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健康對于我們人體而言的重要性,相信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然而,現如今,隨著生活節奏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人們在飲食方面,也常常不加節制,常常會出現吃飯不及時,或是暴飲暴食等一系列現象,久而久之,便就誘發了脾胃病癥。
而針對于脾胃健康的調理,在中醫里,可用的中藥材也不在少數,其中,有些以滋養為主,比如山藥、茯苓等,還有則以消食為重,比如山楂等。不過,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這味中藥,它雖然在古代是“舶來品”,但依舊有著溫暖脾胃、通行三焦的療效,那便是白豆蔻。
豆蔻是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成熟果實,因此也被稱為“白豆蔻”,雖然在古時候,中藥白豆蔻來自海外,但其實在我國中原地區的南部,也多有種植,并且還有著非常悠久的入藥歷史,不過,在中醫里,被稱為豆蔻的中藥有很多,比如草豆蔻、肉豆蔻、草果等,均被稱為豆蔻,這就不免讓人難以分辨,而就人們常說的“豆蔻年華”來說,其實就是指草豆蔻。
白豆蔻的入藥時間很悠久,其藥性辛、溫,歸入肺經、脾經以及胃經,有著化濕行氣、溫中止嘔的作用,早在《名醫別錄》中,就將白豆蔻列為了“上品”藥材,在之后的《開寶本草》中,也說到了白豆蔻有著“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的效果,并且深受“藥圣”李時珍崇拜的,中醫名家王好古在其著作中也提到過白豆蔻,即“補肺氣、益脾胃、理元氣”,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還說到了白豆蔻有著“治噎膈,解酒毒”的效果。不過,白豆蔻在傳統醫學上的應用,最突出的還是體現在這2種病癥上。
1.濕阻中焦及脾胃氣滯證
濕邪阻滯中焦,常常會對我們的脾胃造成很大影響,脾胃的化失司,就很容易誘發頭重、胸悶、納差、腹脹等諸多不適癥狀,在治療時,宜健脾利濕為主,脾胃氣滯則是由于氣機的運行異常所導致,當脾胃的清陽之氣蓄積在脘腹之中時,就會出現腹脹、惡心、反胃的癥狀。
而白豆蔻可以化濕行氣,通常會跟藿香、陳皮等藥材同用,發揮著通暢氣機的作用,能夠有效緩解脘腹的腫脹,緩急止痛;若出現了因脾虛濕阻氣滯所引起的胸腹虛脹,則還會將白豆蔻和黃芪、人參、白術等一同配伍,比如《太平圣惠方》中白豆蔻丸,就是以此為基礎。
同時,白豆蔻還有辛散入肺而宣化濕邪的效果,常被用于治療濕溫初起、胸悶不饑證。關于這一病癥的治療,在溫病大家吳鞠通的《溫病條辨》中,還有很多的經典藥方。如果是濕邪較重的患者,那么三仁湯便是一個極佳的選擇,將白豆蔻和薏苡仁、杏仁等同用,可宣暢氣機,清利濕熱;若熱邪較重,則優先選用黃芩滑石湯,以清利濕熱為主。
2.嘔吐
白豆蔻能行氣寬中、溫胃止嘔,尤其擅于治療因胃寒阻滯氣機所造成的嘔吐癥狀,既可以單獨研成粉末使用,也可以和半夏、藿香等中藥相配伍,以增強治療病癥的效果,如果是小兒胃寒、嘔吐乳汁以及不欲飲食之癥,也可以將白豆蔻和甘草等研制成細末送服。
雖然白豆蔻療效佳,但畢竟是一味中藥材,因此,也有一小部分人并不適用,比如陰虛血燥的患者,還有一些因脾胃因熱生痛的人群,均不適用,這主要是因為白豆蔻的藥性辛溫,辛溫生熱,使用后會加重這兩類人群的癥狀,因此需要慎用。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周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復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