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公里桃花塢》成就“塢學”,但第四季肉眼可見地進入到瓶頸期。
正如冷眼在《五十公里桃花塢》第四季:熟悉的尷尬,但是無聊寫到的,“一旦是大部分人的重復,對于社交的挖掘就會越來越少,節(jié)目的內容也會越來越單一”。特別是最具看點的650電臺的解散,已經(jīng)說明了不管是650四個人還是節(jié)目組,都近乎“江郎才盡”。
但650團綜《團建不能停》第一期,卻是給冷眼帶來了巨大的驚喜,可以說是從頭笑到尾。
同時,桃花塢會員衍生節(jié)目《桃花塢開放中》也已經(jīng)播到了第三季。冷眼注意到,桃花塢漸漸開始解除與常駐MC的強綁定,老塢民試圖走出去,而新的年輕人也試圖走進來。
而走出去的《團建不能停》與走進來的《桃花塢開放中》,又會給桃花塢帶來怎樣的不同?今天我們來聊聊看。
人、事、場的重新匹配
先聊聊650的新節(jié)目,《團建不能停》。
其實還是延續(xù)桃花塢的故事,汪蘇瀧、李雪琴、徐志勝、李嘉琦開辦的650電臺走出桃花塢,開辦新的650臉挺大團建公司,承接娛樂圈各式brief,花式整活。換句話說,就是借“團建”的由頭邀請圈內好友,650策劃一系列的活動讓嘉賓一起玩。
節(jié)目主打的是650之間的原生關系,四季桃花塢的積累可以讓他們迅速建立起情感連接。
比如節(jié)目第一期就是650自己的軍訓團建,上一秒還在辦公室大喊“讓世界聽見650”的企業(yè)愿景,下一秒就被拉到軍訓基地。一臉懵的650成員們還來不及跟上突如其來的變化,就要在5分鐘內把身上精致的職業(yè)裝換成訓練服,在憋笑中接受徐志勝的銳評。
快速的節(jié)奏,極具反差感的場景,完全顛覆了桃花塢650四個人的固有形象,而他們之間極度的了解,又無法接受隊友突如其來的一本正經(jīng),面對面的憋笑,看著互相之間的“被惡搞”,同樣也感染著屏幕外的觀眾,在節(jié)目還未過半,就已點燃情緒的高潮。隨著后續(xù)的光腳脫襪子大賽,李嘉琦的“隔夜襪”名場面更是讓情緒不斷迭起,從頭到尾都笑點滿滿。
但同時,互相足夠了解的他們也有著極高的凝聚力,在徐志勝走不好訓練步伐時,其他三人在一邊鼓勵,百米接力賽李雪琴腰傷,其他三人攬下責任,沒有一個人拉垮,也讓觀眾看到了充滿團魂的650。
走出桃花塢的650,不僅僅是講述更多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試圖挖掘更為獨特的內容風格。
而“抽象”,就是《團建不能停》的關鍵詞。
第一期從辦公室打工人直接去軍訓;
第二期用“過家家”的形式策劃一場“全自動”的環(huán)球旅行;
第三期黃宣和仁科兩個極度抽象靈魂的碰撞,讓I人650成為E人的玩具;
甚至到第四期直接開拍以徐志勝為男主的短劇;
雖然都是桃花塢的老熟人,但不走尋常路的策劃,卻是完全區(qū)別于桃花塢的烏托邦式風格,而極度抽象的游戲也讓《團建不能停》有了獨屬于650的“活人微癲”感。
有走出去的老塢民,當然也有走進來的新塢民。
另一檔衍生節(jié)目《桃花塢開放中》,定位是“桃花塢青春版”,讓一群愛豆用更年輕活力的方式點燃桃花塢這個社區(qū)。
從內容的角度來說,為了讓愛豆們和桃花塢這個IP融合得更好,不僅場景完整保留了桃花塢的經(jīng)典地標,也沿用了桃花塢的活動玩法,甚至用“山野音樂節(jié)”的方式將年輕愛豆的舞臺和桃花塢的社區(qū)結合起來。
比如節(jié)目中的嘉賓可以通過做社區(qū)任務,攢桃花幣購買舞臺,像喻言就是競選上了桃花塢的粉刷工,通過打工攢錢買到了solo舞臺。除此之外,節(jié)目還讓嘉賓們自由組合,帶來多人舞臺的合作驚喜,但一切的展現(xiàn)都必須滿足在桃花塢打工賺錢的前提。
