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羅斯國防部長別洛烏索夫在與普京總統的聯合國防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明確表示:"俄羅斯國防部必須為任何事態發展做好準備,包括未來十年可能與北約在歐洲發生軍事沖突"。
別洛烏索夫提到,俄軍今年已招募了超過42.7萬名軍人,平均每天1200人入伍,顯示俄羅斯正在為可能的長期對抗積累軍事力量。同時,他宣稱俄軍已在戰場上占據主動,計劃在明年完全控制盧甘斯克、扎波羅熱、赫爾松和頓涅茨克地區。
別洛烏索夫的"十年"時間跨度揭示了一個深層問題:俄羅斯對與北約達成實質性談判方案持嚴重悲觀態度。這種悲觀源于兩個層面:
在當前烏克蘭問題上,北約始終要求俄羅斯作出過多讓步,卻并未展現出相應的談判誠意。比如在前期談判中,北約堅持俄羅斯必須完全撤出包括克里米亞在內的所有烏克蘭領土,這實際上否定了俄羅斯在該地區的核心利益。同時,北約繼續向烏克蘭提供越來越先進的武器裝備,包括F-16戰機、遠程導彈等,這些行動與和平談判的誠意相悖。
最重要的問題是,俄羅斯和北約本來就是長期戰略對手,即便烏克蘭問題得到暫時緩解,俄羅斯與北約之間的根本性戰略安全矛盾仍將長期存在。這些矛盾體現在多個方面:北約持續的東擴政策,不僅吸納了波羅的海國家,還計劃接納芬蘭、瑞典,直接威脅到俄羅斯的戰略縱深;在反導系統部署方面,美國在波蘭、羅馬尼亞建立的"宙斯盾"反導系統,嚴重影響了俄羅斯的戰略核威懾能力;在軍事基地布局上,美國不斷增加在東歐的軍事存在,駐軍人數已超過10萬,并在波蘭等國部署了輪值作戰部隊。此外,北約在黑海地區的軍事活動日益頻繁,直接影響俄羅斯的南部戰略安全。
這些結構性矛盾短期內難以調和,甚至可能進一步加劇。北約最近的華盛頓峰會就明確將俄羅斯定義為"最重大且直接的威脅",這種對抗性定位使得雙方的戰略互信降到了冷戰結束以來的最低點。在此背景下,俄羅斯正在為可能的長期戰略對抗做全面準備,包括加強常規軍力建設、發展新型戰略武器系統、深化與朝鮮、印度等國的軍事技術合作,以及調整國防工業體系以適應持久戰的需求。
作為掌管國防預算的重要官員,別洛烏索夫的表態也反映了俄羅斯正在調整軍費開支結構,為可能的長期對抗做準備。在具體執行層面,別洛烏索夫推動了幾個關鍵領域的改革:
在高超音速武器領域,"榛樹"高超音速導彈的量產就是最顯著的成果之一。這種導彈據稱飛行速度可達10馬赫以上,具備復雜的機動軌跡,能夠有效突破現有反導系統。俄羅斯已經對基輔發射了這種導彈系統,構成對北約的直接威懾。別洛烏索夫特別強調要建立穩定的供應鏈,確保高超音速武器的持續生產能力。
別洛烏索夫推動軍工企業采用三班制生產模式,顯著提高了生產效率。據報道,俄羅斯主要軍工企業的產能已經提升了2.5倍。他還推動了軍工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引入現代化生產管理系統,縮短了從設計到量產的周期。
在彈藥生產方面,別洛烏索夫建立了新的質量控制體系,確保在提高產量的同時保持可靠性。據統計,俄羅斯的炮彈日產量已經超過了蘇聯時期的水平,這為持久戰提供了重要保障。
所以說,俄羅斯表示10年之內做好與北約發生軍事沖突的準備并無虛言,俄羅斯完全有能力在烏克蘭戰爭結束之后,應對一場局部戰爭。普京在同一場合指出,美軍在歐洲的駐軍已超過10萬人,這被俄方視為越過"紅線"的危險信號。
目前北約內部在烏克蘭問題上存在明顯分歧。即將就任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呼吁迅速結束戰爭,并建議澤連斯基"準備做出讓步"。然而,部分歐洲國家,特別是法國和波蘭,正在討論向烏克蘭派遣維和部隊的可能性,顯示出比美國更為強硬的立場。
這種分歧可能進一步強化了俄羅斯的判斷:與其在當前形勢下尋求不確定的和平協議,不如為長期對抗做好充分準備。別洛烏索夫的講話實際上是在向國際社會傳達一個明確信號,俄羅斯已經做好了應對任何局勢發展的準備,包括與北約可能發生的直接軍事對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