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亞錦賽團體賽,將于10月11日~15日在印度舉行。
2026年世乒賽團體賽,將于2026年5月1日~10日在英國倫敦舉行。
在這兩項國際賽事舉辦之前,我們的老對手日本乒乓,“按慣例”已經早早地公布了這兩項賽事的人員選拔方法。
具體如下:
一、日乒2025年亞錦賽團體賽“5人的選拔方式”為:
1、世界排名前3的選手~3名;
2、全日錦單打冠軍~1名;
3、內部推薦~1名。
這樣,亞錦賽5個名額就出來了~如果還不夠,就由內部推薦。
二、日乒2026世乒賽團體賽“5人的選拔方式”為:
1、世界排名最高的1個選手~1名;
2、全日錦單打冠軍~1名;
3、國內選拔賽冠軍~1名;
4、內部推薦~2名。
這樣,世乒賽5個名額也出來了~如果還不夠,也是由內部推薦。
根據上述內容,與以前相比,日乒亞錦賽團體賽的選拔辦法基本沒有變化,可是,他們世乒賽團體賽的選拔卻有了一些變化。
世乒賽“單數年”是單打比賽,“雙數年”是團體賽。
我們來看一下以前的:
日乒2024年世乒賽團體賽“5人的選拔方式”為:
1、世界排名前三的球員~3名;
2、全日錦單打冠軍~1名;
3、國內選拔賽冠軍~1名。
這樣,5個名額都出來了~以上三點是“必選項”。
如果上述名額不夠,再有內部推薦。
你看:
日乒“2026年世乒賽團體賽選拔方式”與前面“2024年選拔方式”有啥不同呢?
這主要有兩點:
1、世界排名的名額,由3個減少到1個~即:由占60%的比重下降到20%;
2、刷下來的這2個名額,變為“內部推薦”了。
那么,以上這“2點變化”,又體現出日乒的什么情況呢?
這大概也有兩點,那就是:
一、收回權力,防止失控。
即:
在原先,日本乒協一直倡導“真正公平競爭”的原則,所有國際大賽的名額,都全部放開讓球員自己去爭奪,誰打得好誰上。
也就是說:
以前,日乒的參賽名額是由“市場”自發決定的,日本乒協完全放權,不“行政干預”。
可現在呢,日本乒協要“收權”了:
變成“60%由市場決定”,而剩下的40%呢,則采取“行政干預”~由日乒協來定,不再全放開讓你玩了。
這說明什么呢?
日本乒協感到“完全放開”有點行不通,那樣太冒險了,容易“失控”。
畢竟:
全靠“市場”自發選拔出來的球員,到國際賽場上不一定有競爭力,還是得由自己控制一部分名額、盡量減少“失控”的風險。
確實,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無論干什么,“一刀切”的絕對方式都是不合理的,應該綜合調控才更科學~估計日本乒協也感受到這一點了。
其中,日本女乒的新星大藤沙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她內戰很強,贏張本美和、伊藤美誠都不在話下,已經噌噌上升到主力層了,但是呢,一打外戰就完了:
欺負欺負軟柿子還行,可一遇到稍強一點的就掉鏈子~輸巴特拉、輸蒯曼、輸陳幸同……基本是見誰輸誰,打得很拉胯。
估計日本乒協也從這一點上看到了問題~一味放開選拔也不行,要加強“內部控制”才行。
二、舉棋不定,矛盾心態。
在2026年的選拔方式中,日乒協:
1、一方面是“去國際化”,減少對世界排名的依賴。
即:根據世界排名所確定的名額由“3個”減少到“1個”,減少的這兩個由“內部推薦”。
2、另一方面呢,又想“近國際化”、回到世界排名上來。
這體現在:
雖然“從世界排名刷下來的這兩個名額”變由內部推薦了,但內部推薦的標準卻是“從亞錦賽參賽球員”中選拔,而她們亞錦賽參賽人員呢,又有60%還是按世界排名來確定的。
你看:
這繞來繞去的,最后還是要回到“世界排名”上來。
這也充分體現了日乒管理層的“矛盾心態”:
他們既想以國內賽事為主,大力發展好自己的乒乓球,培養出更多的人才,又怕在國際賽場上打不好,不得不考慮世界排名和球員國際賽場的表現~壓力很大,非常矛盾。
所以說:
從日乒新的國際賽事選拔方式,還是能發現一些他們意圖和想法的,對于中國乒乓球來說,這個老對手的一舉一動都值得我們關注,不可忽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