而從制作的角度來看,冷眼也認為《桃花塢開放中》讓桃花塢和愛豆結合,是一個極為聰明的選擇。選秀之后,市場上就鮮少舞臺,而粉絲們又有觀看舞臺的需求,相比于為聲量不大的愛豆們打造昂貴的舞臺秀,以低成本的社群方式將多名愛豆聚集在一起,既能進行輕快的生活流敘事,也能呈現(xiàn)夠燃的音樂節(jié)式舞臺,滿足了愛豆和粉絲的雙向需求。
兩檔節(jié)目很明顯地可以看到,桃花塢在重新匹配人、事、場,開拓更新更靈活的玩法,這樣不管是《桃花塢開放中》的從模式到人,還是《團建不能停》的從人到模式,桃花塢都在不斷探索IP新的可能。
形式上的量身定制,少點意思
當然,兩檔節(jié)目各有千秋,也就各有優(yōu)劣。
有點遺憾的是,在這兩檔節(jié)目中,不僅650沒有真真正正走出去,愛豆們也沒有真真正正走進來。
《團建不能停》當前的核心問題在于,主角錯位,重點混亂。
《團建不能停》的設定是為娛樂圈客戶提供團建業(yè)務,那么節(jié)目組就必須明確節(jié)目的主要內容是650的創(chuàng)意策劃過程,還是客戶的團建過程。
像是第一期中,650四個人參與為期兩天一夜的軍訓團建,主角當然是650,充滿反差的團建故事也笑點滿滿。
但到了第二期,650為孟子義、宋妍霏、呼蘭、鳥鳥這些老塢民策劃的抽象派環(huán)球之旅,則把重點放在了四位客戶如何被650引導參與團建,完成一系列莫名其妙的任務,幾乎沒有呈現(xiàn)650策劃的過程,也沒有讓650作為一個部分參與到游戲環(huán)節(jié)中。
也就是說,650仍像是在桃花塢中,只是承擔了主持團的角色,卻并不是節(jié)目的主體。
第三期也是這樣,具有同樣抽象靈魂的黃宣和仁科一見如故,迅速就能get到對方的點,兩個人的交流互動本身就極具看點,而650的風格與他們完全不搭,始終融入不進去,節(jié)目觀感割裂,只能靠一些小游戲將他們糅合在一起。
一言以蔽之,為了650點開看節(jié)目的觀眾,竟然看不到650。
作為核心看點的650,高光片段太少了,內容側重點的失衡讓本應是主角的他們失掉了一些應有的精彩。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節(jié)目主打粉絲向,《團建不能停》也存在著一定觀看門檻的問題。
能get到節(jié)目的觀眾不僅僅必須看過《五十公里桃花塢》,還得是忠實觀眾。觀眾需要深度理解650為什么要針對客戶做這樣的團建設計,以及每個活動的出發(fā)點和反應點是什么。
否則,作為一個路人,只會覺得節(jié)目的笑點莫名其妙且尷尬。
其實,節(jié)目組大可不必完全沿用650在桃花塢中的定位。桃花塢是一個烏托邦式的社區(qū),650電臺只是其中一個業(yè)態(tài),它的存在是能夠將塢民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而我們喜歡650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四個人風格的契合,互相理解的默契,至于業(yè)務做得怎么樣,其實并不重要。
所以,哪怕讓650走出去,單獨去做一個團綜,也并不一定要把重點完全放在他們的功能性上。觀眾更想看的是他們4個人之間的化學反應,僅僅是讓650體驗不一樣的事情,就足夠有意思了。所以在第一期中,650打破既有印象的軍訓團建就很有效果,反倒是為別人做策劃時,充滿“社畜感”,沒有凸顯出自己的亮點。
而《桃花塢開放中》卻是反過來,缺乏亮點的人物支撐不起這個場景。
