設的行動規劃,這種狂想帶有濃重的烏托邦宇宙論色彩。宏大敘事淹沒個體最終會演變成為一種極權,社會將走向更加的專制,而人的奴役將會加重。
本文參考文獻:
普拉東諾夫.《切文古爾鎮》
劉進才.文本意象、怪誕美學與政治隱喻——從普拉東諾夫的《基坑》到墨白的《風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