一方面,這些愛豆們缺乏差異性,年齡相似、職業(yè)相似、人生路徑相似,甚至被愛豆體系規(guī)訓到性格相似。
另一方面,他們又沒有那么熟悉彼此,既缺少足夠成熟的原生關系,也無法向對方展露出太多真實的所思所想。
因此,當缺乏了差異的碰撞、情感的鏈接,《桃花塢開放中》是沒有辦法延展出像《五十公里桃花塢》這樣深刻的社交議題的,他們多數(shù)時間只能在社區(qū)里玩一些不痛不癢的游戲,節(jié)目非常像是年輕人的“轟趴”,來滿足粉絲的觀看需求。
可令人頭大的是,桃花塢的慢綜場景,實際上又與年輕人時尚、潮流、搞怪的特質沒有那么匹配,這也就導致桃花塢只是作了一個背景板,《桃花塢開放中》也只能復刻《五十公里桃花塢》的經(jīng)典話題和橋段,卻很難創(chuàng)造出有自身特色的亮點片段。
與《桃花塢開放中》節(jié)目動機類似的,大家可能很容易聯(lián)想到《歡迎來到蘑菇屋》,同樣是借由另外一檔節(jié)目的場景搭建,卻讓0713再就業(yè)男團實現(xiàn)了翻紅。
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除了老生常談的“人碼對了”,節(jié)目最重要的是捕捉到了0713原生關系中最具獨特的亮點,即“互損”的相處模式,并以此為基礎進行了大膽的內容嘗試,比如答題環(huán)節(jié)的“貼臉開大”,共同創(chuàng)作《活該》的華彩段落。
而并非排列組合,簡單地復制出一檔“0713版”《向往的生活》。
在這個基礎上反觀《桃花塢開放中》,冷眼認為節(jié)目可以汲取經(jīng)驗,未來在內容上有尋找到自己的“獨特之處”,做到有所側重。
要么邀請一些極具差異性的新人,哪怕是唱跳歌手、rapper和民謠歌手們,做一檔真正聚焦社交的“桃花塢青春版”。
要么就將“寵粉”進行到底,主角還是愛豆們,借桃花塢的場景將“山野音樂節(jié)”的售后做到極致,側重舞臺、音樂和合作表演,拋棄過于復雜的社區(qū)運營機制,甚至將桃花塢這個社區(qū)和線下聯(lián)動,給粉絲最想看的治愈、狂歡和快樂。
當然,冷眼也發(fā)現(xiàn),在《桃花塢開放中》的第三季,音樂節(jié)舞臺的現(xiàn)場已經(jīng)不像是前兩季,只讓嘉賓自己坐在下面自娛自樂。舞臺前已經(jīng)有了更多的現(xiàn)場觀眾,有音樂節(jié)的桃花塢在成長為一個真正的年輕人的狂歡社區(qū)。
這是冷眼十分期待的方向,期待節(jié)目可以再接再厲。
聊了這么多,通過拆解兩檔衍生節(jié)目來分析《五十公里桃花塢》綜藝曲線的第二個增長點,冷眼想說,綜藝IP未來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很明顯,將不再是僅僅是將一檔綜藝做成N代,而是完全可以將節(jié)目中的人、事、場單獨摘出來,保留一部分原IP的特色,再加入新的創(chuàng)新內容。
《五十公里桃花塢》、《向往的生活》、《明星大偵探》已經(jīng)有這樣的嘗試,像《朋友請聽好》、《親愛的客棧》、《燦爛的花園》這樣的強場景屬性的綜藝也可以在場景閑置期,來一場小范圍的試驗,嘗試做出一檔新內容。
而大熱綜藝里走出來的熱門團體,更不必說其自帶的流量了。可惜,大多數(shù)的節(jié)目目前還只停留在挖掘團體中人的關系,其實不妨也把原節(jié)目中的設定直接帶出來,就像是《種地吧》中十個勤天走入大大小小的節(jié)目,都不忘提及自己新農(nóng)人的身份,這就讓觀眾們完完全全記住了他們的特色與角色定位。
舊+新,走進來和走出去,說不定可以成就一場雙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